2018版高中语文 6 琵琶行并序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04592987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6 琵琶行并序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8版高中语文 6 琵琶行并序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8版高中语文 6 琵琶行并序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8版高中语文 6 琵琶行并序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8版高中语文 6 琵琶行并序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 6 琵琶行并序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 6 琵琶行并序 新人教版必修3(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琵琶行并序,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新课助读,自主梳理,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不多见的能成功描摹音乐感人效果的诗篇之一。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秋,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诗前的小序较详细地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

2、的凄凉身世,抒发了诗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十分成功。诗人调动了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地再现了琵琶曲的感人效果,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千口传唱。,新课助读,自主梳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秦中吟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新乐府:乐府诗类名。一种用自命新题以写时事的乐府诗。始创于初唐,杜甫时大有发

3、展,后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这种写作方法,同时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白居易所作新乐府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七言错杂运用,语言通俗易懂。,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明句式 使快弹数曲(省略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 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积名句 (1)白居易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2015课

4、标全国高考) (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2015四川高考)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014湖北高考)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2014浙江高考) (5)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2013安徽高考) (6)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2013四川高考),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2013课标全国高考) (8)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

5、唧。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2012北京高考、江西高考),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点评:这两句写初闻琵琶之声的情景。“寻声暗问”,顺着声音小声地问,写出了听者因被乐声吸引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其实这也是从侧面写乐声的感染力。从诗开头的环境描写所营造的氛围来看,琵琶声或许是凄苦的,诗人的“寻声暗问”,也暗含了对弹奏者的同情和关注。“迟”,迟疑,写出了琵琶女犹疑不决的心理。本来孤寂之人,遇人相问,当是很高兴的事,可琵琶女却犹豫不决,看来其必有隐情。 那“弹者”究竟是谁?不仅诗人发问,读者也急欲知道,但是,琵琶女

6、不仅“欲语迟”,而且不肯露面,这让读者心中更添了一层悬念。为下文写琵琶女出场蓄势。,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点评:这两句极为巧妙传神,为流传极广的千古佳句。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表现了她不愿意见陌生人又不好不见的不安与局促,为下文写琵琶女的身世作铺垫。,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至“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点评:诗人

7、在这里用了一系列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使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而且还让人体验到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拟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点评:这是本诗的诗眼。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

8、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倾吐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也正是诗人的写作动机。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了一起,而这正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点评:诗歌最后以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诗人泪湿青衫作结。

9、所谓“座中泣下”,突出了音乐效果之动人,也上承了第二段中对琵琶演奏的细致描写。“青衫”,唐代八、九品官所穿的官服。诗人时任江州司马,是五品官,应着浅红色官服。说“青衫”意在表达自己的沦落身份。以诗人泣泪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沦落人”,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的壮志难酬而哭。,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铺设了怎样的离别之境? 提示:诗歌的开头,暮色暗淡,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借用秋江月影,烘托了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

10、的情状,形象地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这些景物,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表演,为什么在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提示:首先,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痴如醉,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

11、力,是画龙点睛之笔。其次,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诗人将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江水茫茫,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两句诗,把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了一体,是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琵琶行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乐曲的感人效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的? 提示:角度: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旋

12、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张弛有度。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方法:贴切的比喻。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冰泉冷涩”等。环境的点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琵琶行的描声艺术 琵琶行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13、,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崇高境界。在这种变虚渺为真切的艺术中,作者采取了下面两大技法来描摹优美的乐声。 一、根据音乐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分而有合。酝酿准备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起始阶段:乐声渐起,正是主人公“启朱唇,发皓齿”的时候。读者开始渐入佳境。起伏跌宕阶段: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有一个“声暂歇”,又在“暂歇”之后写出一个高潮。收尾阶段: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句段点评,多维探

14、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二、运用比喻,赋形于声,对每一阶段的音乐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第一,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如文章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舒缓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逐渐低沉等。第二,借助听众的感受,体现音乐、演唱的无尽妙处。文章中写听众的反应,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以所见“泣”“湿”,衬所不见感人的琵琶声。 总之,作者以先分阶段,然后总合为一个整体的手法使读者对音乐形成一个整体感受,再辅以比喻手法,以感受相沟通,相映照,以收

15、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效果。,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江南烟雨琵琶行 赵竹毅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寻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在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声。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6、。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新醅的酒,明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