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医生---吴大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544760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美乡村医生---吴大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美乡村医生---吴大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美乡村医生---吴大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美乡村医生---吴大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美乡村医生---吴大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美乡村医生---吴大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美乡村医生---吴大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美乡村医生-吴大义“听到吴医生来了,我心里便踏实了许多”下了几天的秋雨,天气骤然变冷。一大早,吴大义就骑着摩托车来到了村民朱丛海家。深秋的清晨,薄雾笼罩着村庄,一切都很模糊。推开小院半掩的木门,进屋,放下双手中的两个提袋,取下双肩上的两个药箱,开始把脉,听诊,量体温。眼前的吴大义面容消瘦,头发凌乱,嘴唇冻得发紫,但其眼神却安详温暖。 朱丛海是信阳市新县卡房乡何山村的一位小学教师,2年前,在去山村学校的路途中,不慎从陡坡摔落,颈椎和腰椎严重摔伤,卧床1年多,生活无法自理。吴大义也记不清,这是3年来,他多少次来这里为朱丛海检查治疗了。从朱老师卧床那一天起,吴大义就开始对他进行诊治。朱老师起初病情

2、严重,他一天要来两次,3年时间,在他精心治疗下,朱老师病情逐渐好转,可以下床慢慢行走锻炼。即便如此,最多不过3天,吴大义还要来一次进行跟踪治疗。 朱老师说,3年里,在他卧病在床的日子,家里人经常要出门干农活,自己行动不便,吴医生每次来,没人接待他,他给自己看病打针的同时,还得为躺在床上的自己递水端尿。3年里,吴医生没有耽误一次诊疗,每次来都是轻轻推开门看病,完了之后关好门轻轻离去。没有他3年来风雨无阻的坚持,我都不敢想像自己会是什么样子。记者注意到,朱老师在缓慢讲述的同时,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朱丛海的家属于杨庄村民组,位于何山村最东边,吴大义的家位于观音崖村民组,处于何山村最西边,吴大义来

3、朱丛海家一次,也就是从村子最西边跑到最东边,他骑摩托车来回要跑近40里路。3年时间里,为了给朱老师治病,他跑了近万里路。朱老师说他习惯听到吴医生摩托车的声音,躺在床上或坐在屋子里,只要听到门口有摩托车的声响,他就知道吴医生来了,心里顿时便踏实了许多。是啊,能让处于困境中的病人感到温暖、精神上得到慰藉,对病人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早日康复将会发挥巨大作用,这便是当医生的一份独特的价值所在。 吴大义是何山村的惟一一名村医。1975年10月11日,经村民组、村支部和乡政府三级推荐,高中毕业的他进入信阳卫校医士班学医。两年后,他回到何山村,开始开办个人诊所。34年过去了,他再也没有走出何山村,他和他的诊

4、所,就这样在何山村老百姓的心中扎下了根,与全村的父老乡亲紧紧联系在一起。 何山村是新县卡房乡一个偏僻的深山村,全村900多口人,14个村民组,有300户多人家。最大的村民组,集中居住30多户人家,最小的村民组,只有几户人家,散布在山项或山坡山岗上,居住最远的南洼村民组的六户人家位于海拔近800米的高山上。34年里,吴大义用双脚走遍了全村每家每户,把足迹和汗水留在了小山村的角角落落。 他对待病人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今年29岁的郭洼村民组青年农民胡宝山,身强体壮,这位憨厚朴实的山里汉子一辈子都记得吴大义的恩情,他满怀感激地向我们讲述了当年吴大义对他的救命之恩:1983年,刚满两岁的他,高烧1

5、0多天不退,邻村一名赤脚医生诊断不出病情,建议其父母烧香求神静等病情变化;眼看孩子生命垂危,无奈之下,胡宝山的父亲走20多里山路,请吴大义去看病。吴大义见孩子昏迷不醒,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孩子的病情危重,急需转院治疗,遂连夜同胡宝山父亲一起将胡宝山背到40里外的湖北省大悟县的宣化店镇医院进行救治。经检查,孩子患化脓性脑膜炎,因误诊耽误治疗时机,险些丢掉了幼小的生命。吴洼村民组村民胡开枝如今已是两个孙子的奶奶了,60岁的她看上去身体微胖,乐观幸福,回忆起31年前患病时的情景,她十分动情,说着说着眼圈便红了起来。1980年,新婚近一年的她,由于妊娠反应引起抽搐,每晚12点左右抽搐不停,不仅大人疼痛

6、难忍,更严重的是抽搐危及到胎儿的生命安全。连续10多天的时间,吴大义每晚都守在胡开枝的床前,打镇静药,观察症状,直到她恢复正常方才离开。那年的冬月,天气异常寒冷,雨雪一直不停,山路结冰,树木挂满冰棱,走一步滑一步,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痛,吴大义将稻草搓成绳子缠在鞋子上,肩上背着药箱,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一次次艰难地在深夜里往返于崎岖的山路上。 1984年的夏天,吴大义记忆犹新。那一年,村里发生了大面积传染病,有10多名群众得了黄疸肝炎。平日里,一般情况是他送医上门。因是传染病,加之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群众防范意识不强,病情很快传染,患病人数由起初的10多人很快便传染到48人。患病者来自

7、不同的村民组,他一人实在跑不过来,又没有公共房屋和设施可供使用,他只好根据病情,将病人分批留在自己家里诊治。他家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距卡房乡政府所在地30里路,过河就是湖北省的地界。病人无处吃饭,只能在他家就餐。他的妻子韩德英告诉我们,最多的一天,她做了9次饭,病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吃一了拨,再做一拨,他的家俨然成了一个集体食堂。 所幸,所有的患者都在诊治后康复,村里再也没有发生如此规模的传染病。从1984年到1986年的三年里,吴大义每年光茶叶就得买40斤,用以招待来他家的患者及其亲属。按照常理,做生意的不嫌人气旺;虽然来的人不少,但吴大义做的却是地地道道的赔本买卖。纵然如此,对这些“上门

8、客”吴大义都是笑脸相迎、无偿服务。别的商人赚的是钱,而吴大义赢得的是人心。 周岗村民组村民肖树英虽已去世,但她的老伴姜光全提及吴大义为肖树英治病的那段日子,至今仍然感激不已。5年前,肖树英患乳腺癌,由于家住深山,外出化疗极为不便,到了晚期,在医院同意下,她将药物买回家中,请村医吴大义打针化疗。姜光全告诉我们,整整80天,从春节到春夏之交,吴大义每天来回跑32里山路,为肖树英输液打针,每次输液时间需3个小时,他一直等待输完再走。在80天的时间里,吴大义没有间断一天,没有吃过他家一顿饭,没多收他们一分钱,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情绪,他对待病人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 “只要有病人,无论住在哪里,不管

9、有多远,他知道后一准儿赶过来” 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吴大义一天天平常走过。面对这份职业和选择,他没有后悔,但其中的酸楚只有他自己知道。34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尽头的付出,让他身心俱疲。太累的时候,他也想停下来歇歇或缓一缓不急于出诊,好好打理一下过度透支的身体;但一想到自己的职业关系到人的健康、关系到人的生命,想到病人及其亲人的焦虑的心情和神情,想到健康和生命不能延误,他把瞬间的纠结和犹豫义无反顾地抛到一边,又一次次匆忙走出家门,走上乡村郎中的风雨人生路。 过去没有电话,很多患者半夜没法找他;现在通信发达了,有了手机,吴大义比以往更为忙碌,一天24小时,他从不敢关机。他说,病人打通了电

10、话,自己知道了,不去,就是自己的责任。1999年7月14日夜晚11点多,肖洼村民组村民黄礼勤的孩子打来电话,说父亲神经官能症发作,难以控制,十分危险,请吴医生一定去看看。此时,屋外大雨滂沱,电闪雷鸣。接到电话,吴大义犹豫了,劳累了一天的他,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他瘫坐在床上,实在不想出门。正在迟疑的时候,妻子已经起床穿好衣服,找来雨衣和手电筒。他只好像此前的无数次一样,起身背起药箱,带着妻子一起出门,走进漆黑的雨夜。肖洼村民组位于高山岗上,距他家14里路,其中有一半是山间羊肠小道,走一趟这条路,要过5次河。雨正大,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吴大义和妻子手拄木棍,相互搀扶,一遍遍趟过河水,钻过树林,浑

11、身湿透,14里路走了近3个小时,看完病回到家里,公鸡已经开始打鸣报晓了。 时隔10多年后的今年夏天,正值酷暑的时候,我们随吴大义再次去肖洼村民组易本责家看病。过去的羊肠小道虽然修成了一条简易的村组公路,但山高坡陡,崎岖不平,汽车依然无法通行。盛夏里,山上郁郁葱葱,人走在山路上,只听见声音,却见不到人;吴大义骑着摩托车,远近都听得见“嘟嘟”的声响,却看不到他的人影。当响声逼近村子尽头时,才猛然发现吴大义从树林里“蹿”了出来。村民告诉我们,何山村大部分农户都居住在这样的地方,交通不便,吴医生常年都是在这样的山道上走村串户,从东家到西家,只要有病人,无论住在哪里,不管有多远,他知道后一准儿赶过来。

12、小山村里,他的“摩托医院”俨然成了一道温暖人心的风景 对于深山区的群众来说,看病是一大难题,但交通的极度不便,使这一“难”变得难上加难。上世纪70年代末期,村里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电,吴大义就依靠双脚,进门入户就诊,严重的患者,坚持经常上门就诊。1985年,村里修通了公路,为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他买了辆自行车,能骑多远,就骑多远;没有路的地方和没有架桥的地方,他就干脆来个“车骑人”自己扛着自行车往前挪。十年里,他买了三辆自行车。1995年,他终于放下自行车,花了57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 交通条件的改善,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感觉:交通便捷了,自己的工作好像又轻松了许多,让他再一次对自己的

13、工作充满了热情。吴大义开始“盛装出行”了:每次出诊,他的双肩上,背着两个药箱,每个药箱足足有15斤重;摩托车的两个车把上,各挂着一个提袋,里面是各种药物和看病的简易设备。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他的摩托车完全是一个流动的简易医院。这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吴大义的摩托医院俨然成了一道温暖人心的风景。从买第一辆摩托车起到现在,吴大义已经先后换了四辆摩托车,光买车的钱就将近3万元。常年累月奔走在山水之间,有人计算,吴大义每天出诊,最少要行走40公里路程,34年来,他最少行走有40万公里的路程,这个数字,可以绕地球整整10圈。但吴大义将自己走过的路抛到身后,更加注重走好眼前的路,神情专注、步履坚定地行走在家

14、乡的山水田园之间。不仅如此,因为地处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一旦碰上紧急情况,往往连自己也束手无策。为了群众的健康,为了尽自己的一份职责,从1990年开始,他先后买了三辆三轮车,自己焊上支架,装上蓬布,雨雪天出诊,他就开上三轮车,既可以挡风遮雨,又可以转移紧急病人,他的三轮车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村里的“120”。20多年来,他的三轮车先后将20多个情况紧急的病人,及时转送到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救治,行程近到卡房乡卫生院、湖北宣化店镇医院,远到新县人民医院和罗山县人民医院。几十年如一日,群众得到了方便,他却不少难为自己。 开诊所时,吴大义还没有成家。也是从年轻开始,他给自己立下一个

15、规矩,无论是谁,家庭条件如何,只要让他看病,他既不推脱,也从不谈钱的问题,任何人,先看病,不说钱。有钱可看病,没钱也一样看病:有钱付款,全凭自愿;没钱记账,从不上门催还。34年来,他的账本一清二楚,没有因为钱的问题,耽误一个病人,也没因为钱的问题,与乡亲们发生半点不愉快。翻开他厚厚的账本,条清理晰,记录的不仅仅是一次次病情,一笔笔账目,更是一份份爱的见证和一个普通乡村医生的厚重情怀。吴大义知道,对于病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一点医药费不算什么,因此,他会时常做一些“赔本”的生意,少收了十元八元、千儿八百的,也是寻常事一桩;但能给最困难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在他看来,这帮助更珍贵,因而也获得了更大的满足。

16、 黄冲村民组村民黄礼福、黄礼禄、黄礼真、黄礼祥四兄弟,先天痴呆,都一生未娶。几十年来,他们兄弟四人有病都去他的诊所。因为无挣钱门路、无经济来源,他们四兄弟看病,吴大义从来无法张口要钱,也从来没有拒绝给他们看病。如今,在他们四兄弟中,有3人相继去世,都欠着生前的医药费,唯有黄礼禄活着,十多年来欠下1300多元的医疗费用,没有偿还一分,吴大义从未开口。 肖洼村民组村民黄礼英患精神分裂症10多年,爱人已经去世,10多年来,只要病情发作,吴大义就上门诊治。黄礼英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多年未归,吴大义也从未去催过医疗费。他知道,村民没结算费用,是因为家里困难,没有办法;如果上门催还,会增加对方的思想负担,今后人家有病也不好意思再找自己看,他们的病谁来管?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近则三年五年,远则十年二十年,很多账目,人死了,账还在,有的人虽然健在,但账目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