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史学思想研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509943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41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贞观政要史学思想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贞观政要史学思想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贞观政要史学思想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贞观政要史学思想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贞观政要史学思想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贞观政要史学思想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贞观政要史学思想研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正史學刊 民國 92 第期,頁 3-27 貞觀政要史學思想研究 以三鏡為中心之探討 王治平 國中正大學史研究所博士班 摘要摘要 唐太宗言: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 鏡,可明得失。此一觀筆者稱為三鏡 。三鏡的中心觀 在於史與治 ,史著眼於過去,強調以史為鑑的作用。治 是足於現實,強調史的功用,目的在以史輔治。吳兢高肯定 唐太宗的治國經驗,認為貞觀之治的經驗,足供後人鑑戒。依據吳 兢編撰貞觀政要的輯,其思想是由個層面所組成,第一是 層面。 政要以君道為始,慎終為末,基本上即反映吳兢 的君道史觀。第二是技術層面。一個好君主除以史為鑑外,還必 須身體,努展現君德,並持之以恆。

2、從貞觀政要的內容 觀察,唐太宗重視史,除以史為鑑之目的外,恐怕還與他的補 償心態有關。此外,三鏡的展開亦與太宗極為強入書青史、永 垂朽的芳意有關。 關鍵詞關鍵詞: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三鏡、史學史 4 中正史學刊第期 一、前言一、前言 中國是非常重視史傳統的國家,千,許多君主及大臣皆好 談史,其中又以唐太宗的事跡最為突出。其名言: 夫以銅為鏡,可 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1此一觀 筆者稱為三鏡 。三鏡的中心觀在於史與治 ,史是著 眼於過去,強調以史為鑑的作用。治是足於現實,強調史的功用, 目的在以史輔治。研究唐代史學思想, 貞觀政要是必之作。長期以 史學界均從政

3、治學角看待此書,偏重貞觀朝治國方的探討,忽 從史學史的觀點分析此書的內容,特別是三鏡的內在涵義。筆者有鑑 於此,嘗試從史學史觀點建構吳兢的史學思想。 欲知吳兢編撰貞觀政要之目的、三鏡的中心觀,則必須探 討以下課題。即吳兢編撰此書的動機何在?三鏡的如何展開? 政 要所反映的想及現實政治問題差距何在?政要對於唐代統治者 有何影響?此為本文探討重點所在。 二、吳兢編撰貞觀政要的動機與目的二、吳兢編撰貞觀政要的動機與目的 貞觀政要的編撰者吳兢(670-749) ,汴州浚儀人(河南開封) 。 其政治活動在唐中宗至唐玄宗時期,任右遺內供奉、右補闕、起居 郎、水部郎中、諫議大夫等職,曾經兼任修文館學士,長期

4、與修史。2 其書編成代,各家法一。 四庫全書總目依據前人記載判斷此書 成於開元八以後。3亦有學者綜合各種史分析此書大約是吳兢在史館 1 吳兢編撰, 貞觀政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卷二任賢第三 ,頁 33。 2 歐陽修、宋祁撰, 唐書 (台:鼎文書局新校本) ,卷一百三十二吳兢傳 , 頁 4525-4529。 3 永瑢等編撰, 四庫全書總目 (京:中華書局,1965 ) ,卷五十一史部 雜史 ,頁 463。 史記天官書書隅記 5 任職時(705-721)所編撰。4黃永認為此書早在唐中宗時已經撰成,開 元間稍事修訂重撰序文而進上。5謝保成則認為,約自開元五(717) 始,吳兢即著手

5、編撰政要 ,且初具規模,開元十七,吳兢寫進書表, 同政要一並進呈玄宗。故此書應在開元五至十七完成。6日本 學者原田種成,考證傳到日本的貞觀政要 ,比較各種版本認為政 要的原本有種,通本與再進本。所謂通本是指武則天改唐 為周,其後中宗辟,吳兢進入史館,預國史編修,熟知唐太宗精圖 治,是以羨慕創業英主,編此書上進,希望中宗效法,但中宗庸弱,吳 兢初衷亦未達成。而再進本則是開元間,源乾曜、張嘉貞相, 欲以政要為後世軌範,命吳兢改編上進。7但也有學者反對原田的看 法。謝保成認為,原田之可信,所持由的依據是唐書 蔣乂傳 。 根據記載,蔣乂為吳兢的外孫,幼從外家學,得其書,博覽強記。他 初生時吳兢尚在世,

6、應有機會接觸吳兢的藏書,蔣乂是德宗至憲宗時的 史官,對外祖父的著作會陌生。此外謝氏推,在玄宗時期貞觀政 要應有三種本子同時存在,一是正式進本,在史館。二是進本的底 稿。三是初稿本。三者都在吳兢家中。而宋本貞觀政要大約是以蔣 乂保存的正式進本為基礎刊刻,雜相抄,因此出現混。傳到日本 的貞觀政要也是雜相抄而成,故原田之無法成。8綜合各家的 看法,筆者認為政要的成書時間最晚會遲於開元十七。 貞觀政要 十卷四十篇,始於君道 ,終於慎終 。分編撰 唐太宗貞觀時期(627-649)君臣的問答、諍議和奏疏,及政治上的措施, 為研究貞觀之治的重要史。全書內容涉及統治問題、求諫與納諫、君 臣關係與制建、教育皇子

7、、各種美德、弘揚學術、治國的實際問題、 4 吳楓, 評貞觀政要 ,收入史研究編輯部編,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集 (陝 西:人民出版社,1982 ) ,頁 234。 5 黃永、憲保, 唐史史學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 ,頁 125。 6 謝保成, 試解貞觀政要成書之謎 , 史學月刊 ,2 期(1993 ) ,頁 34。 7 原田種成, 貞觀政要研究 (東京:吉川弘文館,1965 ) ,頁 321-325。 8 謝保成, 再貞觀政要的成書問題 , 史學史研究 ,4 期(1997 ) , 頁 54-56。 6 中正史學刊第期 軍事與國防、太宗生活的言等。吳兢編撰此書的動機與目的, 貞觀

8、政 要序言載: 太宗時政化,足可觀,振古而,未之有也。於是綴集 所聞,詳舊史,撮其指要,舉其宏綱,詞兼質文,義在懲勸, 人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名曰貞觀政要。庶乎有國 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必祖述堯、舜,憲章文、 武而已哉 從政要序言可知吳兢是高肯定唐太宗的治國經驗。他認為太宗治 國之道前所未有,依據貞觀之治的經驗,足供後人鑑戒。他強調將人 之紀、軍國之政的事蹟編撰成書,以達到懲勸目的,而且希望君主遵循 這種規範努實。由此可吳兢企圖塑造一個想君主的典範,這個 典範正是以史為鑑,把史當成一面鏡子,從中吸取經驗及教訓。 在唐中宗景間,中央政局穩,先後有太子重俊發動政變,太 平公主、安公主各樹

9、黨羽,韋后政。本庸弱的中宗,可能專心 治國家,因此講求治國之道的 貞觀政要 ,太可能引起中宗的重視。 玄宗即位後,依重宰相姚崇,史載: 貞觀之風,一朝振 。9在此種政 治風氣下效法貞觀之治才有可能。吳兢於是上疏玄宗: 自古人臣,諫則國危,諫則身危。陛下初即位,猶有褚 無、張廷珪、韓思、辛替否、澤、袁楚客上疏爭時政 得失,自頃上封事,往往得罪,諫者頓少,太宗皇帝好悅 至言,嘗謂宰相曰:天下萬機,一人聽斷,雖甚憂, 能盡善,今魏徵隨事諫正,如明鑑照形,美畢,陛 下何遵此道,與聖祖繼美乎。10 吳兢的奏疏在今本貞觀政要求諫篇中也可印證,貞觀十,太 宗謂房玄齡等曰: 9 昫等撰, 舊唐書 (台:鼎文書

10、局新校本) ,卷九玄宗紀下 ,頁 236。 10 董誥等編, 全唐文 (長春:吉文史出版社,2000 ) ,卷二百九十八上 玄宗皇帝納諫疏 ,頁 3375。 史記天官書書隅記 7 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常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 如明鏡鑒形,美必。11 可效法貞觀之治,是吳兢一貫的政治,至於如何實?則必須從 史經驗中去獲取。 三、三鏡思想的構成三、三鏡思想的構成 任何一部史著作皆牽涉到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吳兢一生經唐 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正是處於貞觀以後唐朝興盛發 展的時期。史傳言其: 少厲志,貫知經史,惟與魏元忠、朱敬則游。 二人者當,薦兢才堪譔,詔直史館,脩國史。12吳兢擔任

11、史官後, 又與知幾等人為善。故從常判斷,知幾的史學思想應對其產生影 響。吳兢在唐代史學上的長處表現在個方面:第一是敘事簡核 。從 貞觀政要的筆法看,其文筆洗。第二是直書諱 。中國史學中 存在著直筆、曲筆個系統,在唐代者對是很尖銳的。唐太宗、高 宗時期,史官許敬宗記事阿曲,武則天時期,武三思、張之等監史 事,阿貴朋佞,刻意歪曲事實,是唐代史學曲筆的代表。但有一批史家 如褚遂、杜正、朱敬則、知幾、允濟主張直書無諱。知幾甚 至強調史家直書無諱是而遺芳餘,人到於今稱之。13反之史家曲筆 則是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凶人。14派相對抗,吳兢的史學觀是屬 於直筆派。從唐會要的記載知吳兢對於史家直筆的態: 開元十

12、四七月十日,太子左庶子吳兢上奏曰: 臣往者長 安、景之歲,以左遺起居郎兼修國史,時有武三思、張 之、張昌宗、紀處訥、宗楚客、韋溫等,相次監其職。三思 11 貞觀政要 ,卷二求諫第四 ,頁 53。 12 唐書 ,卷一百三十二吳兢傳 ,頁 4525。 13 知幾撰、浦起釋, 史通通釋 (台:仁書局,1993 ) ,卷七 直書 , 頁 194。 14 史通通釋 ,卷七曲筆 ,頁 196。 8 中正史學刊第期 等性邪佞,循憲章,茍飾虛詞,殊非直筆。臣愚以為:國 史之作,在乎善必書,遂潛心積思,別撰唐書九十八卷、 唐春秋三十卷,用藏於私室。15 一位正派史家感於武則天以政局混,是非明,遂收集史,整 編輯

13、一部著,內容以忠實反映唐太宗時期的政治、社會、軍事、文化 成就,以期許玄宗效法祖業。此為吳兢編撰貞觀政要的原始動機。 由於政要是綴集所聞,詳舊史之作,16故從思想上看,也僅 是史,而是帶有吳兢政治的著作。 君道為四十篇之首, 慎 終為四十篇之末,多少反映吳兢對於如何作為一個統治者的看法。 吳兢認為其所處時期的政治已遠如太宗時期,故編撰政要 ,希望從 史經驗中尋求治國的方,故君道篇開宗明義言: 為君之道, 必須先存百姓,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 17末尾慎終篇則言: 居安思危,伏願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終之美,則萬代永賴。18這種 編撰方式正反映作者對於創業與守成的心態。 由於吳兢的著作皆已亡佚,在

14、建構三鏡的架構上就只有 貞觀政要一書可供考。過吳兢既然是知幾的同事,從知幾 對鏡的觀與看法似可推吳兢對於鏡的概。因此要建構三 鏡 ,先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知幾對於鏡的看法。二是吳兢的 編撰輯次序。三是唐太宗君臣對鏡的觀。 (一)知幾對於鏡的看法。 史通惑經篇載: 蓋明鏡之照物也,妍媸必,以毛嬙之面或有疵瑕,而寢其 鑒也。虛空之傳響也,清濁必聞,以綿駒之歌時有誤曲,而 輟其應也。夫史官執簡,宜於斯。茍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 15 王溥撰, 唐會要 (台:世界書局,1989 ) ,卷十三史館上在外修 史條 ,頁 1098-1099。 16 貞觀政要序。 17 貞觀政要 ,卷一君道第一 ,頁 1。 18 貞觀政要 ,卷十慎終第四十 ,頁 302。 史記天官書書隅記 9 善,善必書,斯為實。19 知幾所言內容包括史實的傳真、史家的角色及態、史實與史家的關 係、價值判斷及道德判斷、史的功用等問題。此即明鏡 。強調明 鏡照物,虛空傳響 ,是史家的身心性格與學術修養,為史學能否建 與發展的關鍵所在。換言之,史家在特定時空中,目睹史實的發生,如 實記下,可謂為實或接近實 。20從常判斷,吳兢與 知幾是同事關係,知幾曾言: 海內知我者子耳。21即包括徐堅、 元沖、吳兢。因此可以推,知幾的實主張應會為吳兢所接受。 前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