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 8 9年第4期一它, 尸一一代—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口加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 , ~ ~响论西辽的政治制度李 锡厚本文对 邓律大石在中亚建 立西辽政治制度的背景及 其内容、特点进 行了探咏费讨,指出西辽 的政治制度与天柞帝以前的辽朝虽有很大差别,但仍 有继承关系它是邓律大石根 据变化了的经济 基拙,从上到 下对辽朝传统的政治 制度和统治方法进行 了大幅度调整后创立的,并在短期 内取得了成功作者是我院民族系毕业硕士生,现 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 研究所工作当辽朝面临覆亡的厄运时,我 国历史上 出现了一次空前的壮举:契丹皇室、贵族中的少部分人在耶律大石率领下,历尽艰难险阻,远征到中亚,并且又奇迹般地在那.眼维持辽朝国统达数十年之久,此即西辽,又称哈刺契丹关于西辽 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学者们虽曾多有阐发,但终因直接史料过于贫乏,故至今疑点尚多本文则拟根据西辽.与天柞帝在位以前的辽朝在典章制度方面的联系,试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一、脱离天柞帝之后的大石政权耶律大 石字重德,是辽太祖阿保机的八代孙,通汉 文及契丹文,且善骑射,是契丹皇室中少有的文武双全人才。
登 天庆五年(111 5)进士第,初曾受命为翰林应奉契丹语称翰林为“林牙”,故又被称为大石林牙天柞末年,他曾参与拥立秦晋国王耶律淳在 燕京 称帝(称“北辽”),但与权力很大的 汉臣李处温父子政 见不 合保 大二年(1122)六月,淳方立数月,即在 内外交困中一病不起临终前曾密授李处温 为蕃汉马步军都元帅,并嘱 以后事淳死后,李处温一面私通童贯,欲挟萧后降宋;另一方面又北通于金,谋为内应但由于手中没有兵权,在事情败露.后被大石等实权人物逼迫自杀,燕京亦随即被金军攻陷燕京陷落后,大石于出 逃时被金人俘获,保大三年(1123 )又逃归天柞帝当时天柞已人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正值走投无路之际,忽遇大石率兵来归,所受鼓舞,自不待言同时,天柞又得 阴 山室韦模葛失兵,便自以为得“天 助”,遂不 自量力,竟谋立即出兵收复燕云对此,大 石曾有这样一番话加 以劝 阻:自金人初陷长春、辽阳两路,则车驾不幸广平淀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则都燕山,及陷中京则都云中,及陷云中则奔夹山向以金师不谋战备,以 至举国汉地全为金人所有,国势微弱至此而 方求战,非计也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¹¹《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一L蛛二一》,《亡通录》。
一了5一广平徒即辽朝后期冬捺钵的通常称谓,即今内蒙古赤峰以北横河、土河合流 处的一片平原,.地当辽中京、__L京之北表面上看,耶律大石这番话 是向天柞陈述一种军事_上的主张,即认 为长春、辽 阳 两路 被女真攻陷后,应 坚守 广 平淀,而不 应 一步一步地自北向南撤退但是,深入分析即可发 现,究竟 是 坚守北境还是 向南退却,这不仅是 两条不 同的军事路线 的分歧,同时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在 辽朝 全境范 围内,汉人在南,契丹及其他 游教民族在北五京只是各自所在地区 的政治中心,是 汉式都城,而作为全侧政脚中心 的捺钵,才是朝廷所在地因此,天 柞帝不 坚守广平淀而退 守中京、燕京、西京,实际上走 的是一 条脱离广 大游牧民族地 区而单纯依靠汉族地区的路线要挽救辽朝危亡,这 条路 线显 然不可取游牧民族是辽朝“以武 立国”的根本,不守广平 淀就是“不 谋战备”,大石对天柞的指责完全正确他 目睹了北辽覆亡的悲剧,故能对女真兴起以来辽朝屡遭失败 的一段历史提出全新的看法无奈天柞根本无视他的意见,大石只好脱离这个一意孤行的统治者,为实践自己 的政治主张而另寻出路据《辽史·天柞本纪》载,大石脱离天柞的 时间是在保大四年(1 1 2 4)七 月。
最初,他是活动在 蒙古东部 地区,恰与他提出 的坚守广平淀的主张相符合显然,他是要一反天柞帝及耶律淳依赖汉族封建地主 的政 治、军事路线,立 志在契丹初兴之地 复兴辽朝但是 由于抵挡不住金军的攻击,他也只好同样步步退却不 过,他不是退向汉族地区,而 是退向西北的游牧部族地区,并在那里“置北、南面官属,自立为王,率所部西去”官分北、南,这是辽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有 的学者曾据此判断他“其时可能已有建元称帝之举”¹几看来,这种判断似与实际情况不符当时,他虽“自立为王”,但却仍然以天柞帝作为一面旗帜,号召游牧各部与他“共救君父”,《辽史·天柞本纪》载:〔大石〕西至可敦城,驻北庭都护府,会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及 大黄室韦、敌刺、王纪刺、茶赤刺、也喜、鼻古德、尼刺、达刺乖、达密里、密儿 纪、合主、乌古 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礼而毕十八部王众,谕日:“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二百年金以臣属,逼我回家,残我黎庶,屠剪我州邑,使我天 柞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 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前我仇敌,复我疆宇推尔众亦有转我国家、忧我社樱、思共救君父挤生民于难者乎?”由此可 见,大石在脱离 夭柞初期并没 有采取耶律淳在宣告即位的同 时废黔天柞帝的 作法,而是号召十八部众与他“共救君父”,这就说明他 当时尚未自立为帝。
然而,此时大石确有称王 及置北、南面官之事,这不仅见于《辽史》记载,同 时亦 见于《金史·太宗本纪》记载:〔夭会二年十月〕戊辰,西南、西北两路都统 斡鲁言:“辽详 稳挞不 野来奔,言耶律大 石 自 称王,置南北官属,有战马万匹辽主从者 不过四千户,有步骑万余,欲 趋天德,驻余都谷当时,大石与天柞确实 已分裂成两股势力,大 石并且沿袭辽朝传统的政治体制,建立了有南北面官的政权这个政权的实际首领虽是 大石,但它仍然承认天柞皇帝作为辽朝合法君主 的地位,这一政权为 以后西辽在 中亚 立国做 了谁备这里还有一 个 重要问题,即上引《辽史,天柞本纪》中所提到的七 州十八部与大石 的关系那十八部显然是辽的属部,并表示继续服从大石,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威武、崇德等七州的性质和地位究竞应如何看待呢?梁园东先生认为这七州 是大石自建的“头下军州”;¹周 良霄;‘关于西辽史的凡个问题》,见‘中华文史论从》1 98 1年第3辑一7母,我以为耶律大石所会的七州,必是其目建的此种军州,大石在出走以前,或尚无建 州的权为,反其出走时已自称王,实际上已不窗皇帝,他 自行建州以统率其部曲,当然为意中事¹我 以为,这 七州即使确系头下军州,也根本不 可能是大石自建的。
辽 的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º,显然都是 以俘获来的汉人、渤海人创建的当时,大石受金军驱赶,被迫西行,完全 没有可 能大肆俘掠人口既 然如此,他怎 么能建立起七 个头 下军州 呢?此外,从他与这七州十八部相会时那 番动 之以情、晓之 以理 的话来看,也完全没 有要 以武力胁迫的意思总之,大 石脱离天柞之后 最初建 立 的政权,基本上是固守辽 朝 的传统,并力 图恢复在北方游牧部族中的权威,为复兴 做准备二、西辽的朝廷山于天柞于1125年被金军俘获,三年后死去,加之受到金军的驱赶,大石在北方越来越难以立 足,约在!13 1年前后开始远征中亚,并于次年在八拉沙袁称帝改 元大石虽 然 仍 继承辽的 国统,但在政 治制度方面 显然实行了较大的变革据伊朗历史学家 志费尼记载:该邦(指八刺沙浑)的君 王是一个把他的先世追溯到阿甫刺西牙卜、但无能力的人该地的哈刺鲁和康里突厥人已摆脱了对他的隶属,而且经常欺凌他,袭击他的部 属和牲口听说菊儿 汗(即大石)及其部下的移居,以及他们人多,他向他们遣出使者,把自己的软弱、康里人和哈刺鲁人的强大和好诈告诉他,并请求他到他的都城去,以此他可以把他的整个版 图置于他的治下,从而使他自己摆脱尘 世的烦恼。
菊儿汗迸抵八刺撒浑,登上那 不费他分文 的宝座他从阿甫刺西牙 卜后人那 里接受汗的称号,授与后者夷离茧突厥蛮的头 衔»在 耶律大石到来之前,八 拉沙衰(即八刺撒浑)是喀 拉汗朝可汗驻地大 石到 达这 里之后,始称可汗、菊儿汗(“古儿汗”或“葛儿罕”都是其异译),其意为“汗之汗”¼,亦 即 可汗之 上的可汗同时,他又称“天佑皇帝”从大石 的双重 称号来看,他建 立在 中亚 的西辽政权,虽然是辽朝国统的延续,其制度则显然 是原来辽朝所采取的中原传统的政治制度与中亚 当地制度的合流西辽与金和南宋并存,“就领土 说来,它不如 同时代的金和南宋那 么大,但这个帝国的社会经济 关系却女 9伺 其种族构成一样的复杂它是由很多个分别处在从氏族公社一直到 发达的封建制的不 同发展阶段 上 的部落和 民族组合而成的因此,这就使得这个哈刺契丹国家具有十分复杂的性质½它不 同于天柞皇帝以前的辽朝在它的统治下,并没有从事 农 业生产的众多的汉族人民,而 主要 是中亚 当地 的部族或辽 的属 国社会经济基础的重 大变化,必然促使作为上 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 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有 人认为“西辽的官制,仍然是沿袭了辽朝的制度,分北、南面官”¾。
但是,这种论断并无足够的根据辽 朝“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 汉制待汉人“一北面 治宫帐、部族、属 国之 政,南面 治汉 人州县、租¿‘西辽史》,商务印书馆19 34年版,第2 6一2 7页º《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世界征服者史》下册,第4 17一4 18页¼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_第1 26一12了页闯《西辽经济问题‘.载《中世纪的远东和.卜亚》,新西 伯利亚198 0 年版Á杨树森:《辽史简编净,辽 宁人民出版社19 8 4年版,第280页一7 7一嫩、军乌之事”¹西辽并未设有管辖汉人一类的州县,那么设立南面官岂不无的放矢?因此,西辽即使仍然官分南、北,也并不能证明它仍然原样照搬辽朝的官制见于《辽史·天作本纪》中的西辽官名,只有很少几个:六院司大王、兵马都元帅萧斡.里刺、敌刺部前同知枢密院事萧查刺阿不、都部署、茶赤刺部秃鲁耶律燕山和都监、护卫耶律铁哥等以上几人虽然都具有汉官名号,但却并无属于南面官者因为他们的汉官名号多系在部族官职名之上增加的头衔,且都是军事性质的南衙不主兵”,这是辽朝的传统,主管军事的官员虽有汉官名号,亦仍属北面因此,单凭大石最初北行时设 南、北面 官一事,并不足以证明他西迁后仍维持这种制度。
本文前面曾提到,辽朝原来称朝廷驻地为捺钵(行宫),此外还有五京作为.名义上的京城然而西辽朝廷所在地却既不称“京”,亦不称“捺钵”,而称虎斯斡 耳朵(或译作骨斯讹鲁朵)据《金史·粘割韩奴传》载:大定中,回纭移习览三人至西南招讨司贸易,自言本国回绝邹括番部,所居城名骨斯讹鲁朵俗无兵器,以田为业,所获十分之一输官者老相传,先时契丹 至不能拒,因臣之契丹所居屯营,乘马行自旦至日中始周匝这个邹括番部也就是被契丹耶律大石征服的喀拉汗王朝,:仁著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故称为“移习览”他们所居之城,后来虽名骨斯讹鲁朵(即虎思斡耳朵),但显然是契丹人到来之前就存在的,‘地当今苏联中亚楚河流域之托克玛克城附近,突厥人原称 为八刺 沙衰,即《唐书.地理志》上的裴罗将军城º但应指出的 是契丹人并不住在城中,他们另有“屯营”而不与上著居民混杂这个屯营与土著居民的城相去不甚远,故两者皆称虎思斡耳朵,然而真正的虎思斡耳朵显然是指契丹人 的屯营,而不 是指士著居民 的城这个屯营范围很大,以至骑马绕行一周也得花上大半天,一也就是说,比现在的北京城还要大在当时,建这么大的城池显然毫无必要,并且也没有这种可能斡耳朵”又作斡鲁朵,是由辽诸宫帐管辖下的各部族组成。
例如道宗太和宫有阿斯斡鲁朵,是由阿厮、耶鲁二石烈及八个瓦里、七个得里组成;天柞皇帝永昌宫有阿鲁盎斡鲁朵,由阿鲁盎、榆鲁盎二石烈及八个瓦里、八个抹里组成石烈、抹里(又作“弥里”)都是契丹部族以下 的小单位所以斡鲁朵实际上就是靠行政手段组建的部族组织大石以随他西迁的契丹人组成虎思斡耳朵屯营,其组成情况亦 当与道宗的阿思斡鲁朵和天柞帝的阿鲁盎斡鲁朵相似所不同的是,辽朝诸帝在斡鲁朵 之外另有捺钵,作为朝廷驻地,而西辽则径以斡鲁朵为朝廷这是西辽政治制度上的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变化,表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从天柞以前和平 的、汉化的时代,又 回到了游牧民族的军事化时代这种变化,完全是为了适应他们在中亚建立统治的需要斡耳朵就是西辽统治者的大本营,这与蒙古初兴时是一致的志费尼 说,每逢成吉思汗要行猎,“他就传下诏旨,命驻扎在他 大本营周围和斡耳朵附近的军 队作好行猎淮 备”@鲁布鲁克则对此有更为具体的记载:我看见拔都的斡耳朵,感到惊讶,因为它看来像一座延伸在他驻地四周的 巨大城池,三、四里格远的地方都聚集人群犹如在以色列人当中,每人都知道必须把他的营帐猪在离圣堂的什么地方,所¹《辽史》卷 十五,《百宫志序》。
º工国维:《观堂集林》卷 十四,《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世界征服者 史》上册,第3 0页一了 8一以这些人也知道净座宫廷叫斡耳朵,当他们安顿他们的住宅时,他们必须安顿在斡耳朵的哪一侧用他们的语言说,一它的意思是“中央”,因为它总是 在百姓的当中,不过,例外的是没有人把自己安置在正南,因为宫廷的门是朝南开的¹看来,西辽皇帝的屯营—虎思斡耳朵大致也是 这个样子它像是 一座城池,而实际上却是由帐幕组成的巨大屯营它是皇帝的宫廷,同时也是他率领的契丹及其他部族军的驻地,他就是靠这 支军队行使对各部族、属国的统治三、西辽统 治土著居民的方式西辽建立统治的中亚地 区,即中国史书上所说的“西域”,这里 自古以来多次为 自东而西发展的游牧部族所征服但是,由于 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处在比征服者高得多的水平_七,所以,征服者往往只是令被征服者臣服、纳贡,而仍旧维持其固有的生活方式不变王 国维总结这一历史情况时说:凡西徙之种族,于其所征服之国,不过得其政权及兵权,自成统治者一级,其时人民之生活仍如故也《慧超行传》于西域诸 国屡言土人是胡,王是突厥或言土人是胡,王及兵马并是 突厥凡东方民族 侵人西域者殆无不然。
º西辽的统治也是如此当地的土著居民并没有发生变化,只 是在他 们的国王—可汗之 上又多了一个“众汗之汗”—古儿汗,亦 即西辽皇帝皇帝依靠由自东而来的契丹等部族组成的军队压服土著的可 汗西辽并不直接统治土著居民,而是假手当地 的统治者对他们实行间接统治巴托尔德在论及西辽对其境内各地区的统治方式时说:属国内部自治原 则得到广泛的应用哈刺契丹仅仅消灭哈拉汗国在八 拉沙衰的统治,古儿汗从这里开始行使其权力,虽然从居民的组成来看,这个城市甚至在后来仍是伊斯兰教城 市,但是在其他被统洽的地区,在可失合儿和河中地方,哈拉汗国仍和以前一样存在着从前的王朝如西方的花刺子漠和东方的回鹃同样存在着归顺古儿汗的表示是向他纳税此外,在 这一或那一君主的宫廷中有古儿汗的代表»以上论述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的派驻各地的古儿汗的代表叫做沙黑纳,译 成汉语即是“少监”据志费尼记载:“菊儿汗统治时期,这些地方(阿力麻黑、海押立 和 普刺 诸地)的统治者是海押立 的一个阿儿思兰 汗,他 由菊儿 汗的沙黑纳协同治理该地 的政事¼西辽向各地派驻少监,是伴随武力征服而逐步实现的例如,以吐鲁番为中心 的高昌回鹊汗国,即是在西辽武力胁迫之下才成 了属 国并接受其少监的。
据欧阳玄记载,高昌有一贵族日岳磷帖穆尔批但伽,“生而敏慧,年十六袭国相答刺罕时西契丹方强,威料高昌,命太师少监来围其国,悠唯用权,奢淫 自奉,王 患之,谋于f比 理 伽日:‘计将安出?’批但伽对曰:‘能杀 少监,掣吾众归大蒙古 国,彼且震骇矣’遂率众围少监,少监避兵于楼,升楼斩之,掷首楼下以功加号批但杰忽底»看来,少监初进驻时显然是率 领军队 同来《鲁布鲁克东行纪》,第23 9 页《观堂集林》卷十三,《西胡考下,《中亚突厥史十二U牛》,第12 8一12 9页《世界征服者史》_l:册.第8 6页《圭斋文集,卷十一,《高昌楔氏家传》¹º@ ¹ »一79一的;当批侄伽杀少蓝,需要率众包围,也说明少监显然也术是只身一人,而是有一定数量的军队随其同驻的所 以,西辽的 少监并不是普通的行政官员,而是被派驻各地的军事将领,负责监管当地行政这种情况表明,西辽实际上 是对全境实行军事统治据《圣武亲征录》载,高昌批但杀西辽少监一事发 生在己巳年(1 20 9)春,时值西辽末帝直鲁古在位高昌敢于 杀掉西辽少监,是与蒙 古人 的支持分不开的:己巳春,畏吾儿国王亦都护(王国维 注:亦都护,王号唐 时突厥、回鹤并西域诸国 皆有“叶护”,此“亦都护”其遗 语也。
其人名巴而术阿而武的斤,_《元 史》有传)闻上威 名,遂杀契丹所置监国少监,欲求议和上先遣按力不也奴、答儿拜二人使其国亦都护大喜,待我礼甚厚¹据《元史.巴而术阿而武的斤传》记载,‘当时这位 高昌王 是在获悉成吉思汗 己在北方兴起,才杀“契丹所置监国等官”的所谓“监 国等官”,当是指少监及其属官他们被杀的根本原因,乃是 平时过分残暴、骑在当地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以至引起当地人民 的强烈不 满志费尼对此叙述道:畏吾儿 突厥 人称他们的首领 为亦都护,义为“幸福之主”当时 的亦都护是个叫巴而术的人当哈刺契丹〔的皇帝〕征服河中及突厥斯坦那年的春季,巴而术也落人臣服 的 圈 套,不 得 不 缴纳贡品哈 刺契丹把一名沙黑纳派给他,其名叫少监这个少监,当他在职位上站稳了,就开始 作威作福,对亦都 护和他的将官百般凌辱,撕毁他们的 荣誊面纱;因而 他成为贵族 和平民共同憎恨的对象成吉思汗征服契丹,他凯旋的消息传遍四方,这时 亦都护下令把少监 围困在他们称 为哈 刺 火者(高昌)城的一所房屋中,把房子推倒压在他头 上然后,为宣布他背叛哈刺契丹、归顺征 服世界 的皇帝成吉思汗,亦都护派 忽底阿勒密失哈牙、乌马儿斡儿立、塔儿伯去见成吉思汗。
º组 然 是高 昌人自己杀死了西辽派来的少监,一但这 是因 为统治者亦都护事先已经又为白己的 国家选定了新主 人,.所 以他们在背叛西辽的同时就又归顺了成吉思汗西辽 之所以能实行对各汗国以少监方式实行统治,重要前提之一就在于这些 汗 国的统治者大都缺乏 自立的能力和意识例如花刺子模的统治者阿 即思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当初他抵御不住西辽军队的攻击,被迫臣服、纳贡,久而久之,他 的.后继者竟对西辽 的统治产生 了依赖,后来当阿即思由他的儿子帖乞失继承时,后者继续交纳规定数目的贡赋,极力用种种方式讨好菊儿汗他临死时告诫他的儿子们不要跟菊儿汗打仗,也不要撕毁已达成 的协议,因为“他 是一道 其后有可怕敌人 的长城”À西辽通过少监对诸汗国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 正是 建立在这 些汗国的统治 者对 它 的依赖的基础__匕的总而言之,西辽的政治制度与天柞皇帝以前的辽朝的确有 很大区别,但这并不能说明两者没 有继承关 系恰恰相反,西辽的政治制度正是其统治者在继承辽朝 列祖列宗基本统治经验基础上的一个创造面对复杂 的民族 问题,辽朝坚持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叫 做“因 俗而治”¼西辽统治者正 是烙守这一条原则,所 以才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对辽朝传统的政治制度和统治办法从上到下进行了大幅度的 调整,并在一 个 不太短的历史时期内取 得 了 成功。
王国维:《圣武 亲征录校注》《世界征服者 史》上册,第d ls一41同_1:辽史,卷四五,《百官志序》¹ 曲油¼一80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