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正德《夔州府志》点校读补郭作飞 (重庆三峡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献,也可以说是一个地区的史书其资料都取于当地的档案、访册、谱牒、传志、碑金碣石、测绘、笔记、信札、诗文集等原始材料,蕴含着丰富详实的地情资料,因而为中外古今人士所瞩目,并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等重要作用明正德六年,时任夔州府知府吴潜亲自倡导,举全府十二县之力,历时两年,纂成《夔州府志》十二卷,内容涵括地理图、疆域、建置沿革、形胜、风俗、城郭、街坊、邮驿、关梁津渡、山川、土产、户口、田地、赋税、祀典、公署、学校、寺观、古迹、名宦、职官、人物、科贡等,是一部具有较高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志书2009 年,是书由重庆市奉节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点校整理,并在中华书局出版,可谓盛事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三峡社会历史、进一步整理和研究三峡地区方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今不揣浅薄,就诵读所得,谨记于下,以有补裨焉1、然后登进之,重加纂述,以昭乎天下后世 (P1 上下 61)按, “纂”本作“缵” , “缵述”即“继承传述”的意思2、顾以余有斯文之旧,托一言引其端 (P1 下上 4)按, “余”本作“予” ,第一人称代词,即“我” 。
3、据影印本原图,P29“卷之一”上少“目录”二字,应补入4、唐,武德初,复为信州;三年,避皇外祖守信讳,改曰夔州,贞观初,改瀼西曰奉节 (P33上下 7-8)按,据影印本,此处点校语序有误,应为:唐贞观初,改瀼西曰奉节;武德初,复为信州;三年,避皇外祖守信讳,改曰夔州5、编户二乡九里居仁乡五里……(P34 下上 1)按,此处“九里”后“ ”宜改为“:” 点校体例应前后一致,比如其后有“编户一十里二乡:清平……” (P36 上下 6) 、 “编户八里二乡:金华……” , (P38 下上 3)等等,均是其例6、后周,隶属大昌县 (P40 上下 10)按, “隶”本作“地” 7、[唐],贞观以县属施州 (P41 上下 3)按,点校宜遵原本,贞观为唐太宗年号,已明为唐代,故“[唐] ”字样不必补入8、据荆楚上游 (欧阳颖《引水记》:夔门控一川,限五溪,据荆楚上游,为巴蜀要郡)又:当全蜀之口 (董钺《制胜楼序》:夔为一路当左右全蜀之口)又:水陆津要 (吴简言《御寇记》:当水陆津要,乃蜀之东门也)又:西有缙云 (《云安钟秀堂记》:东有瞿塘、滟滪之壮,西有缙云、涂山之美) (P41 下上 3-11)按, “一路”后当断开,著一逗号。
“口” 、 “郡” 、 “也” 、 “美”后均应著一句号9、云烟相滋,林薄交茂(P42 下上 3) 本文为重庆三峡学院重点研究项目“明正德《夔州府志》研究” (10ZD-05)前期成果之一1 数字为奉节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中华书局 2009 年 11 月出版的《夔州府志》中例句所在页码, “上下×”指该例在该页从上往下数第×行, “下上×”指该例在该页从下往上数第×行下同不复2按, “交茂”后脱一“10、吉凶相助,有周恤之风 (今增音) (P44 上下 10)按,此处“今增音”三字颇费解按前例“阅旬无讼 (《郡守题名记》 )稻田蕃庑 (刘焕《题名记》 ) ”,括号内容应为“人名+题名”或“题名” ) ,当存疑11、城廓(P46 上下 2)按, “廓”本作“郭” “郭” ,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古代都邑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所以《孟子·公孙丑下》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说法12、正德六年,知府吴□行知县梅宁始创其城 (P46 下上 7)按, “吴□行”误此处空行无字,为古书单字人名例 “知府吴行”疑误查本志卷八“职官题名” ,无吴行一人,载有:“吴潜,字显之,江西临川人。
由进士、前工部郎中,正德四年升,十二月到任” ,又卷二“城郭”载:“正德七年,知府吴潜新创敌楼二座 ”可知此时夔州知府为“吴潜” 道光本《夔州府志》卷二十三“秩官”亦可证是 1故吴行误,当为吴潜P48“巫山县” 、 “大昌县” 、“建始县”条下“吴□行”同此又, “知府吴潜”与“知县梅宁”之间应用“、 ”隔开书写,如后 P48“巫山县” 、 “大昌县”条例13、 (云阳县)教场演武亭在北门外 (P46 下上 5)按,句中“在”字衍文14、正德六年,知县王良复增堞,浚壕周匝四门(P47 下上 8)按, “增堞,浚壕周匝四门”标点让人费解,宜断为:“复增堞浚壕,周匝四门” 15、知县唐书始开筑城池完固门四:(P48 上下 8)按,此句颇费解,宜改断为:“知县唐书始开筑城池,完固门四” 16、 (建始县)知府吴□委官行该县 (P48 下 1)按,此句费解,疑原书写有误明正德六、七年间,建始县隶夔州府,知府当为一人,即吴潜,参第 12 条校故此句宜校为:“知府吴潜委官行该县” 17、县治街,周回旋转 (P50 下上 3)按, “回”本作“迴” “迴”有曲折、迂回的意思唐杜甫《野老》诗:“野老篱边江岸迴,柴门不正逐江开。
”明王思任《将至京》诗:“平原独茫茫,道路迴且长 ”意思是说街道蜿蜒曲折,而“回”并无此义18、锦幖坊,为黄熔立 (P52)按, “黄熔”本作“黄镕” 19、月桂坊,为曾 立 (P54 上下 10)按, “ ”字书无载,当为“铎”之误据道光本《夔州府志 》卷二五“选举”载:“曾铎,巫山县人,永乐九年辛卯科举人,历任通判 ”2,正与本处所载史实相符20、横梁铺,县西一十里 (P57 上下 5)按,疑“一十里”有误根据本志排列地名例,一般是由近而远前为“小滩铺,县西二十里” ,后为“羊肠铺,县西四十里” ,因而此处应为“横梁铺,县西三十里 ”21、麝香山,在府城东北三十里唐杜甫诗:“水边鱼复浦,云暖麝香山 ”(P69 下上 5-6)1 清恩成修、刘德铨纂,道光《夔州府志》卷十二载明代夔州吴姓知府中,仅有吴英、吴珏、吴潜、吴淑、吴曾五人,详影印本第 313 页2 清恩成修、刘德铨纂,道光《夔州府志》影印本,第 414 页3按,原作引此诗有误, “水边鱼复浦”应是“水生鱼复浦” ,为杜甫《入宅》诗三首之二,应出校22、□□井,在府城东江□八阵图□□□煮盐,冬见夏没 (P70 下上 8-9)按, “夏”当作“春” ,点校者误录;厥处据清光绪《奉节县志》载:“七泉井,在八阵图下,水可煮盐。
”又“盐泉井,旧《志》:井在治东江滨沙碛八阵图下有盐井五口,以木为桶,水可煮盐,冬出夏没,俗呼臭盐井 ”1宜补校为:“七泉井,在府城东江滨八阵图下,水可煮盐,冬见春没 ”23、岑公岩,在县江南洞上,泻水如簾 (P72 下上 7)按,此处点断有误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七七《万州》:“岑公岩:在大江之南广六十余丈,深四十余丈一石岩溜,盘结状若华盖,左为方池,有泉涌出岩簷,遇盛夏注水如帘松篁藤萝,蓊郁葱翠,真神仙窟唐刺史马冉云:‘南溪有仙洞,咫尺非人间’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载:“岑公岩在县南大江南岸盘结如华盖左为方池,有泉涌出岩际,盛夏注水如帘,隋末有岑道愿者隐此,因名 ”《渊鉴类函》卷二十五《地部三》:“岑公岩,在夔州府万县,大江之南,石岩盘结若华盖,左右方池有泉喷薄,岩下如帘,松葟藤萝,蓊蔚苍翠,记称神仙窟也 ”故此处应断为:“岑公岩,在县江南,洞上泻水如簾 ”24、汉扶嘉庙,在县北云安场乌牛山下 (P95 上下 10)按, “场”字衍文25、东吏舍,十间西吏舍,五十间俱郡守杨公奇修建 (P103 上下 12-13)按,据校例及文义,东西吏舍均为郡守杨公奇修建,此处应直行书,不宜分行。
26、二斋(存心、养性) (P110 下上 7)二斋(居仁、由义) (P111 上下 1)二斋:进德、修业 (P111 上下 8)一斋:博文、约礼 (P111 下上 5)按,以上四条为同例,校亦应同,不应有别式宜统遵后二例校其后“大昌县”条“二斋,居仁、由义” (P113 上下 5)亦应校为:“二:居仁、由义 ”27、永乐十八年,知县翟铳重修 (P112 下上 10)按, “翟铳”误,应为“瞿锐” 鲁凤辉、王廷伟纂清嘉庆本《达县志》卷三四“职官志”条“明知县”载:“瞿锐,辰州人 ”28、万丈楼,在府治东□十里 (P115 下上 8)按,由下文, “万丈楼”即“杜甫故居后人建楼,取‘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之为名”可知,“万丈楼”故址在今杜甫草堂处,而杜甫草堂正在夔州府治即今奉节老县城(明代称之为瀼西古城)东十里之地故本处未脱字, “□”宜去29、集灵观,在县西四十里在碑云:“象山福地,玉华仙馆,唐商真君飞升之所 ”(P118 上下5-6)按,碑上之字为“象山福地,玉华仙馆”八字,故此处标点有误,应为:在碑云:“象山福地,玉华仙馆” 唐商真君飞升之所30、刘禹锡,为刺史有《别夔州官吏》 。
时二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杨子津吽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下赛蛮神黄太史书之,号绝唱 (P128 上下 4-6)1 详参四川省奉节县志编纂委员会重印清光绪十九年版《奉节县志》 ,第 37 页4按,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流落到四川、湖南,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造出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比如竹枝词 《别夔州官吏》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全词为:“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由上,本处校大误据史当为:刘禹锡,为刺史有《别夔州官吏》 时“二〔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哞〔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黄太史书之,号绝唱31、王桢,成化初,判本府 (P130 下上 7)按,王桢误,当为王祯据《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忠义一”载:“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 ”又《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八“平郧阳盗”条载:“六月,石和尚集众千余,焚劫四川大昌县,杀夔州通判王祯 ”清道光《夔州府志》卷二三“秩官”条“明通判”下亦载:“王祯,江西吉水县监生,有传,以上成化中任。
”132、杨祥,陕西宝鸡人成化十七年同知本府廉介有为,刚毅不阿,人称清□杨 (P130下上 3-4)按,据史载,杨祥,明景泰举人,陕西宝鸡人,授重庆通判,迁夔州同知居官廉直有为,则毅不阿,饮食节俭,日食蔬菜,时人呼为‘青菜杨’ ”故知此处“□”当为“菜”字33、胡轸,见《名宦》 (P139 上下 11)吕晟,见《名宦》 (P139 上下 12)按,与原本不符,属加字,当校为:胡轸、吕晟,见《名宦》 34、程遂,见《名宦》 (P151 上下 2)按, “程遂”误,本作“程璲” 本志卷八“名宦”载:“程璲,湖广蕲州人正统初,任教谕学优行检,教有成法 ”35、□铨,贵州普安卫人弘治十五年到任 (P151 下上 4)按,厥处当为“龚”字据道光本《夔州府志》卷二十三《秩官》载:“龚铨,贵州普定县人,宏〔弘〕治十五年任 ”236、罗戬,以刚直闻乡里由(大) 〔太〕学进孙吴二书徽宗特命武学谕一幸学,百官先集蔡京于坐谈兵,戬心哂之,昂视屋角,不听其语,触怒夺官自号“观光山人” (P170 上下 5-7)按,此段点、校均有误罗戬触忤一事,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回有载:“再说道君皇帝已降诏敕,差官赍领到河北谕陈馞等。
次日临幸武学,百官先集,蔡京于坐上谈兵,众皆拱听内中却有一官,仰着面孔,看视屋角,不去睬他蔡京大怒,连忙查问那官员姓名 ”第一百一回:“话说蔡京在武学中查问那不听他谈兵、仰视屋角的这个官员,姓罗名戬,祖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