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474153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王元莉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 , 借代传承的无形的 、活 态流变的丈化遗产 , 是一个民族 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丈化基因 。 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慈和精神 。本文在对非物质丈化遗产的演化与 内洒 特点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 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 详细的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发展 的重要意义 。 关键字 非物质 文化遗产社会 一 、非物质文化

2、的演化 首先 , 了解一下文化的演化 。 关于 文化变迁的原因有许多种说法 , 各有侧 重 。 如以英国人斯宾塞为代表的生物因 素说 ,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因素 说 , 以美国人沃德为代表的心理因素说 , 还有英国文化传播学派的文化传播因素 说等等 。虽然他们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文化变迁 。 而马 克思主义的文化变迁才是辨证的 、历史 的 。 它认为文化变迁只有根据它们的生 产关系的历史结构才能理解 , 文化变化 都有一个现实基础 , 即由当时的生产力 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 , 原有的生产关系 与它不适应 , 文化变革就随之发生 。 在地方发展中 , 非物质文化的冲突

3、 和整合是其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 。 不同 地区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整合 , 称之 为横向文化的冲突和整合 , 不同时间的 冲突和整合 , 称之为纵向文化的冲突和 整合 。但是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从纵向 的角度 , 文化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被看成 是文化变迁的动力从横向的角度 , 文化 被看成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 正是 由于区域文化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冲突和 整合 , 才引起了区域文化的变迁 。 非物 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沉积下来的文化形 式 , 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 从时间进程 看 , 它反映的是前后相继的不同文化价 值体系的冲突 , 是新与旧 , 先进与落后 , 前进与倒退等矛盾因素的否定关

4、系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及 主要特点 巨 关于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的内 涵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中对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 定义是 “ 指被各社区 、群体, 有时为个 人 ,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 会 、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 关的工具 、 实物 、 手工艺品和文化场 所 。” 公约根据这一定义 , 指出 “ 非物 质文化遗产 ”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 包括作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 、礼仪、节庆活动 有关自然 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 年月 ,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

5、关 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意见的汇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中界定 “非物 质文化遗产 ”, 是指 “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 的 ,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 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 、表演艺术、传 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 、实 物 、手工艺制品 和文化空间”。 其范围包 括 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传统表演艺术降民间音乐 、舞蹈、戏曲、 曲艺 、杂技等 民俗活动 、礼仪、节庆 有 关 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 践传统手工技能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 的文化空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 发展的见证 , 又是珍贵的 、其有重要价值 的

6、文化资源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 点是活态流变性 , 它不脱离民族特殊的 生活生产方式 , 是民族个性 、民族审美依 附于人本身而存在 , 以声音 、形象和技艺 为表现手段 , 并以心口相传作为文化链 而得以延续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 活动息息相关的 , 是靠人传承下来的 , 因 此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 , 人就显得更为重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 要由人类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 , 它曾被 誉为历史文化 “ 活化石 ”,“ 民族记忆的背 影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你我的遗 产 , 同时又是你我的名片 、基因。 非物质 文化遗产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 必须是世代相传

7、的 , 至少有一百年的历 史 其次与广大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再 次 , 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 , 是 “活态的”。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 发展的影晌 、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仅仅依凭于 科技的推动尚远远不够 。除科技推动外, 它还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完善有效 、和谐 有序的社会秩序 , 以协调各种人际关系 , 增进社会凝聚力 。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 力 。氏族的凝聚力来自 血缘 , 而民族的凝 聚力来自文化 。 无论在怎样一个社会环 境中 , 没有文化的认同 , 民族凝聚力的形 成只能是一句空话 。 发生在世纪至 世纪的各国文化遗产保

8、护运动 , 其本 身就是一场由各国政府掀起的捍卫本土 文化主权 、保护传统道德的传统文化保 卫战 。 而起步于世纪的中国民族民 间文化保护工程 , 同样是一场由政府发 起的本国传统道德体系 、价值体系、认知 体系的抢救运动 、保护运动和传统道德、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传统文化 、传统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回 归运动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 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 , 体现 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 式 、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

9、, 表 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恢宏的气 度 。 它产生于民间 , 生长于民间 , 繁荣于 民间 ,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无 论其价值观念还是呈现形态上都与人民 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蕴涵着深刻的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 谐相处的理念 , 以及爱国为民 、重诺守 信 、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等中华民族优良 传统道德因素 , 因而是当前和谐文化建 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文化基础 ,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 ,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广大人 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表现出 来的极大热情 , 正表明它是深人人心 , 深 孚民意的 。 但是 , 从

10、我国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看 , 在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 , 人们关注的更多 的还是各种传统工艺技术的表现手法 、 传统工艺 、传统技术等“看得见”、“ 摸得 着 ”的表层文化现象。 当然 ,作为一个国 家的重要文化遗产 , 我们确有必要通过 自己的努力 , 保护好各种各样的传统工 艺技术 , 但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更为重要的一环 , 还是花费更大的 气力 , 来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背后所蕴 含的各种传统价值观 、道德观与民族精 神 。 、促进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当今世界 , 以计算机技术 、通讯技 术 、 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使得信 息的超时空 、零距离传播成为

11、现实, 经济 飞速发展 , 形成国际化 、集团化、集约化 和市场化的趋势 , 将地球 “缩”成地球村。 经济全球化 、市场化和通讯网络化必然 带来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 各种文化在相 互激荡 、交流、融合的同时, 全球化的力 量也正在同化着世界各地本土文化 , 世 界许多文化在发展与过程中 , 大多仅依 赖于人类的记忆 , 通过口头方式使其主 要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得以世代相 传 。在社会、经济急速变迁的全球化趋势 下 , 各民族的史诗 、神话、传说、歌谣、叙 事长诗 、风俗歌调等口头传承与民间表 达的文化面临葵缩或步人濒危的紧急状 态 。 地球的文明即人文环境 是人类在 长期的 历史过程中不断

12、交融碰撞的 结果 , 人文环境文化生态 的平衡依赖 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 。 正如地球需要保 护生物的多样性以保持生态平衡一样 , 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也依赖多种文化 、 各种智慧的相互交流 。 文学家冯骥才先 生认为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人类物质遗产一样 , 都是人类文明的结 晶和宝贵的共同财富 , 是人类社会得以 延续的文化命脉 , 而无形的文化优规定 性的空间 , 往往比有形的文化更为重 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无限的 情感 , 包含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 一个 民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该 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 , 保留着形成 该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及该民族的特有的

13、 思维方式等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浦晃一郎说无形文化遗产是组成人类 遗产的根枝 。 拿语言 、音乐、舞蹈、戏曲 和服装来说 , 它们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更 加生动 , 形象的角度去了解它们背后的 人的生活经历 。 但由于人类 “ 口头和非 物质文化遗产 ”本身存在形态活态文化 的限制和口头程式化传播方式的限制 , 在经济全球化生活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 天 , 非物质文化遗产止以空前的速度消 失 , 文化领域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 因此 , 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中 , 人类口头 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抢救 、保护的最重 要内容之一 。 、文化科学创新的需要 人类社会要发展 , 就需要不断创新 。

14、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 是从国外异文化中汲取营养二是向传 统学习 , 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 。 非物 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 在文化创新 、艺术创新和科学创新的过 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惊人的 。 在我国文 学艺球发展史上 , 利用传统文化与传统 艺术形式进行文化创新的例子不胜枚 举 。 例如 , 我国乐坛上的著名曲目茉莉 花 、 梁祝 , 著名文学名著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三言二拍 , 著名戏曲天 仙配 、 白蛇传 、 柳毅传书 、 女验马 等 , 都是根据民间传说 、故事、民乐、小戏 等民间素材创作出来的 。没了民间素材, 新文学 、新艺术的创造也必将成为无源 之

15、水 , 无本之木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保护 好这些已经为数不多的传统文化资源 , 功在当代 , 利在千秋 , 不能不从长计议 。 除文化创新 、艺术创新外, 文化遗产在科 学创新的过程中 ,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当前 , 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 视传统科技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 重要作用 , 并从祖先所创文明中汲取更 多的灵感 , 为当代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 持 。 可以说 , 文化遗产的科技价值已经 渗透于传统天文学 、医药学、建筑学、环 境学 、食品学甚至包括电子学、仿生学以 及基因工程等各个方面 。 一个头脑清晰 的科技工作者 , 总会在向传统学习的过 程中受到启发并创造出新

16、的科技成果 。 在这方面 , 虽然中国也有了像金珠藏药 、 贵州神奇这样一批利用民间传统科技资 源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 , 但与日韩 等国对传统科技的开发相比 , 我们己经 落后得太多 。 如果我们将这些古老的技 术与工艺开发出来 , 我们的传统文化产 业就会获得一次质的飞跃 。 相反 , 如果 我们蔑视传统 , 新技术 、新工艺的创造就 会成为无源之水 , 无本之木 , 人类社会的 发展就会因后劲的不足而止步不前 。 历 史经验告诉我们 , 科技的进步并不是简 单的取代 , 新科学 、新技术的发展也不一 定要以传统科学技术的消亡为前提 。 即 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 我们也 应像绣女保护纹样一样 , 保护好那些已 经所剩不多的传统科技资源 。 参考文献 【 王琴红构建科学有效的丈化 遗产保护体系南方文物 , 以巧 , 裁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困惑略望新闻周刊 , 阁江非物质丈化遗产保护与 “原生态”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 江 玉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申报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