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学数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44503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生活学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回归生活学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回归生活学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回归生活学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归生活学数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回归生活学数学一、设计“生活情景”学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数学知识只有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只有反复练习才能习得。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有利于学生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一场比赛:学生甲(班里的“飞毛腿” )围教室的四周跑一圈。学生乙围课桌跑一圈。思考:谁先跑完,为什么跑步快的反而输?学生炸开了锅,纷纷说:“这不公平,因为学生甲跑一圈的长度比学生乙长得多。 ”“要两个人都绕着相同的地方跑才公平”此时我顺势引导:一圈的长度即周长,你知道学生甲跑的

2、与学生乙跑的谁长?你想知道长多少吗?为什么跑相同的地方就公平了呢?只要你认真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你就知道了。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捕捉“生活现象”学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时,正值中秋节前一天,我就地取材,向学生讲述:中秋佳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2这一天,全家人喜欢围坐在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今年的中秋,小明家只买了 2 块月饼,怎样分才能使爷爷、爸爸、妈妈和小明吃的同样

3、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致顿时提到了沸点上,教室里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又如在教“简单的数据整理”这节课时,我把例 1 全部改编成本班同学住家的分布情况,并画成平面图贴在黑板上,学生从平面图上一眼就可看出自己住在哪个村、哪条巷中。为了表示得更形象具体,还可用条形图来表示,如何表示?哪个村住的同学多?哪个村住的少?师生可围绕此题展开讨论,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素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三、联系“生活画面”学数学 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

4、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 ,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四、借助“生活经验”学数学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一个数加上3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衣服,身上

5、有 118 元,每套衣服 99 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 100 元,再用 18 元加上找回 1 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 118-100+1 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过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五、返回“生活天地”学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总之,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 。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