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新教材已使用三年有余了.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412144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县新教材已使用三年有余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县新教材已使用三年有余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县新教材已使用三年有余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县新教材已使用三年有余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县新教材已使用三年有余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县新教材已使用三年有余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县新教材已使用三年有余了.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县新教材已使用三年有余了,而教材的“变“其实是教育上的一次革命,它是对近年来教育的质疑,对过去教材教法上的革新,给未来教育提出了新的、高的、符合时代的目标和要求。但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接纳,都需要时间去实践。你们作为万荣教育一代新师,正好赶上了这场革命。当你们步入了教坛,等待你们的是新的教材,而新的教材就必须使用新的教法,用我们教育的行话讲就是新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学者、研究者都不甘落后,探索、实践、理论性的书籍也纷纷问世。我作为一名教育者,在一线听过专家的讲座,看过名人的著作;也深入一线听过我们县教育的示范课;更在下面调研过老师们的实际课,我感叹专家们的理论,更体量老师们在实际

2、教学的苦衷。新课程改革,无疑“改”是主要的,教材的改,无疑教法就更要改了。你们在初中、高中所接受老师们的教法,与现在的教材已格格不入。所以,你们成为老师后,怎样教课,尤其是树立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成为摆在你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我作为一名老教师,既是传统教育的被传授者和传授者,还是课程改革的运动员,想把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探索与大家一起交流,看能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信仰。办学者、学校管理者以及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体现教育本质、符合教育规律而又个性鲜明的教育理念一、著名教育家之教育理念纵观古今中外,有名望的教育者无不具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

3、念与其人生的理念相一致,即“仁”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孝、善、慈、忠、温、良、恭等。围绕这种理念,生发了许多教育主张,例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其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民主性,并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的最大快乐。陶行知教育理念为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苏霍姆林斯基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以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肯定自我教育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小原国芳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他认为,教育内容必须包含人类文化的全部,理想的人必须是全人,要具备文化的全部,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

4、身体、生活六个方面。其理想分别是真、善、美、圣、健、富六项价值。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哲学家、教育家都不是空想家,而是义无反顾、百折不挠、毫不动摇地把其理念付诸于实践。孔子在杏坛,孟子于稷下,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办帕夫雷什中学,小原国芳办玉川学园实践证明了他们理念的伟大和可行。这些理念早已穿越时空,变成一种永恒,持久地发出魅力。二、普通校长之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不惟教育大师具有,普通的校长、教师们也应具备。例如:上海上南中学则以爱国、科学和人文为理念,即以爱国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精神影响人、以人文精神熏陶人,力争三者的有机整合;上海建平中学因冯恩洪校长而蜚声全国,他们的“规范特色建

5、平校;选择特长建平人”的教育理念早为人们所熟知,最近,他们又提出“让优质的教育走进千家成万户”的理念,利用名校的优势组建教育集团,而向外输出办学理念,输出管理和人才,现在以建平为核心,已建起六七所学校,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当然中国不少名校,如北京四中、八中、景山学校、力迈学校,广州培正中学、南京师大附中等学校,以及教育界名人如魏书生、钱梦龙、李吉林、于漪、斯霞、任小艾、敢峰、刘道玉等都有自我的教育理念。三、目前中国教育者教育理念之弊端可惜,目前的中国类似以上学校和校长、教师那样具有鲜明的教育理念的实在是太少了。我们以及消失了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只能程式化地机械操作,千校一面,万人一书。如果讲有

6、教育理念的话,那就是一个:考试升学。在上海举办“财富论坛”以后,有一位经济学博士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企业家离比尔盖茨有多远,其中有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时候中国企业家超越以挣钱为目的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大企业家这话很有见地,超越挣钱那就是以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服务于社会、树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目的,挣钱成为派生物有了前者,后者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不用刻意去追求。受此启发,我想:中国真正的高层面的教育和教育家应该到超越以升学为目的时候才能出现超越升学,那就是以人为本,使新生代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一个全人,道德高尚,智力发达,知识丰富,身体强健,心理健全,意志坚强,情趣高雅,有益于社会和个人

7、,而升学仅作为一种手段。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行政官员、校长们、教师们达到这个层面实在是太少了,把手段当目的,把目的当手段,两者倒了个儿。试想当年孔子、陶行知何曾以考试给学生排队,苏霍姆林斯基何曾以升学为目的。中国的深谋远虑之人大声疾呼,要改革落后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地以育人为教育的本位价值和终极目标然而没有多少人去应答,没有多少人去设身处地思索一下教育的本质,人们依然故我地在人为的怪圈中徘徊挣扎。尽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校训这种最能体现教育理念的标志,也有校风、校歌等等体现学校精神之规定,可绝大部分不过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的,并没物化在行动中。况且大部分是什么求实、勤奋

8、、勇敢、团结、进取、创新之类,大同小异,并没有体现出个性,也没有什么新意,更没有围绕这个所谓的理念形成一种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没有教育理念和没有学校和教师的个性化,也就没有强劲的动力,也就没有面向未来,为学生终生发展而设计的宽阔视野,这也许正是中国难以产生伟大校长、伟大教育家、伟大教师的原因,从中也折射出中国难以产生世界顶尖人才的原因吧!四、新课程之理念国家为了教育,经历了数年探索提出了课程改革: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论基础,按照这个基本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往往要涉及到学校体制的变化和课程的全面修正。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建和方向性的调整,并且

9、常从制度的层面开始展开。课改的本质是对课程系统中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的、深层次的革新、改造,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直接或间接地重新建构与改造社会。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进行评价等方面。改革不仅要尊重教育科学规律,还要尊重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改革不仅仅调整课程内容,而是一次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的课程重建(一)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转化”而不是“强制”国家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种“强制”。这种“强制”是必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国家的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人发展的整体要求,也是科技、文化

10、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而且以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支柱来进行实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课程改革的方向不能改变,力度不能改变。课程目标是否能真正达到,就不是所能“强制”和“强制”得了的。因为要达到目标,真正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技巧和投入行动的程度。课程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需要首先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其次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技能的转变特别是灵活处理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是课程能否深入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二)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全员参与教育家富兰指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使个人和集体都能不断探究与发展,只有每

11、一个都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环境,才能导致真正的改革。1、教师是推动课改走向深入的中坚力量课改实施的关键在第一线的教师。教师的个人教学理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在课改中的作用很大。教师需要用新课程的理念,给自己重新定位,积极投身改革,积极进行反思、探索课改新路,不断把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善于与同伴合作,吸取同伴的优势,让自己在课改中成长。2、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主人和动力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转变是实现“三维目标”,其核心是人的发展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把学生当作主人翁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赏识学生的尝试,激励学生的成长。(三)课程改革的实施应扎

12、根在一定的组织中学校课堂社会课程改革必须同时改革其赖以实施的组织,否则只会流于表面,以失败告终。学校的内涵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为每一位成员提供继续学习和成长的组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每一个人都应该成学习者,拥有持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每一位成员都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实现自我超越,发展批判思维和反省能力。在这个学习组织中,每一个人可以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地与人交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与同伴对话、沟通,让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教室是建构知识的基地。社会是教学的大课堂。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选择,倾听每一个生命的声音,关注每一个生命成长的独特,形成平等对话的舞台,重建新的教学规范和

13、秩序。关心弱势和学生群体,走进他们的世界,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空间和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去争论、修正、共享各科知识以及求知的方法。(四)课程改革呼唤新的工作方式合作文化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更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合作”即联合起来做事,合作之目的在于迅速、有效达成预期目标,完成预定的任务。现代社会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甚至高于他们的个人业务能力。课程改革的成败不仅取决于课程计划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施组织的完善性、实施人员的认同性,更取决于个体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的多层的有效合作。重建新的工作方式合作文化,需

14、要重塑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建立平等、诚信、互赖的新规范,增加同事间的交往与对话,加强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课程、研究教学。同伴之间的互助是教学灵感的最大源泉。合作文化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知识建构;在平等对话中完成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方式。课程理念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教学改革应树立以下六个新的教学理念:1、教学是教化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文化本身具有双重价值,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活动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不仅可

15、以充当人作为主体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且能够为人的自身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文化”就是用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对人进行改造与提升的过程创造文化是手段,而通过创造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灵魂的“唤醒“才是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丰富的文化底蕴,构成学生发展的基础。2、教学是诊断为了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教学是什么?教学首先应该是诊断,其次才是“治疗”。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充分了解,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在怎样学习?教学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成长?教师必须弄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如果说学习是为了改变学生观念,那么教学就是发现学

16、生已有的观念并帮助学生的观念得到发展。3、教学是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寻求从“符合互动”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人们是根据事件对于他的意义而行动,事件的意义源于社会相互作用,每一个人都根据特定的情景选择、检验、重组或改变这些意义意义是从探究分析中产生的,又反过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室”就变成为“学室”,“课堂”就变成了“学堂”。班级是由学生和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创造的文化圈。教学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当把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隐藏在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来的经验来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4、教学是发问由提问到发问恰当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