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378949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农村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浅谈 密溪中心校 杜泽莲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品德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那么学识和能力再好也不能益人利己,而且还有可能知识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愈广。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许能够荣耀一时,但终究会贪赃枉法,误国害民,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虽然生活中以貌取人的还是有的,但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才是他真正的形象。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先学会做人。在农村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品德不良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占的比例很小,但却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甚至给社会造成麻烦.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学生

2、的不良行为,就会妨碍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品德不良的学生的教育问题. 小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其表现形式很多,根据行为的性质、特点和行为后果的轻重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违反学校纪律或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如起哄、恶作剧、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旷课、逃学等;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如偷窃、打架斗殴等;自我毁灭的行为,如自残、自杀等.从学生的年龄看低年级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主要属于违反学校纪律或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高年级则开始出现后果较严重的行为。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

3、征.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常常是混乱的甚至是颠倒的.例如,他们对于“光荣与耻辱”,“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公与私”,“个人与集体”等关系往往作出与之相悖的结论。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教育工作的人都说当辛勤耕耘的老师送走一届届学生而“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但事实上却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言:“这些学生怎么一走出校门就摇身一变而成陌生人了?”他们在学校时的彬彬有礼、诚实稳重荡然无存,见到老师都趾高气昂擦肩而过,要么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似的。更有甚者,竟有学生这样大放阙词:“你在学校是老师,出了校

4、门你就不再是老师了!”谁能相信这些话竟出自一个个在学校时接受老师关爱和帮助最多的“好”学生呢?这是时代的悲哀,但更是教育的悲哀。 总体上讲,农村小学生品德行为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一、重视智力育教育,轻视德育教育 一句公益广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经过几年的宣传,如今已深入人心。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话的本意是要尽力优化教育环境,改善教育条件。可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使孩子能够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不少家长却扭曲了这句话,他们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要省出一笔钱来供孩

5、子择名校,补课,学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许多少年儿童道德失范,缺乏责任心,缺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自理自立的精神。成为只会接受爱,不会爱别人;只要求别人照顾,而不懂关心、体谅别人;只想索取、见利忘义、不思奉献、不想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庸俗之辈。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学生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碗一推就走。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小事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见到

6、老师主动问好,上学衣帽整齐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他们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致学生在做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跟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事实上违纪与犯罪往往只是一线之隔。在这之间,学校的品德教育应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惩大戒的教育手段则会让一些学生在边缘处止步。 二、看重分数,轻视各种生存能力的培养 近几点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高分低能的庸人越来越多。有个学生到离家几十里的城市上高中,需要晒被子,但铁丝太高,被子放不到铁丝上,问题解决不了,只好给远在几十里

7、之外的爸爸打手机请求帮忙,爸爸听后啼笑皆非。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却无法笑起来。今天,在人们追求“升学率”,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教育状况下,学生的分数成了家长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成了家长评价教师或孩子的唯一标尺。这样就使人们忽略了对孩子其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些学校也忽略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其它可以忽略不计,这些促成了一些学生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三、重视的是对孩子的抚养,却轻视了对孩子的教养 人们说中国的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孝顺儿子”,“孝顺儿子”不是对父母孝顺,而是对儿子“孝顺”,把儿子

8、捧在手里,举到头上,儿子让往东,就不敢往西,为孩子赴汤蹈火,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有关人员对这些溺爱型家庭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出现“五过多”的现象。即: 1、照顾过多。孩子小时候,是在父母的百般照顾下成长的。这种照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逐步减少。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现在的孩子上学家长背书包,家长打雨伞,一点事情都可以听到孩子在对家长大声喧哗:你这样是不对的,错了的就怪你之类的话。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照顾,这样扼杀了孩子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客观世界的愿望。 2、包办过多。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苦受累,稍有困难就代为解决。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

9、生活能力差,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3、保护过多。有些家长处处为孩子设防,怕孩子出门,给孩子设置了种种禁区,不许动这,不许动那造成孩子遇事不敢思考,胆小怕事。由于剥夺了他们独立自主的社交活动,结果孩子遇事不知如何处理,一切受人摆布。 4、打扮过多。一些家长喜欢为孩子打扮,给孩子买名牌衣帽,把女孩打扮的花枝招展。这样会在孩子的心灵中打上只追求外表美,不注重学识和品德修养的心里烙印。 5、满足过多。很多家长,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无限欲望,以致发展到孩子在家称王称霸。这样一来,慢慢养成了不讲道理,蛮横粗野的习惯。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长们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中,慢慢地被废掉了,消失了,

10、是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 今天,就在我这篇论文写了一半出去休息的时候,我和我家的小狗乖乖逗玩的时候,我无意间说了句“老子”,儿子在立刻从书房跑出来对我大声说“妈妈,你刚才说了脏话。”我也狡辩了一次,孩子一直说“老子”就是脏话,你该被罚。我一时时哑口无言!自觉地接受来自孩子的惩罚。(当然,这是我们早就定下的规矩,讲脏话就该被罚)作为一个家长,我感到很惭愧。作为一个老师,这个小插曲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空的。在家庭教育中更是如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好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示范可以使孩子有形可循,有样可学,可以说身教更重于说教。这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

11、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的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怒,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谈话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的父母在政治品质,道德修养,工作学习,生活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同时,要以诚待人,遵守社会公德,家庭和睦,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四、重在了约束,而轻言说理教育 多年来,小学的德育要求重在“约束”,一开学学校就要求每个班制订出班规,规定了不少的“不准”,如“不准喧哗,不准奔跑,不准打闹”违者扣操行分等规定。通过严格的管理,逐

12、步生效,而很少给学生讲为什么要这样要求,这样要求的反面是什么结局等等。因此,一旦离开了班主任“那张脸”,离开了老师的身影,离开了学校这一环境,学生德育的状况,文明的行为便会大打折扣。有甚者还会加倍放肆地说和做:看你老师现在还管得了我不,看我这样过分也没人敢说什么等。久而久之,孩子一旦形成背后的坏习惯,那可是我们课堂教育得不偿失的。究其原因,我们的学校,家庭和其它教育机构,往往只注重从思想境界的角度鼓励孩子积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忽视了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引导孩子自觉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因而,对于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去做,而是为了获得表扬把它当做好事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不去

13、做,而是受到纪律的约束,担心被批评才不敢去做。这样,以纪律约束和表扬奖励为主要手段培养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不稳定的,不长久的。一旦离开了学校和家庭,这种文明习惯就失效了,就会出问题。以上是我在平时的生活和长期的小学品德教育课以及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呢?我认为要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我们要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首先是家庭,我们要构建新型的家庭教育结构: 1、建立知心家庭 目前我国正推行一种新的家庭教育观念知心教育。何谓知心教育?简而言之,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交朋友交心,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要

14、做到这一点,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学会同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彼此之间心心相印。 现在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没有和孩子交心,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关系紧张。我一次偶然听到邻居批评儿子说:“我怎么会生你这样不争气的儿子。”儿子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窝囊的爸爸。”我听了是啼笑皆非。还有一些家长不知如何同孩子交心,终日摆出一副卫道士面孔。其实,同孩子谈话,主要是把握好时机。有这样几个最佳时机供家长们参考:(1)当孩子比较闲时;(2)心情高兴时;(3)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4)放学回家时;(5)外访返回时;(6)取得成绩时;(7)遇到问题时。聪明的父母应该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用“心”去与

15、孩子沟通。现在我们这边的实际情况是更多的家庭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则是亲戚代为管理,这样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是微乎其微,一年到头见不着几次面,老在电话里沟通,可能你还不知道你的孩子把电话放在旁边,他在玩玩具呢,你说这样的家庭要想做到了解孩子确实存在很大困难。2、建立学习型家庭 社会中最亲密的组织莫过于家庭。孩子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期望极高。对自己则要求很低,年纪轻轻的,胸无大志,不读书,不看报,不了解历史,也不研究未来,整日留连于牌场、酒场、舞场之中。还动不动就说:“我们这辈子算完了,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

16、上了。”试想有这样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家长,孩子能成才吗? 现在的家庭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子成才”,“逼子成才”的现象。家长大多是以孩子为中心。我们的家长要转变观念,变“指导孩子学习”为“自己带头学习”。即建立学习型家庭。 要建立学习型家庭,作为父母,一定要起表率作用。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想要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氛围,你不用终日喋喋不休,只须默默地做就足够了。在孩子做作业时,你也看看书,读读报,切忌自己打牌,而强迫孩子在旁边做作业。现在很多家长舍得花血本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只是这些书一旦回到家,就被打入冷宫,再也不去过问它到底是买来干嘛的。有句话话叫“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其实家长可以带头和孩子一起经常清理书柜,经常一起读同一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