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课才是好的科学课.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377720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的课才是好的科学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怎样的课才是好的科学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怎样的课才是好的科学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怎样的课才是好的科学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怎样的课才是好的科学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的课才是好的科学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的课才是好的科学课.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的课才是好的科学课新课程下的理性思考 摘要 对于“好课”的探究和认识,尚处于见仁见智阶段。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这节课是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否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在浑然一体的教学中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有机整合。关键词 新课程 好的科学课 理性思考一、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新课程背景下“好课”的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

2、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上内容它明确规定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师的行为准则。在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往往不顾一切地追求知识的获得,以牺牲学生许多方面的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这种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专制”“被动”“封闭”和“单一”。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明确要求构建一个课堂教学的全新“平台”,这一平台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学生的素

3、质发展为本”。我们的课程和教学,必须构建在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平台”上。这个平台要求 “民主”“主动”“开放”和“多元”,与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平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二、一堂好课的主要指标上海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在其“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对一堂“好课”提出了“五个实”的标准。即:(1)扎实的课;(2)充实的课;(3)丰实的课;(4)平实的课;(5)真实的课;“扎实”是指“好课”是有意义的,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相应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实”是指有效率,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丰实”指的是教学

4、富有成果,这种成果是生成性的,教学相长是它的具体表现;“平实”强调“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不是修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真实性”则主要是提醒我们必须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避免不实的夸张或者歪曲。我认为,好的课堂具有动态和生成的特点,课堂教学不可能都上成五个实合一的精品课。拥有五“实”中的若干个方面的特征,就应该被视为“好课”。事实上,由于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我们确实很难一下子就准确无误地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另外,由于学科的差异、地区的差异、构成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和每一堂教学内容的差异,好课的个

5、性色彩非常突出。走进新课程,给不少教师最大的感觉就是“痛并快乐着”。“痛”是由于新课程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快乐”的是指走进新课堂,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收获了许多;在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互动中体会到了快乐;在学生的合作中教师体会到了快乐;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体会到了快乐;这种快乐让教师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性过程的全部快乐和智慧的体验!这些都引发教师们在平时教学中对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的思考,经过自己教学的实践和我校教研活动探索,就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提出自己的认识,目的是使现实的课堂教学,尽可能接近新课程理

6、念。1、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1)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以后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这应该是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可以是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

7、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的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语言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例如:一教师在教学沉浮的条件:我出示木板、铁块、石块后,问: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放入水中会沉或浮?学生从以往的经验出发,答: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为此教师做了几个实验:出示一块大的木块和一根小铁钉(木块比铁钉重)放入水中,让学生发现谁浮谁沉;出示两块体积形状相同的铁块和水泥块 ,结果学生发现两个物体都下沉;出示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木块和泡沫塑料(木块

8、比泡沫重),结果发现两个物体都浮在水面。学生的结论一次次被实验结果推翻,学生产生疑惑,激起强烈的认知冲突,问题油然而生,这是什么原因呢?沉浮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它倡导让学生体验这种真实的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一活动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领,使整个活动过程有严密的科学逻辑,学生的能动性很高,学习效果好。 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实事求

9、是。该听讲就听,该观察模仿时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时独立思考,该探究时自主探究,该小组讨论时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时大组交流,该合作时合作交流,该动手实践时动手实践,该记忆时记忆该做时不做是不科学的学习方式。B、讲究实效。要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从班级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是只追求短期效应而采取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只为作秀而做的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虚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

10、,该摒弃的摒弃不该做的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3)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响。”教师应善于用丰富的感情,绘声绘色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入境、动情、明理、知味,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例如一教师在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教学中,以一个真实的故事“女大学生救丹顶鹤的故事”作为整节课的研究主线,播放一个真实的

11、故事音乐MTV设置问题情境,以真实感人事件震撼学生,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个 MTV强烈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在学生观看了这个 MTV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一位大学生为了救一只丹顶鹤,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值得吗?”在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和谐伦理学”的 观点,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丹顶鹤的噱、颈、脚“三长”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你能举例说明其他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吗?等等,整节课以关注丹顶鹤的命运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以真实事件组织教学,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价值,有利于

12、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2、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多元性教学目标,以学生学习目标为根据,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主体指向学生,学生是课程主动学习者和构建者,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有体验,关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以及将要获得的发展。教师确定或与学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生成。真正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做什么”的意义,体现出“学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

13、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如教师与学生商定的观察蜗牛教学目标,就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借助放大镜观察、依据一定的次序观察生物等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用简单表格、图画和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笔记;通过观察和讨论,能说出蜗牛具有眼、口、壳、足、触角等外部结构,知道蜗牛具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明白蜗牛能对一定的刺激作出反应,知道蜗牛依靠感觉和足四处觅食等生活习性;巩固质量的测量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事实得出结论,使学生知道一种探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初步学会提出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设计实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蜗牛

14、的体验,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关注和爱护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激发科学兴趣,感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2)教学过程的生成性1)教师要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探究中学会提出问题。当代著名科学家波普尔曾提出:“我们不是从观察开始,而是从问题开始。”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方法:A:利用猜想与结果的矛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学习中,学生能

15、以相关的经验为基础,事先形成对将要发生的结果或现象的一种预期,这就是猜想。当猜想与结果发生矛盾时,能够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挑起认知冲突在科学学习中,学生的头脑并不是空空的。他们对一些现象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但他们的这种理解看法往往是浅显的,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如果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教学引导,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就能激发学生思维。上文沉浮的条件教学也是挑起学生认知冲突的例子。2)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达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例如一教师在自然界的氧循环教学中先让学生“献计献策”,说说让金鱼缸的小金

16、鱼快乐健康的成长可有哪些办法?由此引出氧循环后,再让学生说说自然界产生氧和消耗氧的主要途径,最后让学生对照“自然界的氧循环”的模型图,畅所欲言话循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让每个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新课程改革注重的不是看教师怎样教而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3)课堂教学结构成“块”状、“网状”,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一教师在保护臭氧层的教学中,就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众说纷纭”话臭氧环节,先让学生现看有关臭氧的背景录像,然后要求学生在观看录像过程中善于捕捉有效信息,再结合自己已有知识说臭氧,教师在黑板上以臭氧为主线,把学生的精彩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