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2) 2.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285970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2)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2)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2)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2)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2)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2)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2) 2.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一、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事和对社会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责任义务(本质特征)的专门业务(外部特征)和工作。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教师职业:按照一定社会需要及标准,以培养人为目的,促使人发展的职业教师职业劳动特点:1、 长期性和复杂性:长期性:周期长、见效慢(a、学生成长过程;b、成长过程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c、劳动效果验证时间长)复杂性:任务(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对象(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手段(教材、设备、道德水平、知识能力、教法)、过程(传道、授业、解惑,复杂的脑力劳动,多元智力论)

2、、结果(各行各业、教育过程终身化)2、 延续性和艰苦性延续性:时间、空间艰苦性:复杂的脑力劳动,学者、科研者、教育者、管理者3、 艺术性和创造性艺术性:课堂教学(语言、板书、提问、组织、设计、备课;吸引力、感染力、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德育(热爱学生、循循善诱)、创造性:因材施教、教育机智、素质教育4、 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主导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示范性:思想、品德、学识、情感、爱好、兴趣、言行等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向师性、模仿性、人的认识规律(有感性到理性,对学生的多方面影响)向师性:尊重崇敬老师、乐于接受教导,希望得到关注、关怀、鼓励、引导5、 个体性和群体性

3、:个体性:教师劳动的基本方式,备课、辅导、课堂、课外群体性:全面发展、教育合力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1、 精神文明(直接):a、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的延续和发展(承前启后、人梯);b、开发人类智能,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发展;c、新一代成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d、创造新知识、新技术2、 物质文明(间接):生产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3、 引导个人成长发展2、 道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及内心信念维系,以区分善恶、荣辱、正邪等为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称。1、道在我国古代“道”与“德”原本分开使用。“道”从首从行,最初就是指道路,

4、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法则等。人之“道”即是人所应当遵循的具有必然性的规律与法则;也意味着做人的道理。:* 道路。“道不拾遗”;“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 法则、规律。“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指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 2、德:,德既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念,还指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 “德”字最初见于周书,指内心的情感和信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得”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就是说在协调人际关系时,一方面“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外得于人”;另一方面,“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内得于己”,就是于人于己都有所得

5、。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就体现了“德得”相通的精神: 一种理想人格:“内圣”:内修圣人之德;“外王”: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 (1)“外王”必须“内圣”,即要想有“得”必须有“德”,“德”是“得”的条件; (2)“内圣”是为了“外王”,即有“德”是为了有“得”,“得”是“德”的目标; 3、道德: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指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道通天地,德藏于己,“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有的根本原则,德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致的收获、体验。 道德的特点(与政治、法律相比):1、 非制度化;2、 非强迫性;3、 自律、内化的

6、规范;4、 以必要和个人利益的节制和牺牲为前提职业道德: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特征:1、 内在稳定性:主体因素稳定;职业兴趣、职业心理、职业传统、职业习惯稳定2、 形成和行为尺度多样性(外在表现形式):规章制度、工作守则、行为公约等;不同行业不同标准,同一行业不同标准;3、 适用对象限定性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和教育劳动客观规律对教师职业行为特殊要求的科学

7、概括和反应。表现:理想、态度、义务、技能、纪律、良心、信誉、作风等。特点:1、 意识水平高层性(崇高的思想、情感、意志、信念):道德认识(教育意义、教师职业价值、自觉遵守规范)、道德情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道德意志(从教信心)、道德信念(为教育奋斗终生)2、 道德境界高尚性:道德境界:是道德观念、对一定道德规范及实践状况、程度,对自己道德行为意义的认识等的综合反映。3、 道德意识自觉性:认识(责任感)、情感(热爱)、信念(内省)、意志4、 行为举止示范性:5、 道德影响深广性:广(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深(学生心灵、品质)、远(一生、未来)6、 道德内容先进性:原则(集体主义)、核心内容(

8、为人民服务)、目标(四有新人)、内容(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作用:指对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的作用1、 调节作用(关系):教师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与学生(尊师爱生氛围);教师与教师(团结协作的凝聚力);与学校其他成员及社会其他成员(教育合力)2、 教育作用(学生):学生品德的形成(示范);学生智力发展、文化水平提高(推动);审美情趣(培养);心理素质(促进)3、 导向作用:激励(正确的)、控制(错误的)、调整、矫正(负面的)4、 促进作用:社会职业道德及从业者道德素质;家庭美德及社会文明;社会公德及社会风气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阶级和

9、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是教师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公共职业道德区别的根本所在。与一般职业道德的关系:具有广泛的引导功能和规范功能。确定依据:1、 反应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2、 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3、 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据核心和主导地位4、 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 集体主义:内容:坚持辩证统一,集体高于个人,尊重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冲突时以集体为重,必要时放弃个人利益,不断发展集体利益以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10、。本质: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构成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具体要求:A、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非对抗性,个人活动队社会活动产生影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动机符合社会时成功,反之失败)B、 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维护教师集体利益,珍惜学校荣誉C、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D、 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贡献于索取矛盾时,客服不能斤斤计

11、较2、 教育人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尊重对方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确立依据:A、 教育活动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作为传播者居高临下;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平等B、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这种关系用什么规范加以调节及调节的效果由教育者决定)C、 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协调自我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具体要求:A、 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努力了解;真正关心;用于剖析自己,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向教育对象学习以弥补不足B、 真诚的与其他教育者合作:相互尊敬,真诚合作,不嫉贤妒能,不文人相轻C、 对其他参与者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形成教育合力3、 教书育人(

12、本质特征,基本职责衡量的根本标准)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具体要求:A、 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手段与目的,密切联系,相互促进)B、 正确理解育人,树立全面育人观(多方面适应社会发展)4、 乐教勤业(核心)乐教勤业:乐于从事,勤奋努力的从事教育事业意义:A、教育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内在需要B、从教者工作的基础和动力,C、胜任工作的首要条件具体要求:A、 热爱教育:深化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增强责任感;深化对教师作用的认识,增强荣誉感;增强热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B、 勤业敬业,勇于探索5、 教育民主教育民主:在教育过程中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展(没有民主就

13、没有教育)具体要求:A、 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B、 以平等、宽容、博爱、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C、 营造是学生平等交流、主动参与、自由探索、大胆创新的民主氛围(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平等合作)6、 教育公正教育公正: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当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满足个人学习需要,实现个性化发展教育公正的意义:是教师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质的体现;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如果能公正无私,则。反之。具体要求:A、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B、 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C、 赏罚分明:赏罚有据、赏罚有度、

14、赏罚有节。公平合理。7、 人格示范(主要特征,向师性、模仿性)人格示范: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具体要求:A、 教育者先受教育B、 良好的仪态C、 在实践中锻炼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8、 依法执教依法执教:在教育过程中依照国家法律制度从事教育活动,保证教育的合法性、正确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意义: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要求:A、 依法执教,模范奉公守法B、 模范执行国家政策法令C、 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D、 遵守社会主义纪律E、 廉洁自律,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案例)第三章范畴一、教师良心: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

15、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师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教师良心的社会基础:1、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2、是对教师道德关系的自觉反应;3、是教师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产物(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在行为过程中的作用:1、 指导行为选择:通过假设,假如我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2、 监控行为过程:外部件力量小,所以良心的监督作用更重要3、 评价行为结果(主要作用):二、教师公正: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领导、学生、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家长) 教师公正范畴的确立:1、 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教育制度、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制约2、 取决于教师对教育规律和每个学生情况的认识水平: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普施爱心与因材施教结合3、 取决于教师觉悟的提高: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师公正的作用:1、 形成良好教育教学环境、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团结进取2、 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3、 教师威信的形成孔子说:“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