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农村社会工作.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281981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的农村社会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的农村社会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的农村社会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的农村社会工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的农村社会工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的农村社会工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的农村社会工作.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社会工作学校:青岛科技大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班级:社工091组员:孙海港、张腾、齐骞、隋春阳、桑庆民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社会工作建国后到改革开放的计划经济时期是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 “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与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与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同样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社会工作也主要以国家对农村的行政性工作为主。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社会工作主要体现在农村反贫困运动、农村互助合作社、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农村

2、移风易俗运动几个方面。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反贫困运动建国以后,中国进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农村土崩瓦解,解决中国存在一千对多年的土地问题。占有中国人口90%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剥削和贫困。20世纪50年代急剧频繁的制度变革和试验,逐步在中国农村确立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以此为依托,农村建立了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和无人抚养或赡养的人口提供食物,衣服,住处,医疗,教育和丧葬的“五保”救济制度,并一度建立了对农村居民具有普遍覆盖性的社区性合作医疗制度,这些措施减缓了农村贫困现象。另外,各地农村集体内部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也有助于在给定社会产出量前提下,控

3、制和减少贫困现象的最为严重方面。然而,受到历史条件限制,这一时期也存在不利于推进反贫困事业的体制和政策因素。第一,由于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体制缺乏效率,人均基本消费品增长缓慢,短缺甚至匮乏现象长期存在。第二,统购统销体制利用价格手段大量转移农村剩余,用于国家工业化初期积累。加剧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困难程度。第三,严格的城乡隔绝和封闭市场政策,使农村居民在迁徙,择业,交易等方面的权利状态退化。发展滞后和体制弊端使农村反贫困面临困难,即便依据政府确定的很低的贫困线标准划分,1978年农村贫困人口仍占农村总人口30%以上。由于极左路线危害,50-60年代还一度出现农村大范围饥荒的危机局面。因而,评价计划经

4、济时期农村反贫困成绩,需要把农民物质产品占有量变动,医疗和教育等基本服务改善,某些基本权利状态改变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一方面应客观肯定其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也不宜过于夸大。二、 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土地改革以后 ,我国农民摆脱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 ,成了土地的主人 ,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 ,由于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长期战争的破坏 ,许多农民还缺乏耕畜、农具和生产资金 。为了克服生产中的困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许多农民要求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共同克服困难发展生产,由此农村开始了针对农业生产的互助合作运动。于1951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于12与

5、15日下发各地实行,标志着农业互助合作社的正式成立。决议认为,农民个体经济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将是大量的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要坚持巩固地联合中农的政策 。同时认为,要克服农民在分散经 的困难,使贫困农民增加生产 ,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并使 国家得到更多的粮食和原料 ,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发展农民劳互助的积极性。要求各地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按照积极发展 ,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 ,采取典型示范 ,逐步推广的方法 ,推动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决议提出了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的三种形式,即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再到初级农业生产

6、合作社的发展使得农村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深入进行,农业合作社最终确立。但是由于农业合作社的超高速发展使得农业合作社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以后较长时期内,遗留下许多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但是农互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也实实在在的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三、 农村合作医疗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缺医少药非常严重,农民看病难问题相当突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确立了医疗卫生“面向工农兵”的工作方针,将农村“有医有药”作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

7、的首要目标。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即致力于农村卫生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到1965年就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县设医院,公社设卫生院,大队(村)设卫生室。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枢纽,许多流行病控制都由公共部门管理,其筹资、治疗、人员培训等都是由公共部门来完成,有效地控制了许多当时肆虐的传染病。1965-1979年农村卫生事业得到空前发展,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名的“六二六”讲话,此后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赤脚医生”,向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1969年后,合作医疗进入大发

8、展阶段。到1978年,全国有“赤脚生”四百七十多万人,卫生员一百六十多万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当时政府提出的目标是,期望做到“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医有荮、“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上,政府在改变“重城轻乡”倾向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到1975年,国医疗卫生机构有病床15982万张,其中市级床位数6374万张,占399;县级床位数9608万张,占601;农村的基层医疗机构是卫生投入的主要方向。解放初,中国人民的健康指标属于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别组,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

9、每逢国际组织对各国进行排序,按人均GDP中国的排名虽然不高,但按健康水平,中国的排名则高得多,在世界上赢得广泛的赞誉。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农村卫生事业所取得的不凡成就给予极高评价,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马勒博士,曾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荐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经验。四、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五保对象,更是作为农村最困难的群体给予高度重视。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从而使对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的照顾

10、实现了有法可依。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指出:“一切合作社有责任帮助鳏寡孤独缺乏劳动力的社员和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生活上十分困难的社员,解决他们的困难。”这一重要指示,为合作社妥善安排、照顾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的生活指明了方向。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明确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以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以上述文件为发端,新中国将农村缺乏劳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

11、寡孤独者的供养纳入了制度范畴。从此,人们便将吃、穿、烧、教、葬这五项保证简称“五保”,将享受“五保”的家庭或人称为“五保户”,此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雏形。 农业生产合作社安排照顾五保户的生活,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五保对象,安排照顾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二是补助劳动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对象,按全社每人一年的劳动日数,补助给五保户,同其他社员一样参与分配。三是补助款物,按五保规定的吃、穿、烧、教等标准,计算出所需的款物数,从公益金中直接分给五保户现款和实物。四是对年老体弱病残人员,日常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的,安排专人照顾他们的生活。五保制度受左倾路线和

12、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干扰,曾遭受严重的挫折。但是,总的来说五保供养制度是农村的贫困人群生活有了保障,所以五保供养制度对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五、 移风易俗1、婚姻制度的变革、建国初,封建主义婚姻制度仍然普遍存在,农村婚姻仍然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等。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法规定婚姻自由,禁止重婚等。新的混易制度对于妇女的解放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爱国卫生运动农村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消灭了大量的苍蝇、蚊子、臭虫、老鼠这些传播疾病的四害,而且结合生产积肥加强了对水源的整理和对垃圾,污水及粪便的管理,曾经

13、“垃圾污水臭气熏死人,蛆成堆,蝇成群,灶上爬,碗上飞,蚊子碰人脸,尿球随水流,瘟神赶不走,疫病不离身”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农村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防治疾病取得了很大成绩。由于在爱国卫生运动中消灭了大量传播疾病的老鼠、蚊蝇、蛆蛹,使解放前曾在我国各地猖獗流行的鼠疫、天花、霍乱很快地被扑灭。此外,像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大大改善了城乡卫生环境,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还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3、丧葬习俗的变革中国传统的丧葬一直讲求厚葬。所谓“厚葬”,既表现在花费上,也表现在丧葬的礼仪程式上。分为“殡”“葬”两节的丧葬,各地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极为繁琐,

14、而且花费都极为的多。中央政府开始了对丧葬的巨大改革。 1950年代初,殡仪馆中首先废止了做佛事、诵经超度。哀乐代替了僧道诵经,电烛代替了香烛,蜡果代替了祭饭菜,花圈代替了锡箔纸钱,遗像代替了灵位,黑纱、白花代替,孝服,默哀鞠躬代替了跪拜磕头,公墓以顺序编号代替了看风水。 1956年4月,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及中央领导151人一起签名提倡火葬。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对丧葬的管制更是达到高峰,僧佛道几被消灭,公开场合的诵经超 度不见踪影。4、根治中国遗留的社会公害移风易俗还表现在进言进度、清匪肃资、破除迷信、倡俭戒奢等直接改变社会风气的方面。比且在移风易俗运动中娼妓、吸毒、赌博这些旧中国遗留

15、下来的社会公害也得到了根治。总的来说移风易俗运动使得旧中国的社会风气得以摈除,社会主义道德成为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新型的社会风气得以建立。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得出建国后到改革开放的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社会工作主要是行政性非专业化的工作,主要以政府工作为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全国、省、市纪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