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考察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4275651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3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考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考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考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考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考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考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考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2期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 以市民社会为核心的考察 王浩斌 摘 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总体逻辑可以从市民社会的角度进行考察。20世纪初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 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方法论上开始对从单纯经济的角度来把握资本主义进行了反 思,在学术背景上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转向了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化社会学。这一转变,表现在市 民社会问题上,就是把经典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的视角来理解市民社会,转换到从文化与上层建筑的视角 来理解市民社会。这就是作为公共领域的市民社会。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就转变为公共 领域的

2、文化领导权问题,由此引出葛兰西的“ 阵地战 ” 到哈贝马斯的“ 第三条民主 ” 道路等问题,并形成了与 卢卡奇传统不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开启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潮。 关键词 政治哲学 文化政治学 市民社会 公共领域 面对福特主义以及之后的凯恩斯主义问题所导 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 人葛兰西与卢卡奇存在着重大差别。卢卡奇认为这 是资本主义社会全面物化的开始,这条思路经过霍 克海默、 阿多诺、 马尔库塞,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 主要思路。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把福 特主义的合理化进程被看作是物化的过程,当全面 的物化占据着现实大地时,激进的策略只能求助

3、于 美学的批判锋芒,形成的是大拒绝意识(如马尔库 塞)。这是目前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已被较 多关注的一条逻辑线索,这一理论线索的核心是“ 异 化 ” 概念和工具理性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 逻辑思路在70年代之后就终结了。紧接其后的是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与这个问题对接 的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批判思路以及由此生发出来 并在民主政治框架中对革命道路的重新思考,在这 一条思想中,其核心概念是市民社会(公共领域)以 及文化政治学批判。 如果说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的革命 策略是对启蒙传统的“ 大拒绝 ” 和美学救赎论的话, 那么从葛兰西的“ 阵地战 ” 到哈贝马斯的“ 第三条民

4、 主 ” 道路,则更多地是继承了启蒙以来欧洲政治哲学 传统。这使得他们的研讨不约而同地共同关注政治 哲学的重要领域 市民社会,并由此形成了与卢 卡奇传统不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理论, 且开启出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潮,由此占据 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70年代逻辑终结之后的理论 空场,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哲学与此有不解之 缘。由于目前国内学界出于各学科视野的局限性,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把握不免陷入到碎 片化的境地之中,本文将从一个总体性的视域,以市 民社会概念为核心来考察其历史逻辑。 一、 发达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 文化意识形态斗争的凸现 1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经济地位的改善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 到垄断阶段,对外则是资本输出与垄断,这导致国际 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垄断资产阶级在利益国际交 换中获得超额利润收买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的世界 经济体系,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 得以缓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传统意义上的无产 阶级不再有,代之以中产阶级,这在资本主义现实生 活中的典型表现就是“ 白领 ” 超过了蓝领。 垄断资产阶级用从殖民地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收买本国工人阶级,这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 阶级的阶级意识弱化。马克思在1878年给德国社 531 会民主党领袖李卜克内西的信中指出,当时的“ 英人 工人阶级渐渐地、 愈来愈深地陷

6、入精神堕落,最后, 简直成了 伟大的自由党 即他们自己的奴役者 资本家的政党的尾巴。英国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完全 落入了卖身投靠的工联首领和职业鼓动家手中 ” 。 二战之后流行的福特主义产生了大量的中产阶级, 传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二元矛盾对立淡化。 福特主义一方面加强对工人的控制,另一方面则是 提高工人的工资,从而提高了工人的消费能力,缓和 了资本主义消费不足的矛盾,也缓和了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而且提高工资也造就了一大批的中产阶级, 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遏止了阶级斗争与革命。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革命意识衰退, 使革命问题向后推延,文化与意识形态成为批判阶 级斗争的主战场。西方马克思

7、主义者卢卡奇正是看 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意识衰退,才从主 体与阶级意识的视角来考察革命的条件( 历史和阶 级意识 )。在这一点上他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他没 有站到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问题,没有 认识到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所造就的世界体系 使得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即经济状 况发生了变化,因此他只是从物化等意识哲学与文 化批判的立场来考察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 21自发经济决定性作用的淡化 20世纪的企业组织形态相对于古典自由资本 主义时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分散的企业到大型 企业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企业由自由时代向垄断 时代的企业组织方式过渡。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规模

8、的扩大,自由市场式的采购不仅不再适合生产的需 要,而且也增加了交易费用,于是资本主义大型企业 开始出现并改变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市场调节生产 的经济活动方式。大型的康采恩与托拉斯产生,使 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组织化,“ 看不见的手 ” 必须转 变为“ 看得见的手 ”,自由市场的竞争必须让位于有 计划的生产与管理。企业内部的管理之所以取代市 场交换来配置资源,其根本原因在于“ 交易费用 ” 的 节约。 与这种有计划的生产与管理方式相适应的是国 家干预政策的出台。在经济政策指导思想上,古典 自由主义被凯恩斯主义所取代。1901年英皇维多 利亚去世,标志着英国的辉煌时代 维多利亚时 代行将结束。一战之后

9、,英国从“ 世界工厂 ” 的顶峰 地位上衰弱下来,国际贸易地位急剧下降,出口市场 逐渐缩小,这使得资本主义企图通过资本输出和垄 断来解决其经济危机和生产萎缩的回旋余地大为缩 小。经济危机和生产萎缩带来了大量失业,造成一 系列社会问题。由于英帝国国际地位的衰弱,这些 问题无法通过对外殖民扩张而转嫁到他国去,只能 在国内解决,因此从2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议 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兴建公共工程来解决失业问 题。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得失业问题更为 严重,也使资本主义制度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是按照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消灭私人所有制,代之以计划管 理的公有制经济;还是按照凯恩斯主义所提供的方 案

10、,即仅仅抛弃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放任原则, 而在宏观层面上调节生产和消费。 资本主义国家当然选择了凯恩斯主义所开的药 方。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影响下,传统自由资本 主义时代的企业不再是完全独立于“ 国家 ” 的市民社 会的一分子,不再仅受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 ” 的影 响,而是更需要“ 国家 ” 这只“ 看得见的手 ” 的调控。 对于资本主义用“ 看不见的手 ” 调节市场经济的现 象,法兰克福学派如波洛克提出“ 国家资本主义理 论 ”,认为资本主义也会有计划,在被管理的资本主 义之下,“经济的作用在20世纪已发生重要变 化 ” 。波洛克认为 ,“ 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已经使 工人阶级变得破碎

11、和被动 ” 。正是这种政治经济 学的判断迫使法兰克福学派重新审视其革命理论, 与“ 无产阶级革命保持必要的距离 ”,并迫使阿多诺 等人“ 走向悲观主义 ” ,到了70年代则导致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 二、 研究视角的转换与文化 政治学批判的兴起 与这种社会变迁相一致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方法论上开始对从单纯经济的角度来把握资本主 义进行反思,卢卡奇提出:“ 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 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 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 无产阶级科学的 彻底革命性不仅仅在于它以革命的内容同资产阶级 社会相对立,而且首先在于方法本身的革命本质。 总体范畴的统治地位,是科学

12、中的革命原则的支 柱。 ” 这种总体性反映在社会结构的把握上 ,就是 强调在片面的经济之后还有文化政治的因素,在学 术背景上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转向韦伯所开启的文 化社会学。 11对经济决定论的理论反拨 传统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社会的分析是基于苏 631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2期 格兰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所开始的市场(经济)社会 的观念,从市民社会到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语境转 换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此,马克思认为上层建筑 (即政治与文化公共领域)不过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这是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基础逻辑。当然,马克 思恩格斯并不是这么简单地看待上层建筑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13、筑之间是辩证关系, 但在他们逝世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基本上是 忽视政治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第二国际 的经济决定论则又拘泥于马克思的理论模型 ,因为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建立在封闭的民 族国家的范围内这一假设基础上,而70年代以来的 资本主义全球化则打破了这一假设的现实基础。但 第二国际理论家们没有意识到全球化对马克思的资 本主义理论的所带来的挑战及发展机遇,死抱着封 闭的经济决定论,从而导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 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正是因此而声名狼籍。 经济决定论者的问题首先在于对当时的社会历 史进程的误认。具体来说就是, 19世纪70年代之 后,由于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

14、全球化的兴起,欧洲资 本主义国家由于从海外殖民地获得了超额利润和资 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力,国内的经济危机得到一定 程度的解决,阶级矛盾得以缓和。换言之,即资本主 义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国内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 发生了变化,卢森堡看到了这一点,指出资本主义积 累的动力来自于“ 第三市场 ” 前资本主义或殖民 地国家的市场,但卢森堡的观点受到第二国际内部 的批判(列宁的 帝国主义论 则吸收了卢森堡的观 点)。也就是说,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拘泥于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所描述的高度抽象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 产的理论模型,没有注意到马克思的理论是有许多 假设前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假设就是:这一理论 模型是以封闭

15、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前提的。而资本主 义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则打破了这一前提条件,这就 使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理论模型与现实 有较大出入,在结论上,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自 动崩溃的逻辑在欧洲也就不再具有现实的基础。所 以,经济决定论者不仅忽视了主体能动性和历史辩 证法,更为重要的在于未能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全球 化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及其对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革命形势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俄国建立起社会主 义国家,而按照俄国经验进行的欧洲社会主义革命 却没有成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工人阶级 被垄断资产阶级用从殖民地获得的超额利润所收 买,这导致欧洲国内阶级状况的变化,国内阶

16、级矛盾 缓和。也就是说,导致欧洲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资 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的体系。这一点马克思在工人 国际 第一国际的建立宣言中就已经说明了,所 以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不能以民 族国家来分隔无产阶级的国际联盟。但这一点似乎 没有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视。也正是全球化 使得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崩溃逻辑不再发生,然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没有从 全球化时代已经变化了的经济结构特质出发来反思 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是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视 角来反思,如卢卡奇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来反思 第二国际的实证主义,葛兰西从市民社会的文化领 导权的角度来思考革命。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第二国际“ 经济决定论 ” 的理论反动,从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中意识到伸张 主体意志的重要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理 解为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法,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观是基于“ 总体性 对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方式的 研究 ” 。过去的研究者认为俄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