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 界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探索中的新进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397634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 界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探索中的新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 界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探索中的新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 界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探索中的新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 界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探索中的新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 界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探索中的新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 界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探索中的新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 界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探索中的新进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界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探索中的新进展肖勇(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文摘 介绍了国内理论界对于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的探索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界在现有探索基础上的两大新进展:尝试填平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中的理论鸿沟和在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中拓展出凸显本领域特色的新分支,最后说明了这两大新贡献的意义所在关键词 信息经济学 图书情报学 学科体系 研究进展分类号 G350Advancement in Disciplinary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by the Field of

2、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at PresentXiao Yong(Economy & Management School of SCNU, Guangzhou)ABSTRACT This paper shows current research of disciplinary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by domestic theory field, and based on it, describes two advances in disciplinary structure of inf

3、ormation economics by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at Present, which are the trials of bridging the theoretical gap in the disciplinary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ng the disciplinary branch belonging to the Field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at last explains signific

4、ances of the two advances KEYWORD information economic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isciplinary structure search advancement1 国内理论界对于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的探索现状信息经济学是一个研究领域,而非只是一种经济理论,信息经济学研究范围绝对不应该而且也不会限定于“不对称信息”范畴,信息经济学作为“经济与信息”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信息与经济相结合的领域延伸到哪、相互交叉的程度发展到哪,其学科边界自然就会推进到哪。因此,随着信息与经济相结合相交叉的纵深发展,信息经济

5、学这一学科群的分析对象与研究内容会日益丰富,学科体系也会日益纷繁复杂,在此情况下对其整个庞杂的学科内容体系进行必要的探讨与整理,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已有发展历程,来凝炼科研探索方向、明确科研前进路径、规范自身研究行为,将极富现实意义并显得紧迫。在此背景下,国内理论界对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内容体系予以了积极探索。2国内经济学界的探索有一个逐渐突破非对称信息理论局限的过程。一开始时,国内经济学界是把信息经济学理论等同于非对称信息理论加以看待,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如何制定合同 (契约) 及对当事人行为的规范问题1;强调只有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才能够算是“正

6、宗”的信息经济学2,并认为信息经济学形象地说就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3、就是对付欺诈行为的经济学4。经过围绕是否非对称信息理论研究才能够算是 “正宗”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争论之后,国内经济学界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解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非对称信息理论,但非对称信息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5这一与以往有所不同的观点,直至完全突破非对称信息理论框框,将信息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六大研究范式6:作为主流经济学一个分支的研究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契约安排问题的主流信息经济学;重点分析信息产业部门特征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的信息部门经济学;对于网络经济的探讨;以信息技术和经济

7、信息化为基础来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趋势,对信息问题的研究克服了其它信息经济研究中只重视经济生活的自然因素而忽视社会因素的缺点,从不同方面分析信息经济的社会关系的信息社会学(笔者注:此处的信息社会学准确地讲应该属于信息社会学的经济范式与关系范式7) ;从组织、体制和经济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经济信息化的信息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信息经济思想。我们认为上述六大研究范式的提出,表明国内经济学界从经济科学角度将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划分为一个(子)学科群六大范式中的观点属于经济科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范畴、观点属于经济科学中的产业经济学范畴、观点属于经济科学中的新概念经济学范畴(说明:

8、新概念经济是指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新经济、知识经济8) 、观点 属于经济科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范畴。国内信息科学界认为信息经济学是由经济科学与信息科学两者交叉所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上,将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划分为“信息的经济学”与“经济的信息学”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信息的一般问题;而后一部分是用信息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重新认识和探讨经济活动的规律,这两部分的综合就成为了信息经济学9。信息经济学的“信息的经济学”部分的落脚点是“经济学” ,依然属于经济科学范畴;但“经济的信息学”部分的落脚点是运用于经济领域中的“信息科学原理” ,理应属于信

9、息科学范畴。“经济的信息学”的提出已经表明:信息科学界在对信息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的构建当中,相比经济学界的探索而言,已经突破了以往的经济科学范畴界限而伸展到纯粹的信息领域,3因而更加强调了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属性。国内管理科学界则沿着信息科学界的已有探索,更进一步地朝着基于学科交叉之上的一个学科群这一方向进行了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图书情报学界、经济信息管理学界则充当了实施这一构建任务的两大主力军。国内图书情报学界很早就主张信息经济学如同信息科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其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对象、目标、内容和任务,建议将信息经济学理解为关于信息转换(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经济

10、问题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其分支领域则视内容来确定不同的中文名称,如不确定经济学、信息经济研究、信息系统经济学、情报经济学等10。国内经济信息管理学界也认为将信息经济学看做为一个学科群的总称是恰当的11 ,并认为这个 学科群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信息 的 非 对 称 性 、 信 息 资 源 、 信 息 市 场 、 信 息 系 统 、 信 息 产 业 五 大 部 分 12;也可以更进一步地具体划分为以下八个研究领域13:微观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领域(也即非对称信息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的非核心领域(包括信息搜寻、最优信息系统选择、信息结构与信息效率等) 、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领域(主要是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

11、理论研究,包括信息化、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信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 、信息系统经济学、企业的信息组织理论(包括企业信息化与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与竞争策略等) 、信息的产业组织理论(也称为信息产业经济学或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 、网络经济学、国际信息经济学(包括世界信息经济与国际信息贸易两大部分内容) 。上述积极探索,均以添砖加瓦的方式奠定起了一个较为成熟且详实的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框架,这一框架蓝图既为信息经济学的深入与细化研究指明了方向,也成为理论界实施更进一步的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完善工作的基石。2 当前国内图书情报学(LIS )界在现有探索基础上的两大新进展2.1

12、 新进展之一:尝试着填平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中的理论鸿沟作为一个学科群的信息经济学具有众多研究领域,国内理论界对此采取了两种有影响的学科体系结构归并划分方法:或是认为信息经济学存在着的三条基本研究思路并相应形成三个知识范畴,由此便形成微观/中观/ 宏观信息经济学三大分支 14;或是归类汇聚于信息 的 经 济 问 题 、 信 息 经 济 的 问 题 、 信 息 与 经 济 间 关 系 的 问 题 这 三大类目之下15。由于主流经济学的微观/中观 /宏观三大分支或微观/宏观两大分支(中观分支的产业组织、产业经济学部分已被并入宏观分支部分)这一体系划分方法已几乎成为理论界的常识,因此,相比而言,前一种

13、观点更能被理论界所接受;而后一种观点则接受面不够宽,这可以4从权威性较高的本领域统编教材前后编写体系的变化当中得以印证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统编的高校面向 21 世纪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经济学课程教材,在 2002年推出的第一版其结构体系就采用后一种观点来加以编写15;然而几年之后,该教材在其第二版中,就依据反馈意见而对第一版的整体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放弃了后一种观点,而改为采用前一种观点加以重新编写,着重介绍信息经济学的微观分支部分的内容并只对中宏观分支部分简单提及16。可见,微观/中观/ 宏观信息经济学三大分支划分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审视信息经济学内容体系结构的通行做法。在此基础上理论界

14、还通常做进一步地微调,即参照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宏观两大分支划分而将中观信息经济学并入进宏观信息经济学,从而在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形成了对经济机制中引入信息范畴进行研究的微观学派和对信息经济整体分析的宏观学派,这已成为了当前审视信息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结构的主流观点。对于上述两大学派而言,最致命的弱点就在于各自沿着已有发展方向纵深发展而彼此自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而这两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分支却没有能够有机相联在一起从而形成面向整个信息经济学学科的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结果,这两大学派由于彼此之间所存在着的理论鸿沟因而被当作是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一个松散的知识堆积,进而被人诟病,例如,就有观点质疑陈禹

15、的信息经济学教程11等是“把部分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和部分信息产业理论的内容拼合在一起,信息经济学的一些内容排在前面,信息产业的论述排在后面。据说,这样把大体上不相干的学科内容拼合在一起叫做信息经济学 ”2,该观点认为 陈禹的信息经济学教程等偏离了“正宗 ”的信息经济学,是“混乱的信息经济学著述” 。事实上,图书情报界也确实是在正视着上述理论鸿沟问题,华南师大信息管理系许晶华曾通过分析大量现有理论资料,专门指出:对于微观学派,通常经济学家将这个主题称为信息经济学;而对于宏观学派,在欧美一般将它称为信息经济,在我国有些学者倾向将它称作宏观信息经济学。由于这两个领域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特征、研究内容、研

16、究范围彼此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所使用的分析工具等差异较大,所以在目前,它们基本上沿着两个领域向纵深发展,但大多又都使用了信息经济学的概念,因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混淆。因此,根据其内在本质联系建立统一的信息经济学的框架体系,这正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7。对于这一问题,图书情报学界以试图填平两大学派之间的理论鸿沟来构建起一个逻辑严密、结构紧凑、完整统一的信息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为目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赖茂生和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王芳在其编写的普通5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信息经济学一书中就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信息租、信息搜寻作为有机联接起信息经济学的微观学派与宏观学派的“接口”来以此填平两大学派之间的理论鸿沟。具体地说,如果把信息泛化看作一种商品,那么信息租就是为了获得信息商品、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只要存在着不对称信息,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