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穿《诗经》的河流及标准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394931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横穿《诗经》的河流及标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横穿《诗经》的河流及标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横穿《诗经》的河流及标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横穿《诗经》的河流及标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横穿《诗经》的河流及标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横穿《诗经》的河流及标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横穿《诗经》的河流及标准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穿越诗经的河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一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

2、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

3、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 ,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

4、,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汉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 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 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

5、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叠诗经 ,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祈雨( ) 熟稔( ) 粗糙( ) 鞭挞(

6、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分)(1)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2) 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19、在作者眼中, 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4分)20、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 ,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4分)21、第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 “贫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贫血”?(4分)22、文末最后一段画线句“整部诗经 ,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23、综观全文

7、,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请探究一下它的内涵。 (5分)17、q rn co t 18、 (1)颜色繁杂(2)喝水的时候想到水的来源,比喻读者们不忘中华文学的源头19平凡而丰富,自由、单纯而天真,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20作用: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增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 21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22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这样写显得

8、生动形象,耐人寻味。23、其一,在作者看来, 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 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 “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回望雁门初见雁门关,是一次不期而遇。那是深秋的上午,我同文友宋剑洋、王卫东去应县参加忻州、朔州、大同三地市的文友联谊,车经过雁门关路口时,我们临时决定去雁门关。那天风很大,且又降了温。一下车扑面而来的寒风让我由不住一阵哆嗦,地上有一层薄薄的雪,是头天晚上下的,还没有被人踩过。这样的天气,除了我们,恐怕再没有人来打扰雁门关了吧。路在逐渐上升,有一种被稳稳托举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心里变得庄严。而此刻我的灵魂是沉思的,我试图把时光和生活

9、连缀在岁月的两端。一端是两千多年前,赵襄子在勾注山凝神,开始构思护国要塞的框架,他的眼里满是时间的段落,他似乎看到了未来的雁门关。另一端是秋风萧瑟荒草萋萋,寂寞满山寂寞满地,在寂寞气氛的笼罩下,雁门关漫不经心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尽管光阴已把它腐蚀得像一张褪了色的泛黄的老照片,但它依旧与雄姿英发的赵襄子遥遥相对,相互凝望。我们三人中,宋剑洋以前来过雁门关,对雁门关的历史了解不少,他说看雁门关不应该像我们这样逆行,因为山里修了公路,所以从关外往关内走,没有了想象中的险要,真正的雁门古道在关内,那才是“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 ”行走中,我数次转身四顾,九月的勾注山,一派滚滚无边的黄褐

10、,远远近近起起伏伏,薄薄的初雪花花点点,恰如黄皮肤的头上顶着一头花发。关城渐近,小北门上“雁门关”三个大字迎风而立,似乎在静听远方来的脚步声,木镌“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楹联,静静地偎依在门两侧,一任风和阳光漂白了自己的心事。我们缓缓地穿越饱经沧桑的城门。空空荡荡的门洞内是光滑安静的青石板路,路上两道深深的车辙分外醒目,那刻,我的耳边忽然响起了隆隆的车马声。剑洋说他最喜欢车辙透出的沧桑感,我说我真想躺在车辙里听一听铁甲战车沉重的喘息声,卫东说应该是听历史车轮从容辗过的声音。门洞内的墙壁上还依稀可见文革时写上去的语录,这也许是最不经意的历史印记吧。登上关楼,顿觉山风强劲,寒意扑面,清

11、泪一下淌至唇边。放眼望去,一节一节残缺的长城,像一根根苍老的肋骨,虽历尽千年风霜,依然兀自挺立着,不卑不亢、处乱不惊地勾画着山势的雄浑险峻。而被风沙吹散了滚滚狼烟的烽火台,也静静地站在蜿蜒起伏的长城上,或者早已被风当成了一个个神秘的古埙,在崇山峻岭上呜呜地吹响。关楼下曾经鼓角争鸣的关城,原有的关署、总兵营、校场、雁月楼、城角楼早已茫然无存,就连东门下的李牧祠,都只有一通孤零零的石碑和一座空空荡荡的正殿。这一切留给今人的除了空灵的凭吊和怀古的幽思还能有什么呢?告别关楼,走出瓮城,我们不约而同地回望雁门,我忽然觉得此时的雁门关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淡淡的秋阳下,它谦恭地退于历史一隅,聆听着来来往往的

12、脚步声,就像一位祖先,用洞明世事的目光穿越岁月的迷雾,以一种千古的默契,与我们共有了同一个时空。这样的时空让我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感动,我感到我与雁门关之间还有许多未尽之意和未尽之言。再一次拜访雁门关,是次年的初秋,我陪忻州市某领导去看关,代县县委给我们派了导游,是一个挺称职的小伙子。一路行来,他把雁门关的历史地位、旅游品位、文化定位都讲了个遍,尤其强调了它的军事地位。当然,说到军事就不能不谈战争,而谈起战争就必然会说到死亡。翻看史书,雁门关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先秦开始,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发生过200多次,无数将士前仆后继地在它面前消失。古代战争短兵相接,赌得就是人,

13、交战双方动辄浩浩荡荡发兵几十万上百万,战后横尸遍野、血染沙场。史料记载,赵国名将李牧雁门关外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唐初,李世民全歼突厥二十万众就连屡胜匈奴的汉军,在某次得胜后亦是“十万汉军零落尽”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场面啊。唐朝诗人常建有首写雁门关的诗:“翩翩云中使,来问太原卒。百战苦不归,刀头怨秋月。塞云随阵落,寒日傍城没。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 ”诗中写了当年镇守雁门关将士的悲伤心情和雁门关下寡妻哭丈夫的凄惨一幕,古往今来,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只能是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和无尽的心灵创伤。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进入了作为军事要塞的雁门关城,逐一仔细阅读了小北门石匾“雁门关” ,西门石刻“地利” 、东

14、门匾额“天险” ,以及李牧祠的石碑。导游的讲解处处围绕战争,听得我满眼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承认,作为女人,我对战争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我想,作为中国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当年手书“天险”两个异体字,也绝不会是为了鼓励和赞扬战争,而仅仅是想表现一种意愿吧,她肯定希望天下第一关能以天险之雄阻拦侵略化解战争吧。我感到关城内外有一个细小的声音抓住了我的心尖,那是长城依旧的幽咽,它将远古兵器的撞击声传遍我全身,让我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我似乎看见,每一块城砖下都藏着一根白骨。每一粒砂子里都隐着一个魂灵,甚至,我已清楚地窥见了身前身后站立的千千万万个灵魂,他们在秋天明媚的阳光里冷冷地注视着我们,我们对雁门关

15、的热情和关注,焐不暖他们千年的冰凉记忆。许多时候他们总是望断雁门古道,望尽千万匹骏马急驰而过的尘埃,心情如疾风狂卷萧瑟的凄楚。当我再次站在关楼上时,耳边不绝于耳的战争话题,让我仿佛洞穿了逝去的岁月,看见了惨然的厮杀,看见了残肢断体和殷红的鲜血,周围的景物也如施了魔法般带上了刀光剑影,仿佛远处烽火台上升起了冲天的狼烟,近处关城内外又飘起了猎猎的战旗。在李牧祠,导游介绍了李牧的运筹帷幄和累累战功,同时还历数了李牧之后的李广、郅都、薛仁贵、杨业、陆亨等有着赫赫战功的守关名将,他说雁门关是男儿血性书写的,雁门关是一座充满着阳刚之气的雄关。是啊,古往今来,雁门关上演绎了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雁门关前造

16、就了多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站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由不住深深思索,雁门关两千年的历史是用将士的鲜血和战功书写的,因此也是刚烈的英雄的,但这刚烈和英雄的背后还有多少悲伤的眼泪和惨痛的教训啊,这是千百年来雁门关无法言说的心痛。历史是这样记载的:李牧一生足智多谋,却被赵王听信谗言蒙冤斩杀;郅都一生刚正不阿,反落得满门抄斩含冤赴死;李广一生英勇不屈,最后不愿受辱慷慨自杀;杨业满门忠烈,却屡遭陷害以死明志。这就是雁门故事,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格的传奇,可惜这些传奇里有着太多的血腥、惨烈和悲壮,让后人久久地叹息,深深地思索。第二次告别雁门,只见秋山对峙,草木遥望。耳边战争的脚步声似乎刚刚远去,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它那似怨似艾的苍凉之音,那是一代代封建王朝覆灭的尘埃和绝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