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铸辉煌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942592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铸辉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铸辉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铸辉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铸辉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铸辉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铸辉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铸辉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铸辉煌以“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著称的湖北,在中国社会变迁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节点上,都镌刻有自己的足迹。30年来,湖北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协同共振,走过了风云激荡的不平凡历程,谱写了催人奋进的时代华章。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经济总量增长16。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2,工业增加值增长31。8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4。3倍和35。2倍。业绩写在荆楚大地,辉煌映照灿烂未来。发展:创造辉煌的历史性跨越发展是贯穿30年的一根红线。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

2、“科学发展观”,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升华,我们发展的业绩在超越一个个目标、攀登一个个台阶。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大跨越。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1978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仅151亿元,2007年达到92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6。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32元增长到16206元,增长了近13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5:42。2:17。3发展到2007年的14。9:43。0:42。1,湖北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转变。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达到590。36亿元,为1978年的17。8倍。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3、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得到明显增强。2007年工业盈利比1978年增长35。6倍。对外贸易迅速拓展,全省进出口总额2007年为1978年的85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大提高。改革开放30年,是湖北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速,实现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30年。随着湖北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由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跨越的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科研机构数量比1978年增加4。6倍,专业技术人员增加5。7倍,科技成果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61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5;科技创新

4、品牌突出,累计创中国名牌51个,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享誉国内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53所增加到2007年的86所,在校大学生增加22。6倍。文化强省战略深入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速,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方兴未艾;体育事业成就辉煌,竞技体育位居全国前列。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1978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70。8和57。0降至39。7和47。9;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娱乐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医、教、娱、住、行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升至39。1和38。2。社会保障体系逐步

5、健全。全省农民参合率达到81。6%。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2。3平方米和38平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扩大7。5倍和2。2倍。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省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实现了城乡面貌的历史性大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300公里,跃居全国前10位;民用航空开通160条国际国内航线,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蓝天运输网。通村公路覆盖全省74的自然村,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1提高到2007年的44。3,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由经济发展“瓶颈”逐步

6、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实现了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历史性大进步。全省形成了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当代湖北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实现飞跃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时代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湖北人民解放思想、克难奋进、求是创新、与时俱进。30年来,推动了四个相互关联的深刻转变,即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由粗放型经

7、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由片面追求GDP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位一体”协调发展转变。深化改革:体制机制的双重创新。30年来,湖北按照中央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向,在四个阶段的改革中创造了许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先进经验。农民是改革的报春花,是制度创新的探索者。几乎与安徽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同步,随县挑水村农民与生产队签订合同。1980年7月30日,湖北日报发表新闻随县县委书记走访鼓励包产户,是湖北改革进入探索阶段的标识性事件。以企业扩权为试点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踏上自主经营的改革征途。1980年,第二汽车制造厂自筹资金开展项目建

8、设,由此推开了湖北国营企业“扩权”试点;原沙市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改革试点城市,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起步,实行工业改组和联合,开展用工、工资、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为全国城市综合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湖北改革由农村向城市推进。改革进入全面展开阶段。农村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围绕增强自主经营活力,开展了以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治理整顿,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发展企业集团的试点,开始向真正的市场主体转变。1986年,武汉汽车发动机厂实行租赁经营,尝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武

9、汉商场成为全国第一家同时拥有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武汉市成为我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进行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创造了城乡一体、“两通起飞”的宝贵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讲话,解决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省掀起了思想大解放的热潮,改革开放进入系统实施阶段。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2001年底,全省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85以上国有中小企业完成改制,“武汉模式”成为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三大模式”之一。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湖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

10、点,“汉正街”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小商品市场之一。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湖北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提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方针,总体上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格局。实施科教兴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全面系统的改革开放,使全省经济活力竞相迸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省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改革开放进入深入推进阶段。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乡镇

11、综合配套改革,初步建立农村公益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实施“三个一批”战略,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武钢与鄂钢的联合首先破题,鄂烟工业“18变1”适时跟进,东风与日产高位嫁接,武重、武锅、武船重塑“武汉重工”。一批国企航母横空出世,不仅创造湖北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而且进一步提升湖北经济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改革30年,是湖北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的30年,是锐意创新、克难攻坚的30年,是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30年,是艰苦探索、开拓

12、进取的30年。它推动了自身发展,也为全国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一篇壮丽史诗,必将永载湖北史册!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新格局。早在近代,湖北开放就走在全国前列,享有“东方芝加哥”之美誉,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内陆国际商埠”。改革30年,湖北再次经历了从封闭向全面开放、向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转变。1979年,武汉海关恢复开关;我省与美国俄亥俄州建立友好关系,成为全国最早与西方国家建立省际友好关系的省份;一批中外合资企业陆续开办,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同年,“汉口之正街”冒出以个体商贩为主的小商品市场,“买全国,卖全国”使之迅速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中地区小商品最大集散地。汉正街的样本意义

13、在于:一个专业市场,不仅纺织辐射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商业网络,而且因为开放成为民营经济的孵化器、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街。1984年11月,湖北聘请65岁的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洋厂长”就职,开启了中国聘请境外职业经理人的先河。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湖北对外开放开始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先后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9个省级开发区初具规模,“三资”企业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湖北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开放能力,全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拉长汽车产业链,培植出“武汉襄樊十堰”千里汽车走廊。进入新世纪,湖北大力推进开放先导战略

14、,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新格局。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国际资本、沿海产业转移两大潮流在中部、湖北汇合,更进一步把湖北推到新世纪新阶段对外开放的前沿。从1981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到2007年,湖北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446个,合同利用外资236。46亿美元;“走出去”战略有序推进,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外派劳务三大业务遍及34个国家和地区,跨国投资、出国创业、出境旅游不再是湖北人民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湖北经济迈出坚实的国际化步伐。30年的开放洗礼,全省上下形成共识,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15、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解决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省委省政府不断克服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弊端,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方式。特别是近几年来,逐步找到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促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业等6个支柱产业,其中汽车、石化和钢铁已成为“千亿元产业”。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促进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医药、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等重点的高新

16、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建成比较完备的光电子产业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上规模、提档次和增强竞争力。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相继建成了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7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家国家级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2493。2亿元,占全省开发区的41。6,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发展目标: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转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统筹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为抓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