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3930132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年会专投(制度经济学)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 靳涛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制度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 厦门 361005)摘 要:制度滞后是制度需求与实际制度供给之间存在的差额,它是影响制度绩效和决定制度变迁选择时机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内在逻辑的研究,提出了制度变迁逻辑中存在的四个规律性的认识,即制度效用递减规律、制度滞后程度累进规律、制度变迁的激进程度取决于原有制度的矛盾积累程度、制度变迁的一般模型架构等推论。并通过目前存在的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制度变迁实践对上述推论给予了验证和检验。关键词:

2、制度结构、制度滞后、制度变迁、视角;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Jin Tao(361005 Xiamen Economic Institute of Xiamen University)Abstract:Institutional sluggish is the gap between the demand and real supply. It is a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institutional effects and to decide the opportunity of

3、 institutional change. At the base of setting up the model of institutional sluggish and giving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institutional effects, put forward the four recognizes about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n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from planning system to market system verify these deductions. Key

4、 word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Sluggish, Institutional Change, Viewpoint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制度是人为的抑制人际交往中可能的机会主义的规则,它为一个共同体所有并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说,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群在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方面的流行思想习惯(凡勃伦,1924)。1而康芒斯则认为,制度是有关个人行动控制、自由和扩展方面的集体行动(康芒斯,1934)。2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则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指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

5、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225-22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他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中说:“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是人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3 而拉坦则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促进人们之间协调的规则(拉坦,1984)。4在马克思看来,完整的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相互交织的一种社会关系。一、制度结构与制度滞后制度结构与制度滞后是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其实无论是新、老制度主义学派和其他研究制度变迁的各种理论也都对制度滞后现象有所涉及,只是都没有系统分析制度的滞

6、后机理。本文在老制度经济学家塞特菲尔德(Setterfield)所做研究(塞特菲尔德,1993,9)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揭示和研究。塞特菲尔德认为,制度滞后问题来源于制度结构,它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结构问题。5而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看,制度滞后表现在制度供给需求的均衡分析中。当然,从制度演化的结构和变迁的过程和内涵来看,这种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按照塞特菲尔德的解释:“由于一个变量的过去值对已定的外生变量、系数及结构方程有影响,而且已定的外生变量、系数及结构方程又赋予了决定此变量的系统以特征。因而,当一个变量之长期值依赖于这一变量的过去值时,滞后就出现了。在某种制度渊源中,在当前制度

7、影响当前经济行为之性质,进而又影响以后的制度形式时,滞后就会存在。” 塞特菲尔德:“制度滞后模型”,经济译文1995年第4期,第3页。对制度滞后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用目前最流行的进化博弈来考察,其实进化博弈思想是对新、老制度主义的一种综合 这里是指新制度主流经济学的博弈论与老制度经济学演化主义的结合。在这个结构中,已存制度制约和限定个体和小群体的选择集合;而个体和小群体的选择集合是不是优于已有的效用集合必须有一个比较和评价的过程,在比较和评价中如果某些策略是优选的,这些策略就会在下一阶段被其他个体和小群体选择;当某一策略被大多数个体和小群体选择时,而且这种选择的结果又优于其他的选择时,此种策略就

8、是进化博弈理论所谓的“进化安定策略”,随着人们对进化稳定策略的选择,新的制度就会替代老的制度;但是,“进化安定策略”在某一段时期内是占优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其永远是占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中的新的问题和经济体制的其他弊端也会逐渐显露出来,此时,个体和小群体的对新制度的选择又会开始,当然这种选择又会受到现有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以上就是制度动态演化过程中的滞后结构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也可简化为:现有制度个体和小群体选择选择的成果及评价进化安定策略新制度形成个体与小群体的重新选择 。 箭头表示因果关系。其实对制度滞后的分析应把新、老制度主义结合起来,老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外生的,技术的进步是制度

9、变迁的主要推动力。而新制度主义却认为制度的演化是内生的,它对制度变迁的分析是建立在理性人假定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迁中的个体和小群体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制度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变化框架来考察制度的演化。在制度变迁中个人和小群体既符合新古典理性人(有限理性)假设,人又是社会中的人,人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其效用函数,同样受所处的环境和已有制度的影响,制度的演化在短期内是受“路径依赖”和“老制度惯性”影响的,但在长期它还是要与个体和群体的选择方向相一致。另外,从制度变迁过程的实证研究来看,在短期考虑路径依赖性和制度惯性能更好的解释制度变迁的实际;而从长期来看,制度演化还是符合新古典理性人假说的一般原理

10、。6从制度滞后过程的分析,可以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制度的演化是一种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统一。在短期内制度变迁是外生的,但在长期内却是内生的。从制度变迁的这一长期和连续的过程来看,由于在短期内受外生力量的影响,所以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可能会插曲式的存在一些“曲折”和“迂回”的制度形式。另外,制度的滞后还表现在制度的变化相对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和人们效用的变化要迟缓和滞后。如塞特菲尔德在分析为什么初始有效的制度在经过一个演进的时间路线后,最终却导致了低效率制度的产生时,认为当人们依存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的效用也会发生变化,人们对制度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会使得初期有效的制度变得低效率。塞

11、特菲尔德:“制度滞后模型”,经济译文1995年第4期,第3页。这里塞特菲尔德用美国和英国战后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一过程可用塞特菲尔德的制度滞后图例(图1)表示如下:在制度变迁的初始时间t,选择过程的结果是c点处于支配地位,但经过tn时间的演进过程后,一个制度变迁的路线显示出c的选择结果是低效率的。新制度经济学把新古典经济学所舍弃掉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国家和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制度现象纳入到了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和供求均衡分析法来分析制度的变迁。新制度经济学在分析制度变迁时,认为制度变迁取决于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当人们预计新制度的净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人们

12、就会对新制度产生需求;但此时,制度的供给却相对需要来讲有较大的学习和设计成本,同时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习、设计和实施)来磨合和适应,供给的制度与需求的制度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层次上达到均衡,即供给的制度在时间上落后于需求的制度。从其中的分析可知,在制度变迁中制度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绝对均衡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也说明新制度经济制度均衡模型是一理想状态下的分析模式,在实际分析中是存在明显缺陷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制度演化的动力,但对在制度演化中人类的行为和作用还是给定了限制,他认为,个人的行为受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

13、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3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的这段话也清楚说明,目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取决于先前的生产力,这也说明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来分析制度演进时也会存在制度供给相对于制度需求的滞后性问题。7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表述制度滞后问题,本文建构制度滞后模型来对这一问题给予更加清晰的说明。二、制度变迁中制度滞后模型的建构本模型是在塞特菲尔德的制

14、度滞后概念基础上构建的,塞特菲尔德在其制度滞后模型一文中 美塞特菲尔德:“制度滞后模型”J, 18页经济译文,1995年第4期。,只给出了一个概念模型,没有建构出一个清晰的数学模型。1 模型的假设分析制度变迁过程的制度滞后机理,可以用一制度滞后模型进行分析,为了建模的方便,我们做以下假设和假定:第一,假定制度S的变迁取决于个人和小群体效用的变化X、制度变迁过程中成本约束Y和已有制度的制度惯性Z的影响。第二,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各个微观主体i(个体和小群体)用1,2,3n来表示。各个微观主体具有经济人的有限理性,他们在制度变迁中注重自己效用的变化并受到制度变迁成本的约束,同时各个微观主体的行动又

15、受到已有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第三,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的滞后符号用来表示。第四,假定制度函数为S(x,y,z),令S(x,y,z)=AXikYilZim,A,k,l,m均为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相关影响系数。制度函数S是一个连续函数,制度变迁具有连续性和时效性。2 模型的构建假定某一期的制度为S1,S1取决于上一期的个人和群体的效用变化X0、从S0到S1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成本Y1和上一期的制度影响Z0,S1可以表示为S1(X0,Y1,Z0)=AX0ikY1ilZ0im;在本期由于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效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导致人们对新制度产生需求并开始采取行动,来推动制度变迁,经过各类个体和小群体的作用,制度由S1变为S2, S2= S2(X1,Y2,Z1) =AX1ikY2ilZ1im。但是S2(X1,Y2,Z1) S2(X2,Y2,Z2),由于X1X2,且X1X2,Z1Z2,所以,S2= S2(X1,Y2,Z1) =AX1ikY2ilZ1im S2(X2,Y2,Z2) =AX2ikY2ilZ2im。上式说明,现期的制度并不是满足人们当期需要的制度。经过各类个人和小群体的努力建立的新制度由于在该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时滞和老制度的惯性影响,同时在新制度的创建过程中,人们的效用也在发生变化,此时所建立的新制度已经落后于人们对制度的重新需求,制度的滞后结构就反映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