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复习笔记经典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927097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复习笔记经典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政治复习笔记经典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政治复习笔记经典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政治复习笔记经典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政治复习笔记经典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复习笔记经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复习笔记经典(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复习笔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2、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必然性: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正:根据地的建设、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反:左倾教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4、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十七大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这种哲学思想的转化形式。)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紧紧围绕着一个理论主题,那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本身居于开放性。马克思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说成是到顶了,不用再发展的了理论,而认为只是在人类认识上提供了又一些阶段性成果。对于中国特色

3、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只能是历史性的和阶段性的,即需要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5、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革)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6、 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核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是完全正确的7、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

4、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从历史的角度: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正是运用和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从理论的角度: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8、 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中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两个基本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要有统一战线的配合和支持。党的建设或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对敌斗

5、争的灵魂。9、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为中国以后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包括经济结构变化、公有制、阶级关系变化)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五取得辉煌成就)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努力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历史性伟大胜利)1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和内涵:社会主义本质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主要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理

6、解: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层次,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根本体现。明确社会主义必须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强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结果。)体现了四个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11、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背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发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

7、重要论断。(2)原因:这是由党的先进性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辛亥革命时期和恶新民主主义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党,而现在为执政党)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平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变、经济全球化)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措施: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抓住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四大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政治、社会、经济)12、科学技术是第一

8、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两层含义:一是科技作用于构成生产力的三大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对象),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科技不构成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它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如何理解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这是对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巨大作用的总结,是对技术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深刻揭示。1、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石。2、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重

9、要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3、科技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科技是现代生产发展的先导。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着它的发展方向。现代科技是加快知识形态生产力向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转变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使科学运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现代科技是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科技已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和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全民民族的科学意识和文化教育水平。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内涵:(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不是任何

10、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阶段。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生产力:不平衡、多层次(东西部差距)生产关系:不成熟、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健全、不完善(法律、政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过充分发展资本主义,进入新民主主义)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从初级阶段特征阐述)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决定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机遇挑战并存)14、新“三步走”一步:2010年,人口控制在14亿。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

11、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步: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三步: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十六大提出)邓小平古为今用,给小康这一在中国有广泛文化共识的概念赋予时代特征。他指出所谓小康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联系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总体小康的基本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2400元。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

12、、不全面的小康、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一是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全面小康的特点及目标:更高水平的小康;更全面的小康;更平衡的小康。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联系:总体

13、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前提,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深化和发展。16、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17、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吗?(辨析)姓资还是姓社,指的是区分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性质问题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能根据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特别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性质来判断。“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原因?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18、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相

14、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新民主主义):就其实现经济体制转变所具有的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深刻性(分析原有经济体制弊端-改革)就其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农村-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就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2010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运用对外开放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总论(原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分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一,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场上“游戏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经济利

15、益不受损害,为有效的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发挥我们的作用。第二、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多方面开拓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第三、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深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我们的经济活力和竞争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给消费者带来实惠;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外商将享受国民待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挑战和风险:对于企业:将面临更直接、更残酷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加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我开发和技术创新,提高与外国公司竞争的起点。充分看到我国企业、行业的比较优势和机遇,扬长避短,将冲击减小到最低程度。小结: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一市场经济相同点:都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则。表现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的基本运行机制。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生产经营活动按照法规体系来运行。区别点: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分配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