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同名1421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914220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同名1421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同名1421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同名1421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同名1421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同名1421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同名142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__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同名1421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村一品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按照市委“打造新基地、发展新优势、建设新朔州”的要求和市政协“双百活动”的安排部署,市政协农村委员会于7月中旬,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和委员赴六县区,通过座谈了解、实地查看、算账对比等方式,对我市近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 一村一品发展现状我市有7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684个行政村,人口171.5万人,国土面积1.07万平方公

2、里,2010年末耕地保有量59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93万亩,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光照时间26802936小时,无霜期103147天,年平均气温3.97.9,年降水量391411mm,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所产各类农产品品质好、色泽鲜,倍受客商青睐。调研认为,近年来,我市通过科学规划、示范带动、合力推进,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调查,目前,全市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70%以上的村达到92个,占农民人均收入50%以上的专业村达到400多个。山阴县后所乡南万庄村581口人,养殖奶牛1290头,人均2

3、.2头,依靠奶牛养殖,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1000多元。该县奶牛已达到8万头,占到朔州市的一半,种玉米、养奶牛、奶加工循环发展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依靠这一产业全县每天有200万元进入农民的腰包,乳制品加工业也成为全县一大支柱产业。应县蔬菜基地已发展到20多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近2万亩,建设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12个,年吞吐量15亿斤,蔬菜脱水加工企业30家。2010年,全县蔬菜产业收入突破12亿元,占到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8.85亿元的40%多。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促进了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一是以玉米、小杂粮、马铃薯、胡麻、瓜菜、甜菜等为

4、主的六大种植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全市种植业形成了以东南部四个平川县区为主的优质玉米、瓜菜、甜菜生产基地,以西北边坡山区为主的马铃薯、小杂粮、胡麻生产基地。2010年,全市六大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的95%以上,其中玉米210多万亩,产量14亿斤;马铃薯50万亩,产量10亿斤;甜菜 10万亩,产量30万吨;瓜菜40万亩,产量150万吨。二是以朔城区、山阴县、应县的奶牛生产基地,怀仁县、右玉县的肉羊生产基地,以城郊为重点的现代猪鸡生产基地的畜牧经济三大板块初步形成紧紧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畜禽良种、动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加工、畜产品质

5、量安全体系,规模健康养殖步伐加快。全市奶牛养殖园区达到170个,可使6.5万头奶牛入园实行集约化规模养殖,占到总数的40%。肉羊养殖小区达到74个,可使50多万只羊入园集中饲养,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建成饲料青贮窖6000多个,使9万多头奶牛吃上了优质的青贮饲料。挤奶站292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挤奶全覆盖。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为全省的4倍,人均鲜奶占有量是全国的7.5倍,接近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水平。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人均牧业纯收入四项指标多年全省第一。三是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胡麻、甜菜、饲草、乳品、肉类、沙棘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十大板块”建设渐成体系。中粮集团、蒙牛

6、、伊利、雅士利、中大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建立生产基地。2010年底,全市乳制品加工企业共9家,建成液态奶生产线51条,奶粉生产线16条,冰淇淋生产线5条,年可加工鲜奶近百万吨;肉类屠宰加工企业12家,年屠宰肉牛10万头、肉羊150万只、生猪60万头;玉米深加工企业14家,年转化玉米30万吨;马铃薯加工企业3家,年转化马铃薯 30万吨;杂粮加工企业14家,年转化小杂粮8万吨;以胡麻为主的油料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胡麻籽9万吨;脱水蔬菜加工企业35家,年转化各类蔬菜50多万吨,生产脱水蔬菜3万多吨;沙棘饮料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富含维C的各种沙棘饮料6万多吨。去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7、组织发展到298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68家,获得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称号的有80家,进入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阵的企业5家,有16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有40家企业进入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四是催生了一批知名品牌的创建。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0万亩,认证农产品50多个,获得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多个。平鲁红山荞麦、应县大蒜、右玉羊肉和边鸡等获得原产地标识保护,以鑫邦燕麦、玉龙杂粮制品、臣丰苦荞、应州绿蔬菜、天鹏肉制品、古城乳制品等为主的一大批特色优势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去年在北京举办的山西特色

8、农产品北京展销周上,我市农产品受到国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年底,在刘维佳副省长的带领下,我市与北京有关方面就农产品销售进行了对接洽谈。目前全市1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30多个产品进入北京的天下粮仓、世纪华联、新发地、家乐福、乐天玛特等大型超市。中粮集团、京粮集团、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也纷纷与我市有关企业签定购销合同。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五是资金投放逐年加大。以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方式,调动和引导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10年,市政府安排资金8600万元

9、对设施农业、畜牧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予以奖励补助。山阴县对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1万元,并协调解决3.5万元的贷款,新建拱棚每亩补助6000元,并给予1万元的贷款。应县对百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给予通电、通水、通路的优惠政策,并协调金融部门给予贷款支持。从2009年开始,全市对40位种粮大户每人奖励一台大型拖拉机。今年市政府出台十项强农惠农政策,投入资金1.1亿元,用于加快现代进程和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六是实施科技兴农。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聘请农大和农科院6位专家教授包县区,抽调1000多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包乡村、农户、企业、园区,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围绕设施蔬菜生产

10、技术、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地膜覆盖等新技术,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技术咨询等培训方式对农民经纪人、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推广应用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达到了46.3%以上。七是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粮奶菜同步推进、种养加循环发展,走集约、绿色、低碳、高效发展之路。我市已形成种玉米、养奶牛、奶加工、秸秆过腹还田、沼气生产、沼渣沼液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加快发展,着力推进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与农业现代化、

11、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紧密结合,与创业就业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新型合作组织的影响力、带动力和发展力。全市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多个,入社农户达到了7万多户,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加快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了40万多亩,涌现出300亩以上种植大户95户,其中千亩以上种植大户51户,近年来先后有2人被评为全国种粮标兵,3人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目前,尽管我市近几年来农民收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一

12、定差距,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我市发展“一村一品”存在“五缺”:(一)、缺理念,认识不到位,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是狭隘理解“一村一品”的概念。调研中,部分干部认为“一村一品”就是一个行政村只发展一项产业,经营一个品种,对“一村一品”的理解存在误区;二是对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思想依然明显;三是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从调研的村看,大部分村都是靠行政推动,而在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发展“一村一品”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缺资金,企业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

13、善。在我们调研中,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在亿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各级政府的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数量。(三)、缺服务,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目前,我市“一村一品”

14、的发展仍未摆脱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状态,市场营销能力低,缺科技,缺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规范,中介组织松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四)、缺物流,农产品流通难、销售难仍是困扰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问题。除了定单农业解决了农民流通难、销售难的问题外,虽然“一村一品”规模逐步扩大,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销售,一直是困扰农民及至农业产业发展的大问题。各级政府应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指导和帮助农民解决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买难卖难的问题,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五)、缺人才,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仍然不能很好地链接。目前很多好技术不能被充分地应用,农业生产不是缺少技术,而是缺少技术

15、推广的人员、渠道与载体。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农业农技推广部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多向农民提供和传授适宜本地农业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可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知识。二、主导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分散。就全市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在局部地区、部分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专业村、重点村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基地县、专业村、重点村,所占比重还非常小。目前我市只有山阴县的奶牛、怀仁县的肉羊、右玉县的小杂粮被省里确定为“一县一业”基地县。朔城区的玉米、应县

16、的蔬菜、平鲁的马铃薯产业有规模,但未被列为“一县一业”示范基地县。同时,今年省确定我市“一村一品”专业村为102个,仅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数量太少,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标准化程度低,高新技术含量不高。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村、重点村和拟发展的“一村一品”专业、重点村来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主导产业中,产品的品质品种还需要进一步改良更新,一些先进适用技术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四、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