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文献综述(1)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3776469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文献综述(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文献综述(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文献综述(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文献综述(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文献综述(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文献综述(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文献综述(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管理科学前沿与进展课程论文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目录1. 引言12. 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23. 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的发展44.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54.1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64.2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64.3 企业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64.4 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74.5 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动因74.6 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因素75. 总结与展望7参考文献8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文献综述摘要: 企业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多个领域的分散研究向全面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的演进,其中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是两大理论来源

2、,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财务波动性风险管理向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而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也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向企业风险管理的演进,上两大理论的发展都指向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方向,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最终实现了集成发展,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1. 引言最早的风险管理思想形成与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有关。早期的纯粹预期假设理论认为, 长期债券的预期平均年收益是预期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 预期的未来短期即期利率等于收益率曲线所隐含的远期利率。为了包括风险因素, J.R. 希克斯(J.R Nicks)和 J.M.卡尔博特林(J.M

3、Culbertson)对纯粹预期理论进行了修正, 提出流动性偏好理论。该理论认为短期债券的流动性比长期债券的流动性高, 为了吸引人们购买长期债券, 长期债券要有比短期债券更高的流动性风险补偿, 因此通常情况下长期债券的收益率较高。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研究促进了实务界与理论界对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马考勒(Frederick Macaulay) 于 1938 年提出了利率的久期(duration)和凸性(convexi-ty)的概念, 久期和凸性分析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也可以认为是最早的风险管理工具。当今风险管理理论是一个“丛林式”的庞杂体系,但从 2004 年美国反财务欺委

4、员会发起委员会(简称 COSO)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后,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风险管理的核心标准。各国官方机构、监管机构以及业务主体纷纷采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关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改进。但是,什么是企业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从何而来?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是什么?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梳理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演进的脉络,展望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2. 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经营和管理的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西方几千年前就有“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谚语,中国古代著名的“积谷防饥”典故以及“义仓”制度、“船帮”组织等都具有现代风险管理思想的雏形,而分船运输、镖

5、局押运等则是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思想出现在 20 世纪前半期,如法约尔的安全生产思想、马歇尔的“风险分担管理”观点等;但是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系统的发展则是开始于 20 世纪中叶:1950 年,加拉格尔在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的论文中,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Johnso(1952)提到了农场管理中如何处理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从而较早涉及到了企业(农场)的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以 Mehr 和 Hedges 的企业风险管理(1963)和C.A.Williams和 Richard M. Heins风险管理与保险(1964)的出版为标志

6、。Williams 和Heins 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从而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所致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方法、一种管理过程,而且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 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理论倾向主要是防范和管理企业面临的纯粹风险(不利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保险成为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通用汽车公司的火灾事件以及美国钢铁行业的工人罢工都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成为推动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契机。本阶段风险管理理论的第一个重要领域

7、,是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界定和研究。20 世纪以来,理论界一直把风险管理的对象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两大类,并将纯粹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和目标(Denenberg,1966;Gahin,1967)。其实,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是一种基于责任划分的方法,是针对损失而言,并非针对风险而言,因此与其将其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而不如将其分为纯粹损失和投机损失,因为这样更能体现风险经理的真正着眼点损失问题。 第二个重要领域是,对企业的保险决策和投保行为,以及保险在应对企业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和普遍性的研究。Greene(1955)对风险管理的定位就是保险购买者。1955 年,管理评论发表的论文对风险问

8、题的一种管理方法,认为保险作为企业管理风险的最重要手段应该得到企业管理层和股东的重视,认为保险是企业支出的各种成本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Denenberg 等(1966)也强调了保险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风险经理的重要职责就是为企业确定合适的保险策略和保险产品,以至于将风险经理的名称改为“保险和风险经理”。Snider(1956)、McCahill,Jr(1971)强调,风险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地位,向最高管理层汇报工作,而且要与财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 第三个重要的领域是将风险管理理论融入到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框架中。一方面,通过将风险管理理论与传

9、统的企业理论相结合,将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与企业的整体决策相融合;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企业的决策规则拓展到最优自留比例、累计免赔额的选择以及选择储备政策等方面,使得风险管理融入金融市场理论中;而利用边际分析工具来确定风险管理的最优策略,则标志着风险管理在理论上进一步成型,并成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Cummins,1976)。 另一方面,William G. Scott 的复杂组织系统模型与风险管理相结合,通过对企业基本系统和分支机构的规整,将企业的整体目标与风险经理的日常目标有机统一起来,进而将分支机构的考核目标转向对企业整体风险识别和衡量的贡献,并考虑这些分支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相互

10、关系的动态特征,从而为风险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Close,1974)。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末 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业务和财务成果的波动性,风险管理的工具也在保险的基础上实现了很大的发展,新的衍生品和另类风险转移(ART)担当了重要的角色。20 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汇率的波动性明显加大,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难以控制;进入 80 年代后,高通胀、利率波动以及多起货币和信贷危机使得企业的经营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而投资者对这种收益的波动性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情绪。特别是,跨国公司面临着尤为明显的汇率风险,汇率的波动影响企业的已实现

11、利润、持有的金融资产的价值以及预期的收入。同时,在具体策略和措施的实施中也受到企业的风险态度的影响,针对不同的货币,企业存在着不同的管理行为和策略:在“软”通货中,企业往往会采取有利措施来抵消可能会带来的未预期损失,相反在“硬”通货中,企业偏向于保留部分正向敞口(Folks,Jr. 1972;Rodriguez,1974、1978)。 在这个阶段,随着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融合,发展出了新的风险管理工具ART(另类风险转移)。ART 是一种综合保险和衍生品两者特点的风险转移产品,是一系列非传统风险转移产品、风险工具和风险技术的总称,也称结构性风险管理工具。其中,专属保险公司的发展非常迅速(Dav

12、idson 等,1987、1988;Glascock 等,1988 ;Ullrich,1992)。此外,以芝加哥交易所交易的巨灾期权产品为代表的基于资本市场的保险衍生品的出现,使得保险行业具备了从资本市场获取所需的再保险能力,资本市场也因为这些新的产品类型的出现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职能(Canter 等,1997)。 结构性工具的大量应用在方便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也由于其杠杆性的特点会放大企业使用策略不当造成的损失,因此衍生产品的使用和管理策略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衍生品交易时,应当密切关注竞争者的对冲策略(Froot 等,1994)。而 Cummins 等(2001)的研

13、究发现,尽管风险和非流动性的测量与保险人的决策有着正面的联系,但是对于那些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的公司来说,风险指标却与对冲的深度和广度有着负面的关系。 (3)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进入 21 世纪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各种风险的影响和潜在后果也随之放大,加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复杂程度和频率都迅速增加,对企业的持续经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来分析和管理面临的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发展到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阶段。全面风险管理的出现和应用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从企业、非盈利机构到政府

14、都逐步引入这个分析框架。3. 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的发展 在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中,第二个理论来源是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的演进和发展。从文献看,内部审计与控制大致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过程,其中COSO 发挥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它发布的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兴起的根本动因,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分支结构的增多所带来的管理不力和控制不足问题则是促使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与控制的直接动因。 (一)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Grady(1957)指出,

15、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个综合了组织的计划和商业中运用的协调过程的制度,用于预防未预期到的或是错误的操作带来的资产损失、检查管理决策中用到的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提升运营效率和鼓励遵守已制定的政策等。在实践中,会计和审计人员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审计成为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因此,内部控制是在审计活动中得到深化并基于审计理论得以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管理活动的增加,单纯的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内部控制应运而生,审计则成为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Haun,1955)。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实现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条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最高管理层的“监督之眼”。对于内部控制评估来说,审计是最重要的工具和承担者;同时,审计数据为内部控制的评估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审计数据的评估,可以初步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思路(Garbade,1944;Mautz 等,1966;Smith,1972)。 (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992年COSO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更多地是基于独立会计师和审计师的视角,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构成的概念,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