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答案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377320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答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答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答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答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答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答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答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主观题(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答案(3)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的原因。(6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答案】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建设网络教育平台有利于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建设教育网络平台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建设网络教育平台有利于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每点 2 分,共 6 分)【解析】回答时要注意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这主要集中在

2、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同时要注意的是本题要求说明我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的原因,因此考生可从文化传播的途径的角度分析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对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意义;可以从推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有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分析说明。【思路点拨】注意题干限定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2. (1)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观点。(6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答案】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国传统法治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必须批判地继承;(3 分)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传统文化必须“推陈出

3、新,革故鼎新”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依法治国的新思想,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 (3 分)【解析】本题指向非常明确,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根据所学教材知识,文化继承与发展是文化传承这个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基层的必然要求。【思路点拨】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一中的依法治国进行回答。(2)结合材料一,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回答,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6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答案: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人类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

4、建设具有借鉴作用;(2 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的依法治国必须国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2 分)(3)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依法治国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不能囿于既有认识。 (2 分)【解析】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回答,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首先要明确真理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其次要运用这些知识,说明依法治国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必要性,同时还要说明不能照搬别国模式的理由。【思路点拨】注意本题限定的知识范围即可。(3)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对我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启示。(8

5、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答案: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引导, (若答“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依赖法律法规等市场规则来维护” 、 “形成以道德微支撑、法律未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亦可,2 分) 国家要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活动;(3 分)(3)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3 分)【解析】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对我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启示。难于法之必行强调的是法律的遵守、贯彻、执行

6、问题。【思路点拨】注意把法律与经济生活知识相联系。(4)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区政府是如何推进社会法治建设的。(6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政府工作原则、政府职能。答案: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求真务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据居民需要开展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2 分) 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采取针对性措施,化解矛盾,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2 分)(3) 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普法宣传,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2 分)【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区政府是如何推进社会法治建设的。注意行为主体是政

7、府。与政府有关的知识主要有政府性质、工作原则、职能、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建设等,根据材料进行取舍。【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可政治生活常用的主体法。3.(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我国文化企业如何做到“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6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企业经营。【答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文化企业不能靠抄袭模仿、粗制滥造等手段提高经济效益;(3 分)(3) 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遵守法律和道德,诚信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8、,而不能受经济利益驱动,迎合低级趣味、颠覆历史,不顾社会效益。 (学生如果有其他表述方式,可酌情给分) (3 分)【解析】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我国文化企业如何做到“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围绕企业如何经营,既要满足企业营利、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市场需要,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有社会效益来回答。(2)简述材料二中两个情景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5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答案:情境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两岸人民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若答“两岸人民

9、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亦可得分) 。 (3 分)(3) 情境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 分)【解析】解答本题要从题中提供的情境出发,对于第一个情境,可从台湾回到内地以及情境中的诗句出发,联想到回归,从文化角度看即可乡愁,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分析抓住第二个情境中“传承精神” ,即可联想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思路点拨】概括两个情境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即可。4. (1)答案见主观题专练答案第 4 题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 分)

10、【知识点】本题考查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知识。【解析】知识限定范围很小,相应知识点并不多,根据知识点分析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即要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又要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2)尊重客观规律,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3 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 7 兄。(3 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用青少年熟悉的语青和形式,循序渐进,数化于无形。(4 分)【思路点拨】根据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要点分析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即可。(3)结合上述材料,就反对“”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 限 15 个字以内。(4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

11、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作用等知识。答案示例:诵读经典义化,传承中华文明;延续文化血脉,传承文化基因;传承传统文化。 共铸民族之魂;诵读中华经典,放飞巾圈梦想。(答案必须同绕“去巾国化”的主题,符合题目 要求,每条 2 分,满分 4 分。如考生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均可得分)【思路点拨】注意围绕“”的主题考虑。5.(1)传统家风是建设良好家风的重要资源。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在家风建设中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一资源。 (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家风建设属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一资源,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

12、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即可。【答案】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正确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13、三点可得全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思路点拨】注意把握题意的主旨,抓住关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断。(2)一些家庭进行家风教育时,有时会出现长辈不厌其烦,晚辈不胜其烦的现象。从生活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你认为采取怎样的家风教育方式更有效?(6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论与两点论,坚持适度原则。【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题题型属于典型的“措施类”主观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答题范围是生活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

14、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论与两点论,坚持适度原则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述,注意理论联系材料。答案:家风教育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 不可违背青少年成长实际和规律; 家风教育要循序渐进,坚持适度原则; 家风教育要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 家风教育要抓住重点。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全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注意明确题意的主旨,把握答题范围,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述。6.(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4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解析】作答时注意本题答题的具体指向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旨在考

15、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答案】儒家思想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2 分)儒家思想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注重节气、道德、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感的文化性格,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2 分)【思路点拨】明确答题范围,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论述。(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哪些基本观点?(12 分)【知识点】本题考查

16、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此问的答题范围为“文化传承与创新” ,答题指向明确;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泉和动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注意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从“夙夜在公”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体现了这一观点。 (4 分)(3)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对传统文化“为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 分)(3)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泉和动力。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形成的,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4 分【思路点拨】明确答题范围,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论述7.(1)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