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370865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五、论述题:(40 分,每题 20 分)1、试述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无疑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原因分析:(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3)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家庭

2、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化和养育,举例说明相关理论:如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可用八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2、 试述幼儿如何从感觉活动中发生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婴儿刚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的与不是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手脚与周围的玩具视为同样的性质的东西并加以摆弄,这时是没有自我意识。但当他表现出抓、咬、摸自己的手脚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被抓、咬、摸得各种感知活动,而当他抓玩具时,却并不会有类似的感觉,于是对这

3、些食物逐渐加以区分 出生后一年,儿童冲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后来,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也就是儿童意识到它所作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知道其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约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儿童约在两三岁的时候,通过言语交际开始掌握代名词。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做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3、 试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

4、的影响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影响原因:因为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有自由的机制:(1)同辈群体中的伙伴不是由成年人指定或强加的(2)同辈群体的活动不是由师长2硬性规定的(3)在同辈群体中,个体间彼此敞开思想,自由探讨任何想探究的问题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一一、单向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 20 分)1、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B )。A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5、 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D列朋的群众心理学2、人们在自己的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是( A ) 。A.自我意识 B.角色扮演 C.社会自我 D.社会化3、 “美的就是好的”这句话反映了了印象形成中的 ( A )。A.光环效应 B.刻板印象 C.投射效应 D.首因效应4、学习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叫( B )A发展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5、以下哪个不是社会认知所包括的内容:( C )A 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B对人际关系的认知C 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D对他人性格的认知6、自我意识中不包含下列的哪一项:( C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

6、我 C现实自我 D心理自我7态度的核心是( B )(A)动机 (B)情感 (C)信念 (D)价值8、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为( B ) 。A. 社会抑制 B.社会促进 C.社会扩散 D. 群体极化9、曹操的“望梅止渴”属于( D )现象A 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10、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是( B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人际交往 D社会影响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 20 分)3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 ABE )A社会哲学阶段 B经验描述阶段 C社会评价阶段 D

7、前科学阶段 E社会分析阶段2、社会知觉有哪些特性( ABCD )A直接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间接性3、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分为( ACD )A.生理自我 B. 意志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 观察自我4、由于旁观者介入而影响了个体的利他行为,其可能原因是( ABD ) (A)责任扩散 (B)社会抑制 (C)角色期望 (D)从众 (E)自尊5、社会化的种类包括 ( ABCDE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 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E.反向社会化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 40 分)1、 比较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

8、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2、 简述人际关系的原则交互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都希望人际交往是值得的。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是指个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3、 简述社会

9、态度的组成因素有哪些?社会态度的定义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等情感意向因素,是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倾向4、简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4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是有相互关系的。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呈协调关系,有的呈不协调的关系。当人们认知体系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矛盾的信息。当人们认知体系不协调时,就会设法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的关系。五、论述题( 20 分)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解态度形成的三阶段为:服从、同化、内化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

10、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 变态度的必经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社会态

11、度转变方法有:说服宣传积极参加活动群体规定联系实际情况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二一、单向选择题 (每题 2 分,共 20 分)1、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D )提出的:AE米德 B麦独孤 C费斯廷格 DF奥尔伯特2、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 A ) 。A自我意识 B角色扮演 C社会自我 D社会化3、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称之为( A ) A态度 B动机 C印象 D社会偏见4、印象形成中的核心特性是( A ) 。A热情与冷淡 B聪明与冷淡 C热情与轻浮 D聪明与轻5浮5、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

12、、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是( 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6、 个 体 形 成 某 一 特 定 社 会 所 要 求 的 政 治 信 仰 、 态 度 和 行 为 的 过 程 , 称 为 ( A ) 。A政治社会化 B民族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道德社会化7、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是( B )。A 凯利 B海德 C维纳 D琼斯8、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的现象,称为( D )A. 群体思维 B.冒险转移 C.社会扩散 D. 群体极化9、看到大人们抽烟,小孩子也跟着吸烟,这属于( C

13、 )B 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10、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关系是( A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人际交往 D社会影响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 20 分)1、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源有( ABC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D意大利的个体心理学 E美国的行为主义2、个体在认知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主要有( ABCDE ) 。A.首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光环效应 D.投射效应 E.近因效应3社会印象的特点包括了( ABD )A 间接性 B 综合性 C 直接性 D 固执性 E 选择性4、人

14、际关系的原则包括了( ABCD )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B.功利原则 C. 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D. 交互原则 E.自我中心原则5、态度的包含哪几种因素( ACD )A 认知因素 B.动机因素 C. 情感因素 D.意向因素 E.行为因素6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 40 分)4、 比较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5、 简述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三阶段理论为:服从、同化、内化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 变态度的必经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