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同名1346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659352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同名1346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同名1346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同名1346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同名1346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同名1346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同名1346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调研材料(同名1346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彝良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2011年7月6日)彝良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八县结合部,国土面积2804平方公里。境内山高坡陡,山峦重叠,峡谷幽深,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居住着汉、苗、彝等17种民族。全县辖15个乡镇,总人口58.4万人。彝良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老区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县内资源富集,有丰富的煤炭、铅锌、硅矿、水能、生物、红色生态旅游等资源。这里养育了革命先驱刘平楷、云南省唯一一位军事家罗炳辉将军、时代英雄徐洪刚等众多英雄模范人物。1932年至1937年,共产党员杨伟贤、王兴书、赵文海等在中共沪县中心县委和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和指示下开展活动,在白水江一滞

2、发动群众,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和扩大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沉重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1936年,贺龙、肖克、任弼时、王震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曾三进三出彝良,是著名的乌蒙回旋战,红军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重要回旋地;彝良桐梓林是镇彝威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所在地,当年支部为游击队输送兵源,刺探敌情,发动民兵支前作战。彝良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极大的支持、付出惨重的代价,孕育杰出人才,参加红军、游击队、老交通、地下党组织及各种革命政权活动人物近3000人,参与战斗,流血牺牲,为革命成功做出杰出贡献。光荣的革命老区历史,杰出英雄人物的革命意志,老区的革命历程,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无字

3、丰碑,激励着老区人民进行顽强的革命斗争,鼓舞着老区人民在条件落后地区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建设社会主义。一、“十一五”以来扶贫工作情况“十一五”以来,彝良县始终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构建和谐彝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5年来,共实施了科技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茅草房改造、革命老区建设、“百千万帮扶工程”、信贷扶贫项目等项目,共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827.4万元,实施了安居工程11540户,整村推进村366个,产业扶贫项目6个,易地搬迁项目1800人;革命老区建设项目完成财政投资215万元,项目覆盖15个乡(镇)128个村2015个村民小组68450户人。通过多

4、措并举,革命老区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6年的1390元增加到2010年的2650元; 贫困人口由2005年末的29.48万人减少到2008年年末的12.20万人;按照2009年新的脱贫标准,全县贫困人口又上升到30.1856万人,2009年全县脱贫人口3.1408万人,2010年脱贫人口3.2948万人,目前我县的贫困人口为23.75万人。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共改造中低产田2.86万亩,配套建设各类水利工程4867件,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困14.4

5、5万人;消除茅草房13316户;全县累计造林63000亩,新建沼气池7139口,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得到有效加强。三是扶持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增收产业,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来抓,立足资源优势,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不断吸引外地资本进入全县农村种养加销各个领域,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链不断拉长加宽。2006年以来,共投入信贷扶贫资金73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810万元,积极培育发展了核桃、竹子等种植业、巩固提升畜牧产业,达到扶持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脱贫的效果。(二)工作措施有力有效。一是整合资金,形成扶贫攻坚合力。一改过去扶

6、持重点不突出、资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面”情况,根据全县的财力,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资金整合原则和“五个一点”的办法,即国家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挂钩单位及干部帮扶一点、金融部门信贷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引导一切可用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捆绑集中投入,加大对重点村、贫困户帮扶力度,为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3827.4万元,重点扶持尚未解决温饱和需要巩固温饱的贫困户,项目覆盖15个乡镇128个村2015个村民小组26.18万人,有效提高了全县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能力。二是夯实基础,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精心

7、组织、集中力量全力推进重点贫困村的安居、通电、人畜饮水、基本农田、村寨道路等工程建设。5年来,共建成乡、村组道路44条150公里,桥涵1座;架设电线60公里,变压器15台;建成基本农田地3.19万亩;人畜饮水工程80件,“五小”水利工程23件、水池447口、水窖1083口(其中爱心水窖905口);通过项目实施,全县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发生了较大变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明显改善。三是立足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兴产业、调结构,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分片区统筹开发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等政策措施,每年预算安排投入资金1000万元,大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农户增收,

8、实现企业、农户双赢,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在种植业发展上,坚持向科技要粮、向样板要粮,稳定粮食种植面积60万亩以上,高标准办大春样板45万亩以上,确保了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7%。在养殖业发展上,加大了生猪杂交改良、黄牛冻改推广力度,建户均出栏肥猪1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15个,户均出栏300头。在劳务经济身上,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转移输出11万人、稳定输出10万人,实现务工性工资收入12亿元。四是建立机制,实施综合扶贫开发。探索建立了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以工促农、特殊困难群体扶持、给予少数民族重点扶持、社会动员合力帮扶、领导责任落实七个扶贫开发长效工作机制,统筹加快了扶

9、贫综合开发。一抓重点村建设。紧紧围绕规划布局,扎实推进15个省级重点村建设,全力做好30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努力做到了规划一片、打造一片、带动一片。二抓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三抓“百千万帮扶”工程。每年实现3.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91个挂钩单位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50万元以上。四抓小额信贷扶贫。五抓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在小草坝、龙海、树林3个乡全面实施了投资100万元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目前运转顺利。六抓安居工程建设。加快茅草房及危房改造、地震安居房等工程建设。七抓生态建设。全力抓好中低产林地改造项目,大力实施天保、防护林等建设,加大对已种49万亩林产业的抚育管护,确保种好一片、成功一片。

10、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十一五”以来,彝良革命老区在中央、省、市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社会经济实现了较好发展,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远远滞后,老区开发建设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自然气候条件差。境内山峦重叠、峡谷幽深、溪流纵横,山高坡陡,大部分地区被白水江、洛泽河、小米溪河、发达河等河流切割成浸蚀,海拔高差大,气候恶劣,无灾不成年。(二)基础设施薄弱。骨干公路等级低、承载运力弱,农村公路路况差、标准低,晴通雨阻现象突出。水利化程度不高,水库配套干支渠建设滞后,有效灌溉率低。电力供应不足,农网建设任务繁重,亟需改造的户表覆盖面大。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滞

11、后,教学、医疗设备落后。(三)贫困人口基数大。按照2009年新的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脱贫标准,全县还有贫困人口23.75万人,其中有13.11万人未解决饮水困难,2.34万人不具备生存条件,全县需要拆除重建的危旧房还有37656户,其中有5700户贫困农户居住茅草房。贫困人口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远的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解决难度大、困难多。(四)县级地方财政困难。全县工业基础脆弱,支柱产业单一,企业活力不足,财源增收节支不稳定,基础十分薄弱。截至2010年底,全县地方政府性债务为12.92亿元,财政压力巨大。(五)革命遗址和烈士陵园修缮资金紧缺。县境内有中国工

12、农红军二、六军团乌蒙回旋战时的根据地遗址、指挥部遗址、战场遗址,镇彝威党支部所在地遗址,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活动遗址,以及罗炳辉、刘平楷故居等,除二、六军团指挥部遗址,罗炳辉、刘平楷故居尚存外,其他遗址还没有具体的实物恢复,尚存的红二、六军团指挥部非常破烂,刘平楷故居需要重新修缮,恢复重建资金需求量大,仅刘平楷故居和红二、六军团指挥部遗址恢复重建就需要资金近3000万元。同时,全县有烈士陵园三处、烈士墓82个,分散烈士墓10处、烈士墓32个,修缮和维护管理比较困难。(六)革命老战士和遗属生活困难。全县有革命老战士、牺牲、烈士遗属34人,大部份散居生活在农村,仅靠国家每季度897元至1605元不等

13、的补助费生活,生产生活比较困难。三、下步工作对策和建议(一)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根据县域内各地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的差异,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扶贫开发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规划实施好整村推进。坚持把有限的力量,用在直接解决贫困群众温饱最密切的项目上,用在解决制约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上,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文明新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确保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发展一个村。“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实施911个自然村,使65左右的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温饱

14、标准,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00公斤以上。(二)努力培育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加大科技及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支持贫困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与构建全县农业产业带相结合,巩固提高粮、烟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蔬菜、马铃薯、水果、蚕桑、药材、等优势产业,开发市场前景好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土特产。把核桃、竹笋等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继续给予扶持,走基地生产与农户小生产相结合的路子,推进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和特色商品基地。增加科技扶贫投入,完善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普及的能力

15、和水平。充分发挥农村经济人的农产品流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农产品协会。力争到2015年,实现大多数贫困人口人均有1亩以上经济林果、1亩以上经济作物、1头以上出栏大牲畜;实施整村推进村发展1至2项稳定可靠、能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每个行政村培育1至2个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三)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把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坚持把“民工培训工程”、 “产业经纪人职业资格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要求,强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突出技能培训,着力

16、增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努力扩展就业渠道。建立输出输入地互动机制,扶持培育中介组织,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抓住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坚持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优先支持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贫困村村容村貌的整治。突出抓好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山区水利化程度。加快农村电力建设,降低农村电价,提高农户通电率。推进经济林和以沼气为主的新能源建设,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到2015年,实现贫困人口人均1亩以上基本农田地,解决40.25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解决无电农户通电问题,自然村通电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村委会通一条硬化公路,乡村通路率达100%;适宜建沼气池的贫困地区,沼气普及率要达到90%以上。(五)加大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根据县财政状况的逐年好转,县财政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