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2014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652741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陀区2014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普陀区2014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普陀区2014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普陀区2014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普陀区2014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陀区2014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陀区2014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陀区201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4.4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7分)中国式大众时代 石勇170多年前,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敏锐地捕捉到,“大众”出现在了历史的地平线上,欧美将进入大众所主导的时代。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同样是法国人的勒庞发现,大众的理性能力非常值得怀疑。又过了半个世纪,在1930年代,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发现了“大众灾难”的秘密纳粹德国不过是大众集体非理

2、性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大众”这一概念,隐含着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我们说到以宏大叙事、激昂理想为特征的“大时代”和以个体、群体的小情趣、小偏好为特征的“小时代”,恰恰和“大众”、“现代社会”这两个概念息息相关它们都是公共领域裂变的结果。从英国工业革命时算起,包括以上的时间片段,无疑都是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命题宏大、高远,其间,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在时代议题中,个人和小群体的趣味偏好无容身之地。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从1911年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大时代”,无人可以抗拒。因为不跟随、参与、介入,个人将找不到意义,将有被抛弃感。在“大时

3、代”可以找到的自我面前,“小时代”的那种渺小的自我几乎不堪一击。比如,20世纪30年代,在革命面前,一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富家子弟,一些学生,就会感到个人的那些小情调是多么可笑。革命所对应的“大时代”,使他们没有任何犹豫地迅速埋掉他们过去的自我。然而按照勒庞、弗洛伊德、加塞特等人的说法,大众身上燃烧着的那些非理性的激情,极容易成为玩宏大叙事、政治修辞的领袖人物改变政治结构的能量。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众眼中,个人趣味、偏好渺小得不值一提。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时代”终于开始退场,尽管那些并未实现的政治、社会、文化理想仍然是宏大命题,但物质主义、技术、市场、媒介对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它们

4、所构筑的公共领域,以及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制,已经可以让人们有条件在漠视社会问题的时候好好地玩一下了。到今天,无论是当一个“狗粉”,成为明星的“脑残粉”,看韩剧,还是一帮人玩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全仰赖于技术、物质、市场和媒介的支撑。有了点钱,有了偶像,有了商品道具,“小时代”的大众才有玩的。而玩这些,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结构来说,无疑比关心国家大事更快活。大众其实从来没有变,几百年来都是那些人,他们所追逐的东西在他们心理上的功能也从来没有变,无论它是国家、民族、钱,还是明星,都是精神寄生或心理谋生的对象。但公共领域的构成机制变了,大众在精神上寄生、心理上谋生的对象变了,_,就今天中国“小时代”的发

5、生逻辑来说正是如此。它完全就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技术、市场、媒介、物质的产物。和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理想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从而有了基础在现代律令下世俗化、消费娱乐化、个人群体趣味化并不一样。中国的“小时代”,是靠逃避未完成的宏大命题,漠视政治社会文化的困境来做到的。“小时代”的登台,对应的,是一个已经被物质主义所支配、而且技术媒介发达的社会经济结构。这样的一个社会经济结构,使得个人、群体的趣味、偏好有了自由表达的条件,而且已经具有了可以让人们逃避政治参与和文化想象的功能。它既不是宏大理想一定程度已经实现的自然结果,也不是可以实现整个社会变革的前奏。它只能推动经济结构朝向于更加满足人们的物质欲

6、望的变化,以及文化工业创造出更加精巧的形式。“大时代”中的中国人,无论坚信哪一种理论和思想观念,显然排斥孤立、冷漠。但就“小时代”的大众,其背后关于唯我主义、相对主义、享乐主义的预设而言,在精神旨趣上,恰恰和“大时代”所要求的精神旨趣构成冲突。在“大时代”的预设中,改变一个社会要大家一起来干,而一群不关心、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此,“小时代”的大众回应:这是我的自由。唯一的问题只在于:当“大时代”中的自由很脆弱时,“小时代”中的自由,是很牢固的吗?注裂变:物理学名词,指的是质量最大的原子核在受到其他粒子轰击后分裂的过程,原子核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难以控制的能量。1文章第一段

7、中“地平线”的意思是_。(2分)2文章第三段中“这样的大众”指的是_。(2分)3作者认为中国从“大时代”转入“小时代”的条件是_。(3分)4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五段的划线处。( )(2分)A于是大众趣味也随之变化B于是社会心态也随之变化C于是时代特征也随之变化D于是文化传统也随之变化5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无论“大时代”还是“小时代”,作为个人都无法抗拒,只能随波逐流。B当今中国大众已进入了追求经济利益,注重社会财富积累的“小时代”。C“小时代”的精神旨趣虽与“大时代”有冲突,但这并非社会变革的前奏。D“小时代”里的大众生活在孤立冷漠之中,但他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自由。6联系全

8、文,简析第二段中“裂变”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3分)7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814题(21分)谁在大学守青灯 孙逊每当寒暑假来临,本是热闹欢腾的大学校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尤其是寒假,因为中间夹了春节,加之又是冬天,更觉冷清凄厉。干枯的树枝,惨淡的衰草,阴霾的天空,寂寞的行人,构成了一幅萧瑟的校园冬之图。赶上雨雪天气,空旷的校园更是空无一人,正应了林黛玉风雨词中“那堪风雨助凄凉”之语。此时往往会想起开学时候的日子,那时笙歌盈耳,彩衣炫目,罗绮穿林,丽影塞路,充满了沸腾、喧嚣和活力。而眼下,则是萧条、冷清和宁静,静得可以听到寒风吹落树枝的声音,冷得不由你心头不掠过一

9、丝阴影。人心总是喜变,太过冷清时向往热闹,热闹过头了又喜欢冷清。在忙碌了一个学期以后,漫步宁静的假日校园可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且不说校园风景依然如画,你比平时可以更加悠然地欣赏;也不说校园里人特别的少,你走在路上很少会遇到熟人;更不说假日中没有任何的工作布置和文山会海,只就这一份轻松和清闲,就值得你细细品味,好好珍藏。早先听北大的朋友说起,在以前的北大校园,一不小心就会碰上几个貌不惊人的名人。当时听了,真不胜羡慕。但在一般大学可没有这样的幸运,我相信在今天的北大校园也不会再有太多这样的幸运。但享受宁静的假日校园则是一样的,因为享受宁静,此时此刻,面对此园此景的想法和体悟也就自然会多一些。身处宁

10、静冷清的假日校园,自然会勾起一种寂寞孤独的感觉,想起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是要经历各种生活和情感的体验:热闹的,寂寞的;快乐的,痛苦的;成功的,失败的;欢悦的,孤独的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年轻时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快乐和痛苦,失败和成功;现在进入了老年,也许更多的就是要咀嚼寂寞和孤独。不过寂寞和孤独也并不可怕,你只要适应了,也就自然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个中奥妙,就在于不要放弃你的所爱,它会陪伴你排除寂寞,驱走孤独。我的所爱就是读书写作。假期里每天早上起来,用过简单的早餐,然后去办公室,看书写文章。中午、晚上在学校食堂里用餐,晚上八九点钟回家,然后整理整理睡觉。不是家里没有电

11、视,实在懒得打开它;也不是家里没有地方,就是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只有坐到了办公室,似乎才找到了看书写字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枯燥,但枯燥之中又自有乐趣,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虽然这种价值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得到认可,离开这个圈子,谁也不知道谁是谁。真是要感谢自己有这个所爱,否则,真想象不出如何打发这漫长的时日。说来也奇怪,寒假里的工作效率竟比以前高出了许多。无独有偶,我们学院有一位比我先进入老年的郑克鲁教授,他退休以后,几乎每天来办公室,节假日也不例外。有时在办公楼前和他邂逅,讲起每天来办公室做些什么,他总说在翻译什么什么书,并说:“要不做点什么,待在家里发呆,没有意思。”他是晚清著名的

12、改良派思想家郑观应的嫡重孙,本人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曾荣获过法国文化部勋章。2012年又因翻译波伏瓦的第二性而荣获第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现在他手头正在翻译法国一位著名学者写的世界爱情小说史,也是一部艰深的理论著作。假期中他每天按照惯例来到办公室,就是在啃这根难啃的骨头,见了我,还曾愤愤然说起他正在翻译的这部世界爱情小说史中,竟然没有提到中国的红楼梦,实在太不应该了,他想不通为什么没有提。我想,这也是因为翻译已成了他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他才如此乐此不疲和较真。一天,我的学生、现为学院副院长的詹丹来到学校办事,当时我正在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写得比较投入。后来,在学校里吃好晚饭一

13、起回办公室,正好看到郑克鲁的办公室灯还亮着。我说起他假期里几乎每天来办公室,他当时不知出于什么想法,立即在手机上发了一条微信,说“今天孙老师在学校写红楼梦的文章,郑克鲁老师在办公室翻译法国文学理论著作”。事后听说也是我的一位学生在群里给詹丹回信说:“你不要心里太内疚,他们是在办公室孵空调。”这话还是这位学生自己告诉我的,我听了真是感到无语。这也许是他的一种玩笑幽默,但听上去总感觉不是滋味。当然,假期里来办公室的并不止我们两人。我经常看到的,一位也是我的学生宋莉华,假期里车子少,我一到办公楼前就能看到他的车号。不过很少一起聊天,我知道他在忙自己专业的事。这几年他在做西方传教士汉文小说和翻译文学的

14、研究,现正在筹备一个有关“宗教视野下的翻译文学”国际会议,消息在网上挂出去以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主动发来信件,表示愿意出版会议的英文论文集。他听了很受鼓舞,于是筹备得更加带劲。此外,他还正在写一篇有关传教士翻译文学的英文论文,正在走向国际学术平台。另一位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叫他陆师傅。他几乎每天都要来办公室,拿信拿报纸。学院有两百多号人,仅是每天的信件来往,不去学校收发室拿就会无处存放,拿到学院信箱不及时处理则会堆积如山,所以每天来学院处理信件报纸是他必做的事。我偶尔经过信箱时就想,每个人都有他分内的事,这事他要是不做,或做得不尽心,这世界肯定就会乱套。比如这位陆师傅要是一个月不来学校

15、,真不知学校收发室和学院信箱走廊里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不管是郑克鲁这样的大教授,还是陆师傅这样的普通工人,都是校园里一道经年不变的风景线。又想起了苏东坡那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想,无论是热闹喧嚣的平时,还是宁静冷清的假日,只要青灯不灭,校园永远是美丽的。8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3分)9概括文章第三段中作者的“想法和体悟”。(2分)10作者说“只有坐到了办公室,似乎才找到了看书写字的感觉”。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在家里会被各种琐事打扰,难以集中精力读书写作,钻研学问。B办公室的工作环境要比家里优越,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便利。C在办公室里工作能够让作者写出优秀的作品,享受人生的乐趣。D办公室不仅是作者工作读书做学问的场所,更是他的精神寄托。11文章第五段为什么要强调郑克鲁教授的身份和成就?(3分)12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写学生在微信群里的对话有什么用意?(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