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 14.《在柏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阳光****师 文档编号:103623314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 14.《在柏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 14.《在柏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 14.《在柏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 14.《在柏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 14.《在柏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 14.《在柏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 14.《在柏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在柏林【教材分析】 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柏

2、林:德德国首都和第一大城市。位于东部施普雷河与哈弗尔河交汇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柏林分成东、西两区。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柏林墙拆除,东、西柏林合并,成为德国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3、,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2.体会微型小说微言大义、留白想象的文体特点。3.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4.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教学

4、重难点】1.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2.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生命是一种奇迹。在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存在生命,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地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和平,对于战争深恶痛绝。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描写战争给人们造成灾难的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探究标题,想象畅谈。(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的资料介绍。)师:战争的发生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5、?在未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探究标题在柏林,利用已有的知识,想象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况。2.学生自由读课文。3.思考: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可用关键词提炼,如老兵、老妇人、小女孩、车厢、战争。)4.用“”画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怎样的境况?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当时承受的苦难。“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而多病” 年老了还要去打仗,战争给人们带来饥饿、苦难,揭露了战争的罪恶。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1)、(2)题为第一组;(3)、(4)题为第二组;(5)、(6)题为第三组)(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6、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2)为什么老兵在三个儿子死了、妻子疯了之后还要上战场?(3)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数“一、二、三”?(4)无论如何火车声一定比老妇人的声音大,但为什么后面写声音盖过了车轮声?(5)为什么小说中多次提到小姑娘笑老妇人?(6)文中写到车厢中两次静下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一段写车厢里“静得可怕”?(车厢里的人都在想些什么?)问题特点:关注到了文中反复出现或反复过程中有变化的词句。2.小组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注意关注细微文字背后的留白。)预设:问题(1):健壮的男子都上战场战死了,暗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问题(2):老兵上战场是无奈之举,不是他自愿的。问题(

7、3):老人有三个儿子;暗示老妇人不正常;三个儿子的战死,给老妇人带来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问题(4):实际上是不可能盖过车轮声,但老妇人的声音给人很强的冲击力。问题(5):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无知;战争对这些孩子们目前的影响。问题(6):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摄入人心的震撼和伤痛。3.作者有意在创作中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有限的语言)引起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叫“留白”。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由于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你能找出前面有哪些铺垫吗?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课文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

8、,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学生自由交流)明确: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课文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说明反对战争不仅仅是受害国家的人民的呼声,也是战争发起国的人们的心声。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组词。思( ) 指( ) 假( ) 神( ) 腮( ) 脂( ) 遐( ) 伸( )二、照样子,写词语。咔嚓咔嚓(ABAB式拟声词):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补充四字词语。

9、指( )画( ) 不( )思索 神志( )四、造句。1. 不假思索: 2. 神志不清: 五、老兵的话讲完,为什么“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益处? 思维创新大拓展六、本文写了老妇人多次反复“一、二、三”到底有何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一、思(思索) 指(手指) 假(假山) 神(神奇) 腮(腮帮) 脂(脂肪) 遐(遐想) 伸(伸手)1、 哗啦哗啦 咕咚咕咚 淅沥淅沥 2、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神志不清四、1.今天我在精品店看到了一个玩具,我不假思索得就把他买下来了! 2.在此深度下,由于压力的增加,他们便神志不清。五、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反思,思考战争的罪恶,被战争的罪恶所震撼,深深感到战争带来的可怕灾难,这样结尾含蓄、发人深省。【教学板书】14*在柏林微小静、一二三微言大义留白 蓄势铺陈【教学反思】学习本课时,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分小组探究文章内容,尤其是重点讨论文中反复出现或反复过程中有变化的词句,以及课文采用的“留白”的艺术手法。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体会课文的深刻主旨,感受课文对战争的控诉,并能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