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艳语文课堂里的无声语言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3569124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红艳语文课堂里的无声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杨红艳语文课堂里的无声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杨红艳语文课堂里的无声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杨红艳语文课堂里的无声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杨红艳语文课堂里的无声语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红艳语文课堂里的无声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红艳语文课堂里的无声语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系本人所作,如有抄袭等违法违规行为,文责自负。语文课堂里的无声语言内容摘要:朗读背诵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活跃、最直观、最经常的训练。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默读。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截然不同。所以,在素质教育逐步进的今天,在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日趋突出的时代,改革语文教学,必须要认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坚持以朗读与默读训练并重,才可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关键词:学会默读 喜欢默读 近年来的语文课堂,朗读得到了大家的重视,语文课要上得“书声朗朗”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大家把朗读背诵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2、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活跃、最直观、最经常的训练。反思近年来语文课堂上这一遍遍的朗读,我又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已经缺少了一种声音,那就是默读的声音! 一、 为什么不让孩子默读? 朗读是将可视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听觉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形式,语文学习是需要朗读的,那唐诗宋词、古今贤文、还有那些写人、记事、写 景、状物的课本选文,多值得我们去恣情朗读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课堂气氛也好,几个学生出色的朗读能引来听课者阵阵掌声,所以教师往往在扇情上下功夫,一句话要读出好多遍,要体会出许多的意思。什么是阅读,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告诉你,就是朗读。朗读之重要,不用赘述,

3、可默读也不可或缺。如果一堂语文课没有充分、大量的朗读,那就等于说这不是一节好课。设想谁敢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地默读上十几分钟,哪怕几分钟,这种安静对上课的老师变成了一种可怕的浪费,课堂不再有声有色,谁来安慰那些充满期待目光的听课老师,又拿什么来博取听众(此指听课老师)的掌声!课堂少了默读的声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老师的观念问题,没有充分重视默读。 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可谓巨大,人的一生,需要获取大量的文字信息。而要缩短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必须提高阅读的速度,我们使用的阅读方法主要是默读。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目之所见的文字都朗朗读出吧!然而,为什么我们过去在教学

4、中很少会想到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呢?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时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则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由于默读速度快而理解深,所以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阅读方式。为什么不在课堂上重视默读技巧的指导呢?我以为这是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克服之。 朗读是有声的,而默读是无声的;朗读可以由个体影响群体,带有群体性,而默读是个体性的;朗读则更利于交流,默读有助于快速阅读、理解与记忆。因而默读有着和朗读别样的作用。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

5、;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到搞明白之后再读下去。遇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审视当前语文课堂上默读弱化的倾向,我们很有必要重温默读的价值。 二、怎样让孩子学会默读 让孩子学会默读,目标制定要科学。语文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默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第一学段,就应该让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样的要求是适度的、科学的,不可忽视。对此,语文教师要理解到位,实施到位。笔者以为,在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就要开始学习默读了。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

6、要小。这样才符合低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对低年级学生在学习默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两个阶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一阶段:明显的嘴动阶段。初学默读的儿童受朗读的影响,虽然努力想不出声,但嘴唇还是不断地翕动,仍会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看到的文字转换为意义,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意义。它的机制仍然是“目视口诵心惟”。朗读的模式仍在起作用。第二阶段:潜在的嘴动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儿童可以做到嘴唇不动,也不发出声音。但是,喉头肌肉仍在作发音样的活动,成为“默朗读”。默朗读虽然不发声,但阅读速度难以提高。基于上述因素,面对学生默读中出现的“嘴唇翕动”“发出轻而急

7、促的声音”以及“默朗读”等现象,不可操之过急。因为,这是学生默读能力生成中的必然现象,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不是在建构空中楼阁,奠定坚实的默读基础是默读能力提升的前提。采取怎样的辅导方法呢?较好的方法是“轻声带读法”,即教师轻声读书,学生目看课文,嘴不出声。但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用手指着文字。这一阶段,就组织学生进行默读训练的选文而言,适宜选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和童话。如苏教版教材中的那吒闹海、卧薪尝胆、蒲公英、小稻秧脱险记等都是进行默读训练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把默读训练落到实处。 让孩子学会默读,技巧指导不可缺。首先,要养成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阅读的习惯,这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

8、重要。默读,是要在阅读时加快眼睛扫描的速度,改变一字一读的习惯,眼睛的扫描要有适当的提前量,可以回视,而大脑则要高度紧张地加以理解和记忆。这这种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从短文到较长的文章。训练时,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效果。其次,要培养学生概括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默读时,每次接受的信息量,应由字、词到短语,到句子的主干,到段落的中心句。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夹竹桃时,让学生默读后,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出表现中心句的有关内容。通过孩子们的回答,教师知道他们经过默读准确地勾画出了问题的答案。他们结合语文教科书的其他文章谈谈自己读这篇文章的一些看法时。有的谈写作方法

9、,有的谈谴词造句,有的谈文章结构,有的谈段落中心回答异彩纷呈。语文教师应该优化教学设计,取消大量烦琐的分析、讲解、“苦读”。给孩子默读的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默读技能怎么能形成?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有把文字迅速转化成图象的本领,登泰山、游长城、欣赏九寨沟、顶湖山风光,要把作家美妙的语言化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时记忆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而且,记忆效果也会很好。提高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一方面利用自读课文的学习进行指导、训练,另一方面,结合精讲课文,以有限的时间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如一周或更短的时间内看完一

10、篇童话故事等。总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训练,对学生默读速度的提高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精思”,但是,并不主张糊里糊涂地读,糊里糊涂地背。宋元以来人们一致奉行的“熟读精思”的原则是:“读书必须仔细。逐句逐字,要见落实。若用工粗卤,不多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因此,进行默读训练,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或问题,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激起通过默读解决问题的愿望,使他们有目的地去读。而且,学生自身更要在默读中发现问题,做到读思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悟的结果要从思中来,思的悬念要从读中生。 三、我喜欢孩子默读的声音 大声朗读固不可少,默默静读亦不可

11、缺,一动一静,方为读书之道。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一类“抑扬顿挫” 的腔调去朗读,其实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和背,除了那慷慨激扬的固定腔调外,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意义来呢?那样做,课堂上的讲解、朗读、问答、议论充其量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没有潜心的默读,朗读也就不会有悟有得。因此,朗读前的默读是必要的,这其实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有效组合。先静静静读思;再动书声朗朗,以至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做感情朗读才能成为可能。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

12、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进行默读就是不仅要使阅读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更要达到“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的境界。一句话,言和意都“如若己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显然,学生在默读中不光能学到为文的技巧,而且能提升为人的素养,其正义感、责任感以及对丑恶事物的鞭挞意识都会得到增强。默读,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

13、清明和舒朗。默读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 学生掌握了默读的技能,形成了良好的默读习惯。才有可能广博涉猎、增强底蕴、张扬个性。可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默读,其实也造就了有“精神底气”的“读书人群”。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默读的意义已经超越语文学习的范畴了! 默读是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可以获得一种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的味儿;一种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味儿。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所以,在素质教育逐步进的今天,在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日趋突出的时代,改革语文教学,必须要认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坚持以朗读与默读训练并重,才可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参考文献:1、卞志娟牵着儿童的手,出发 江苏教育 2009年第1期 第36页 2、商支敬 坚守讲台 3、蔡宏振 一颗种在心灵天地的种子 江苏教育 2009年第7-8期 第111页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