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356320 上传时间:2017-09-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6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7卷 第1期2008年2月人 类 学 学 报ACTAANTHROPOLOGICASINICAVol127,No11Feb.,2008 L ? ! e 谢光茂, 林 强(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 530023)K 1 : 2002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百色市上宋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共出土了近300件石制品和玻璃陨石。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和手镐等。根据地质、地貌分析和出土遗物的特征,本次发掘区的地层堆积为次生堆积,所出土的遗物来自第四级阶地,其年代早于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形成的年代。1 o M : 上宋遗址; 石制品; 玻璃陨石; 旧石器早期 m E s | : K871111 D S M

2、 : A c I | : 100023193(2008) 0120013210l : 2006211228; : 2007209219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6CB806400)T e : 谢光茂(19622),男,广西博白县人,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Email:1 前言为配合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工程建设,2002年冬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和百色市右江区文物管理所对上宋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揭图1 上宋遗址地理位置图Geographical positionofShangsongsite露面积1000m2,出

3、土遗物近300件。上宋遗址位于百色市右江区那毕乡百法村上宋屯西北约500m的六羊山,右江的南岸,东北距百色市区约10km(图1)。遗址于1973年发现,是百色盆地最早发现的一个旧石器遗址。面积约10000m2。1975年发表的调查报告,认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遗址北面是东西走向的山地,南面为连绵起伏的群山,西面是右江狭窄的河谷,东面为开阔的百色盆地。六羊山呈馒头状,海拔189m。山上种植有成片的松树及甘蔗、木薯等农作物,但山的北坡有一片是裸露的红土,冲沟发育。此次发掘分南、北两个区。其中南区750m2,布5m5m的探方30个,编号为ST1、ST2、ST3, , ST30,实际发掘29个

4、;北区250m2,布了10个探方,编号为NT1、NT2、NT3, , NT10,由于时间关系,该区的部分探方未挖到基岩(图2)。图2 上宋遗址探方分布图Distributionofsquaresat Shangsongsite发掘按10cm厚度为一水平层,逐层下挖。发掘完后,通过对各区、各探方地层关系的对比分析,对地层进行统一划分。对于出土的遗物,以探方西南角为基点,测出遗物在探方的平面位置,并用水平仪测出每件出土物的深度及其绝对高程。每个区的遗物统一编号。本次发掘由于发现较多的玻璃陨石,而且有不少是很小的碎片。为了收集更小的碎片,我们在出土玻璃陨石较多的地方,对泥土进行过筛,同时还取一部分土

5、回去用水进行淘洗,以寻找玻璃陨石碎屑。2 地质与地貌概况上宋遗址附近发育第1级阶地(T1)和第4级阶地(T4);缺失第2级阶地(T2)、第3级阶地(T3)。发掘区位于第1级阶地和第4级阶地之间的斜坡(图3)。T1高出河面约15m,堆积物由灰色、灰褐色砾石层及砂质土构成。T4高出河面约60m,不整合于老第三纪基岩之上。此阶地被侵蚀严重,仅残留部分砾石。T1和T4之间斜坡的上部为红色亚黏土,底下为基岩;基岩之上有砾石层,但被坡积的泥土覆盖,仅在高速公路的北边坡出露。砾石层厚约1m,砾石分选不好,磨圆度为次圆到中等,砾径1) 30cm,以3) 5cm居多。砾石岩性有砂岩、硅质岩、石英、石英岩、火山岩

6、等,以砂#14# 人 类 学 学 报 27卷图3 上宋遗址地质剖面图GeologicalsectionofShangsongsite岩为主。砾石层内含有一定数量的大小在10cm左右的浅红色第三纪砂岩团块;这种砂岩团块磨圆度很差。砾石层结构紧密,主体颜色为黄色。砾石层下的老第三纪砂岩层出露厚约9m。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宝印考察后认为T1和T4之间的堆积为坡积物,是T4的原生堆积被破坏后由地表流水搬运至此。南北两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基本一致,现以南区探方SST6南壁和北区SNT5南壁为例介绍如下。南区探方SST6南壁的地层:1.近现代灰褐色黏土,结构疏松,土质较软,含植物根系和少量粒径为

7、1cm) 2cm的灰黄色砂岩颗粒。局部分布于探方的东南部,厚薄不均,最厚0145m。此层底部出有10cm左右的砾石。2.红色亚黏土层,土质硬实,结构颗粒状,厚0155m) 1185m,层面高低不平,整个探方均有分布。此层含零星棱角磨蚀的砂岩碎块,粒径为1) 3cm。未发现石制品、玻璃陨石或粗砾石。3.为红色亚黏土和灰黄色砂岩颗粒相杂而成的堆积,厚0130m) 0175m,层面高低不平,总体上由西南往东北倾斜。整个探方均有分布。此层土质和第2层差不多,但在砂岩颗粒较集中的地方则结构较疏松。砂岩颗粒多呈粗砂状,具棱角,粒径多在015cm) 3cm之间。此层出土石制品和玻璃陨石。4.基岩风化壳。出露

8、厚达0195m。未发现任何文化遗存或玻璃陨石。北区SNT5南壁的地层:1.红色亚黏土层。土质硬实,结构颗粒状。厚1130m) 2115m,整个探方均有分布。此层因暴露地表,上部干裂,结构较疏松,往下逐渐紧密。此层含零星棱角磨蚀的砂岩碎块,粒径为1cm) 3cm。未发现石制品、玻璃陨石或粗砾石。2.为红色亚黏土和灰黄色砂岩颗粒相杂而成的堆积。厚0150m) 1100m,整个探方均有分布。层面高低不平,总体上由西往东倾斜。此层上部含较多的砂岩颗粒,粒径多在015cm) 3cm之间,个别为5cm左右。此层出土石制品和玻璃陨石。3.基岩风化层。出露厚约0150m。未发现任何文化遗存或玻璃陨石。与南区相

9、比,北区少了一层,即缺失南区的第1层。因此,北区的第1、第2、第3层分别对应于南区的第2、第3、第4层。#15# 1期 谢光茂等: 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 第1层分布面不广,只在少数探方有分布,且仅见于冲沟的底部,出土石制品很少,且多见于底部,未发现玻璃陨石。第2层分布于两个区的大部分探方,基本上是成片分布,但厚度差别很大,顺着坡势由上而下,厚度逐渐增厚,最厚达3m。此层土质单纯,几乎不含遗物。第3层的分布情况大体上和第2层相似,但堆积没有第2层厚。此层除掺杂许多粗砂状灰黄色风化砂岩颗粒外,在地势较高的探方,在接近层面的部位偶尔分布有粒径约为5) 10cm的风化砂岩团块;这在南区西南角的探方尤为

10、明显,在这里砂岩团块密集分布,几乎成层状。而顺着地势往下,砂岩团块逐渐变少、变细,直至砂粒状。几乎所有石制品和玻璃陨石都出自此层。第4层为基岩风化层。此层上部和第3层接近,只是土色较浅,出现紫灰色砂岩团块;这种团块由上而下逐渐增多、增粗,红色黏土越来越少,形成一种以砂岩团块为主的风化残积物。此层未发现任何文化遗存或玻璃陨石。此层和第3层之间往往无明显界限,是一种渐变关系。3 遗物除第1层出土少量石制品外,几乎所有遗物都出自第3层。考虑到第1层出土的石制品数量少,和第3层的又无明显区别,故放在一起记述。311 F 此次发掘出土的石制品总共185件,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等。31111 砾石共

11、35件。分为无人工痕迹砾石和有人工痕迹砾石两种。砾石的形状有扁圆、扁长、三角形和四边形,大小多在7cm) 15cm左右,岩性有砂岩、石英岩、石英、硅质岩等。有人工痕迹的砾石,其一端或一侧有一、二个小片疤,或者面上有个别崩疤,既不属于石核,也不是石锤。这类石制品,我们归为打击砾石。31112 石锤共5件。均为长条形,以砾石的一端为把手,另一端用以锤击。锤击一端由片疤组成。标本ST17:94,用砂岩砾石较粗的一端打击,除崩下较大的片疤外,打击一边有许多鳞状细疤,片疤面很陡。31113 石核共12件。由4种不同岩性的原料构成。石核大小差别较大,长最大值250mm、最小值100mm、平均值162mm;

12、宽最大值221mm、最小值70mm、平均值113mm;厚最大值142mm、最小值44mm、平均值77mm;重最大值5860g、最小值280g、平均值1983g。有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多台面石核三种,以双台面石核为主,多台面石核最少。从台面特征看,有自然的和人工的两种,利用自然台面剥片的石核超过石核的60%,人工台面的石核居于从属地位。而且,人工台面是以石片疤为台面,即素台面,没有经过修理。台面角最大值115b、最小值65b、平均值87b。从台面角和石片疤的特征看,剥片方法大多采用直接锤击法,碰砧法也占有一定比例,但不见砸击法剥片的石核。大多数石核只有3) 4石片疤,最多的片疤也不超过7个。

13、标本ST14:261 单台面石核。原料为一近三角形的石英岩砾石,器身一面较平坦,另一面凸起。以凸起面为台面,从一端向两侧打片。打击点粗大,台面角约65b。片疤较大。#16# 人 类 学 学 报 27卷长238、宽221、厚132mm,重5860g(图4:2)。标本ST4:111 多台面石核。原料为石英砾石,一面较平坦。先以砾石的平坦面为台面,沿砾石的四周打片,再以片疤面为台面,向不同方向打片。打击点清楚,片疤多宽大于长。长135mm、宽98mm、厚93mm,重1200g,台面角75b ) 87b(图4:1)。31114 石片15件。岩性有砂岩、硅质岩、石英岩、石英。尺寸不大,长最大值95mm、

14、最小值30mm、平均值43mm;宽最大值88mm、最小值33mm、平均值45mm;厚最大值28mm、最小值6mm、平均值10mm;重最大值151mm、最小值12mm、平均值58g。多数为自然台面,人工台面很少。打击点比较清楚,但很少有疤痕;半锥体不甚突出,不见双锥体。95%标本的石片角在90b以上,其中又以110b ) 125b的标本占多数。宽大于长的石片较多,占75%。剥片方法均采用硬锤直接打击,特征明确的碰砧法石片很少。石片的背面有的全部为砾面,有的保留部分砾面,前者少于后者。形状有三角形、梯形和不规则三种,而以三角形为主。多数石片具有锋利的边缘,有明显冲磨痕迹者少见。个别标本具有使用痕迹

15、。标本NT4:6 原料为砂岩。自然台面。打击点清楚,半锥体微显,放射线和同心波均不甚清楚。破裂面左侧上部有一较小的片疤。背面保留砾石面。长73mm、宽88mm、厚18mm,重80g,石片角108b(图4:3)。标本ST8:18 原料为细砂岩。自然台面。打击点清楚,半锥体微显,放射线和同心波清楚。石片长大于宽。长62mm、宽45mm、厚20mm,重52g,石片角102b(图4:4)。图4 石核Cores(1,2)与石片Flakes(3,4)31115 石器24件。分为砍砸器、手镐、刮削器等三种。其中砍砸器最多,次为刮削器,手镐最少。砍砸器 共16件,占工具总数的6617%。均系用砾石直接打制而成

16、,未发现以石片或岩块为毛坯者。岩性有石英岩、砂岩、石英、硅质岩等,其中砂岩最多,超过37%,次为石英岩、石英,硅质岩最少。器体较大,长最大值176mm、最小值102mm、平均值137mm;宽最大值160mm、最小值86mm、平均值105mm;厚最大值106mm、最小值30mm、平均值62mm;重最大值1980mm、最小值440mm、平均值1068g。砍砸器都是单面加工而成,未发现两面加工者。通常由扁平的一面向较凸的一面打击,剥片主要使用锤击法。加工简单,器身大部分保留砾面。多数标本加工面的片疤数在5个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两个片疤。部分标本的刃部经过修整,刃缘多比较平齐。器身的平面形状有四边形、椭圆形和三角形三种。大多数标本刃缘锋利,只有极少数具有明显的冲磨痕迹。根据刃数,可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