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560364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通过品味词句,反复

2、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设计思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3、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桂林山水的投影片。、制作的课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谁去过桂林?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座美丽的城市。因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那里山青、水秀、石美、洞奇。不少文人墨客写下很多诗文赞美它,唐代诗人韩愈就曾留下“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继续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欣赏同时

4、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了解美丽的桂林。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

5、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四精读第二段,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描写漓江的水的句子用笔划出来,写一写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

6、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请学生概括地说特点。(板书:静、清、绿) 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

7、翡翠。 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5、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6.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突出了水的静。 (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五、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

8、,是通过读读、划划、品品、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 品品: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出示文字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4、 请学生概括地说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

9、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

10、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设计意图: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

11、作用。过渡语: 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六、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小组交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学生汇报: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

12、验。、有感情地朗读。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七、总结全文本课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现在,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体会一遍吧。 八、 知识拓展。1.出示诗浓碧是谁将百里漓江,染成浓碧?是谁在晶莹的水底,铺下了片片芳草地,轻软又柔和?船行在绿玻璃上,人影倒在绿玻璃下。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像是向水面上问:你下来吗?2.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板书 总述 甲天下 桂林山水 分述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总结 美如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