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3559480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努力 xx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xx年底,在海外留学、工作了16年的西域学专家沈卫荣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约并被委以重任xx年筹建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并出任所长,xx年6月筹办国内首家汉藏佛学研究中心。 沈卫荣说:“说到国学,人们想到的首先是经史子集,是传统的汉族文化,这固然非常重要,但这并非国学的全部内容,国学的意义也远不止于此” 西域学研究的意义 16年的海外学习和研究经历、厚重的知识积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使沈卫荣的爱国情结多了几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国学的对象应该包括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研究国学应该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

2、认同有所贡献,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共同的文化基础的实实在在的共同体,不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人大国学院成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目的是要以西域为例揭示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合与交流,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特征的。” 谈到西域学与大国学的关系,谈到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新意义和影响,沈卫荣提到了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季羡林和冯其庸。 xx年9月20日,一份署着季羡林和冯其庸名字的报告递交国家领导人。两位老人在报告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些民族留下了语言文字,但是后来这些民族却消失了这些珍贵的资料,老早即被西方的掠夺者所劫取,但在这些古文献资料里,不仅包含着当时的民

3、族风情,而且反映着西部不少少数民族政权的内附关系、汉政权行政机构的设施等等我们建议急需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并调集国内极少数的几位专家一起来带研究生;二是向国外派留学生,不仅学习这些古文字,而且可以在国外搜集原始资料。”仅仅过了6天,国家领导人就作了批示,要求财政部和教育部全力支持这件事。 在这份报告后面,有一份5页的附录迄今未能公开,上面罗列了中外学者在西域各门语言学和历史学的实力状况对比。撰写这份附录的是北京大学的荣新江教授。xx年10月中旬,在日本工作了3年的沈卫荣接到了荣新江教授的电子邮件。荣教授自称生平第一次破例为冯其庸先生当说客。显然,他的热情打动了沈卫荣

4、。 “国学虽是中国的学问,但国学研究必须是世界性的。”正是在老一辈国学大师精神的感召下,沈卫荣带着弘扬大国学的一腔热情,千千脆脆地与人大签约,回国加入了国学院的队伍。目前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已有王炳华、乌云毕力格、孟宪实、毕波等国内一流学者加盟。 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学 “国家和学校领导对西域所的投入很大。人大国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在这里可以教学生、建资料室、出专业书刊,而这些都是我在国外无法办到的。”在人大办西域所,完全是白手起家,沈卫荣却乐在其中。 “人大的本科生素质很高,不比世界任何大学的差。”谈到他的学生,沈卫荣很兴奋,他说,目前已经有xxxx年三个年级的15名本科生和7名硕士生、1

5、名博士生跟着他和西域所的其他老师进行正规的语言学习。沈卫荣指了指外面这间会议室说:“他们每周都在这里学习那些全国没几个人能读懂的文字。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投入,每天睡觉的时间都很少。” 沈卫荣根据自己在海外西域学领域多年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经验,认为“学生较早接受各种语言文字的训练非常重要。我初去日本时受到很大的刺激,发现不少日本修学佛学的本科生语言文字能力非常强,他们进校就学梵文、藏文和其他欧洲文字。我们国学院比较注重经史子集的学习,我觉得也应该为国学院的本科生开设多种语言课程,至少在大二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多学几门语言文字。” 在沈卫荣的眼中,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西域学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的。“

6、长期以来,我们不注重语言研究,研究蒙古学、西藏学和西夏掣的学者却不懂蒙文、藏文、西夏文,我们很难跟西方学者去交流对话。”沈卫荣说,我们今天培养学生一定要从语言、文字的训练入手:“我们已经先后在国学院开设了藏文、满文、蒙文、梵文、西夏文和回鹘文等的教学。本科教学是有难度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上课是一种方式,课下的交流也很重要。我的办公室里学生川流不息,我为他们组织各种各样的周末读书班,希望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学术信息,培养他们跨文化、跨学科的国际视野,告诉他们怎么去做学问。” 沈卫荣说:“我们已经招聘国内一流的专家来国学院开设古突厥文、回鹘文、西夏文和梵文等课程,我们也常请

7、世界各地学者来做讲座,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西域所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将来他们可以到国外去读博士,学成以后,中国的西域研究就一定会走在世界的前沿,大师会从这里产生。”沈卫荣的微笑中充满了自信。“我现在教学生读外文论著,用英文写作。国学研究不是小圈子里的事情,至少研究方法应该是国际化的。” “乌云毕力格曾是我在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研究所的同学,他现在教蒙文、满文。”沈卫荣介绍说,还有另一位年轻的教师毕波已经派往英国学习栗特文。 沈卫荣曾在一篇为西域研究“正名”的文章中写道:“伯希和一生主要研究中国西域的语言和历史,可他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汉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先生主治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之学,可他们众望所归

8、地被聘为清华国学院的导师,由此看来,中西皆以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为汉学、国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首创国内汉藏佛学研究中心 xx年6月22日,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纪宝成校长在大会上说,汉藏佛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是继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对国学用实践进行创新性阐释的又一项尝试,是人大跳出旧国学的樊篱,建立创新型的大国学理念,并在此理念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 作为汉藏佛学研究中心的具体筹办人,沈卫荣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列举史料说明汉、藏佛教之间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认为汉藏佛学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汉藏两个民族的相互了解,促进在宗教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培养和建立两个民族之间在文

9、化和情感方面的亲和力。 据沈卫荣介绍,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得到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美汉藏佛学研究协会和香港汉藏佛学研究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有30多名同学和我们一起投入到汉藏佛学研究之中。除了人大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以外,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几天之内,学校有关部门就给我们安装、接通了连接海外的远程电视教学网络。”沈卫荣告诉我们,远在加拿大的汉藏佛学专家谈锡永先生已经开始为同学们进行远程电视教学,同学们反映效果很好。 与此同时,有关研究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沈卫荣随手递给笔者一套他们新近编写、出版的“汉藏佛学研究丛书”:汉藏

10、佛学艺术研究、圣人无分别总持经对勘与研究、如来藏二谛见不败尊者说如来藏、辨法法性论研究等4本汉、英文著作,书香扑鼻,令人眼前一亮。 沈卫荣说,这套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丛书,有30多位海内外藏学和佛学专家参与编辑,自出版以来得到海内外人士的普遍好评。他说,我们很快将推出另外6种高质量的汉藏佛学研究专著。 纪宝成校长曾言:“这样的高效率体现了我们开办国学院的理想和初衷,以及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甚至多少有些急切的努力。两个学术机构的建立和教学、研究的实践,说明了人大国学院主张的国学并非专治经史子集等狭义概念的汉学,这意味着中国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参与并增益,使得我们的国学研究内容丰满、外延扩展,因而更

11、加名副其实,同时也愈益生动起来。”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被改编得体无完肤,人物的形象变成了“哈韩”一族,黛玉红发飘飘,宝钗一头“短碎”,充斥着一股恶俗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所谓的流行文化的侵袭,所表现出的无奈与难堪。当本民族的艺术精品被外来的一些文化泡沫淹没时,人们想到了什么?时至今日,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人情稀缺而不是人情过度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历来有着急公好义、除暴安良、舍身取义、古道热肠、杀身成仁的传统,不是一直有着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向往亲情的传统吗?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

12、现在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只有批判而没有发掘,只有抛弃而没有肯定;二是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束之高阁,建几个文化馆,录几盘录像带就可以。思想界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是犀利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则是软弱的。总是视传统文化为包袱,为阻力,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对中国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由于中

13、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

14、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15、。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 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首先,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

16、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