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试题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3555542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2.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

2、道德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4.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分轨”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5.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中写道:“如果以为沿海和长江的炮声与白旗,已在国民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

3、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可见()A.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后人夸大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C.鸦片战争没有唤起中国人的觉醒 D.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孤军奋战6.“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7.“被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起来的新老社会利益集团,在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合法性渠道,也难以找到可靠固定的集团代言人,于是就发生了间歇性的参与爆炸。”

4、 按照这种观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参与爆炸”意义的历史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8.“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C.救国是当时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9.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5、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 D“文化大革命”10.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1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

6、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2.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读书提出的建议是: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陈独秀认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这反映出 A鲁迅、陈独秀主张用外来文化作补充 B中国人崇洋媚外C鲁迅、陈独秀对传统道德文化持批评态度D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时13.1920-1937年,胡适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

7、研究考证,同事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期间,与新青年脱离关系,和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这一史实主要说明A. 胡适主张把理论与社会政治相结合 B.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裂 D.合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代表14.、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5. 近代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

8、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厌也。”此人的主张是( ) A 加强君主专制 B实行相互监督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16.20世纪初,梁启超曾特意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过比较:(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欧洲新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梁启超作此比较的目的是( )A批判欧洲模式为清朝统治辩护 B借鉴欧洲先进制度维护君主专制C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 D借鉴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民主共和17.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

9、,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进行武装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发动思想运动,解放民众思想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18.梅光迪说:“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国人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最时髦举动,为弋名邀利之捷径。”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A洋务运动

10、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9.胡适曾提出“五鬼闹中华之说,认为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五鬼”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敌人;而梁漱溟等人则认为中国的仇敌是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 毛泽东后来将这三者概括为“三座大山”。这场争论在政治上的本质意义在于探索A 中国落后的根源 B 改造国家的根本途径C 教育的重要性 D 学者的阶级立场20.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C强调国家垄

11、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AABCC CBABD DCCDC CBDBD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个小题,共24分)材料一 洋务派和顽固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1883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材料二 维新派把西方进化论与中国传统公羊三世变易说会通起来,有力地批判了顽固派的社会不变论。他们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更新是社会发展的原理:“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

12、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材料三 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材料四 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着明显的偏向但他们代表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论争的关键在哪里?(4分)(2)材料四中“明显的偏向”指什么?(2分)(3)四则材料中的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在对待“西学”上分别是怎样的态度?(6分)

13、各有什么样的行动?(6分)(4)简要分析其在“西学”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1)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4分)(2)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2分)(3)态度: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名,掀起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中的维新派以宣传西方的“进化论”思想来挽救民族危亡,宣传自己主张,发动了戊戌变法。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吸收西方思想文化,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发起了新文化运动。(12分)(4)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

14、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单纯的“西学”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6分)2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3)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