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本语文四年级下册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550515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本语文四年级下册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本语文四年级下册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本语文四年级下册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本语文四年级下册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本语文四年级下册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本语文四年级下册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本语文四年级下册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聚焦 整合 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学习体验案例习水县醒民镇醒民小学 杨平英 教材分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

2、没有口号,但读之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全诗共五个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第二部分(第五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

3、受春天的美好。诗歌富有感染力,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并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更是让人揪心,虽然仅仅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如果没有和平,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选编这两篇文本的主要意图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引导

4、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龄段的孩子接触事物直观、具体,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生活,文中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主感悟和平与战争两个对峙性强的不同概念还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础。(一)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是一篇书信体裁的文章,出自一个中国孩子痛失父亲后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小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痛失亲人罕有情感体验,只能从电影、电视中目睹一些场面,教师可利用音像呈现及影片剪辑、提供数据资料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凭借课前的这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

5、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从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吁,让孩子们对战争的的残酷更能具体的场景中去感悟。(二)文本生长点分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语文课堂的生成应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对照教学目标,导学本课,可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达成生成的自主建构:1、在情境中生成建构:课前借助播放战争中的儿童影片剪辑及让学生聆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朗诵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在学生情感受到强烈震撼之时,不失时机于上课伊始,再凭借一组关于战争与儿童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听到的诗歌和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感受。“

6、入境始为亲”,这里借助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及声像情境的创设,学生“情动辞发”,畅言个性化表达。2、在引读中生成建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时应注意抉微探幽,引领学生“抽丝剥笋”,亲历文本,努力破解语言隐含的信息。在徜徉语言之河后,学生自然生发情感及个性感悟。如:抓住“两年多来”“对妻子说”“对儿子说”“听见了”“呼唤的是”等,挖掘其情感内涵,采用想象画面、回旋复沓式的引读方式,学生切己体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最终努力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3、在“移情”中生成建构:设计“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如何?你会说些什

7、么呢?”这一叩问,这里配哀乐,并辅之以灵柩归来的场景。教师借助“换位思考,移情体验”策略,带领学生走进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三维互动,催生心灵震撼,达到 “一石二鸟”的功效既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又提升了学生情感。4、在品读中生成建构: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雷利眼中的父亲自己眼中的雷父是个怎样的人。5、在想象中生成建构: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

8、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了强烈比照。6、在对话中生成建构:引导学生读第 2自然段,谈谈在段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你的感受。在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并对雷利幸福的去机场迎接爸爸归来的喜悦体会,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师再引入“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这一情境对话,进一步升华情感,交融情理。 7.问题引领:在引导学生读到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和平之花,老师顺意说,是啊,世界还有的地方还不太平,依然还有很

9、多孩子不能喝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样很自然的把两篇课文的共同点聚焦一起,优化立足生本。设计思路:“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 。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两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 “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注目文本情真意挚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总策略,运用 “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教学。教学时以“情”为切入口,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中,在情感

10、多向交流碰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使自身情感脉搏与作者情感脉搏形成强烈共振,最终求得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建,和谐发展。因此,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构想教学: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全息阅读。教学时,可抓住“一条主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个板块”:“感悟父亲形象”和“体味丧父之痛”,凭藉“呼声”提揳全文,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以简驭繁,凸显重点,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实现生成建构。教学时,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学生据题质疑后,聚焦“呼声”,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与画面等的视听情境中,在品读父亲形象中,在“两年多来”

11、, “呼唤的是”等的逻辑引读中,在对父亲履约如期而归的想象中,在“你是雷利,你想和爸爸一起干什么”的“移情换位”中,在“爸爸,我想对您说”“孩子,请听我说”的模拟情境对话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顺应言语欲求,引导潜心会文,激情诵读。首先,开课伊始,教者可创设声像情境,实现诗歌、诵读与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其次,在文本解读中,紧扣一个“情”字,抓住一个“愤”字,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以心契心,此“情”此“愤”,感同身受。“道始于情”,教学时可用语言传情,用幸(对雷利父亲履约而归幸福

12、场景的想象)与不幸(雷利父亲牺牲的无情现实)的比照参读铺垫,用哀乐渲染,引领学生在对文本言语材料的深度拓展中,披文入情,激情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其间的读可以有侧重情感表达的外显的有声有色的练读、悟读等,也可以有侧重于思考与想象的内隐的默读、想象读等。(三)聚焦转折,挖掘两篇文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用转折句的表达方式来诉说战争的残酷,让学生感悟到战争把美好的事物变成残酷的现实的罪恶,从而引导学生呼吁和平,痛恨战争的情感。教学目标: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目标: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13、。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和我们一样享受 春天教学

14、目标1认识4个生字。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品读两篇课文的转折句,体会战争把美好事物变成残酷现实的罪恶,从而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教学流程:一、 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 复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主要内容,抽学生说。三、 雷利发出怎样的呼声?引导生回答。老师板书:要和平 ,不要战争。雷利为啥发出这样的呼声,在课文用线画出来,交流。句子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

15、旗的遗体。句子二: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句子三: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但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还没有永驻人间。 句子四: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句子五:为了母亲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四、 展开想象,假如我们就是那个小雷利,你日日夜夜盼着爸爸凯旋归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你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爸爸,载着爸爸的飞机就要降落了,此时此刻盼望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生想象回答)、这美好的画面只是想象,可现实却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朗读,现在这蓝盔回来到遗体。老师引导读,老师读美好的画面,学生读残酷现实的画面。此时雷利是怎样的心情呢?(生回答)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读的是?你们读的又是?引导上发现这是美好的画面与残酷的现实。这美好的期盼与残酷的现实用怎样的词语连接一起的呢?引导生发现转折词:但,却,可是。告诉学生这是转折词,所在的句子就是转折句。五、 引导学生读文章转折句,读出感情。六、 雷利写这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