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期间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3529033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灾害期间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震灾害期间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震灾害期间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震灾害期间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震灾害期间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灾害期间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灾害期间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灾害期间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1、紧急启动抗震救灾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1)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分级管理。 一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地震发生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所设立的救灾防病领导小组紧急启动,根据所制定的预案和地震情况,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当地震灾区发生特殊医学紧急事件(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中毒、核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以及事件危害范围和危害严重程度,由卫生部组织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或者中毒控制中心向地方提供技术支援,指导应急救援工作。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还要负

2、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灾区对灾区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令,卫生部救灾防病领导小组从全国积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支援。(2)各级救灾防病工作领导小组在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和同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a 对地震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b 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c 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地震灾区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地震灾区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2、地震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地震灾区救灾防

3、病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措施。(1)紧急建立震后疾病监测系统,组织开展震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制措施。(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和特殊医学紧急事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应同时上报卫生部,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

4、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5)指导开展居住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尽量利用尚存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在灾民聚集地选择合适地点搭建临时应急厕所,并及时对粪便进行卫生处理或掩埋。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做好人、畜尸体的掩埋,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6)当发生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泄露或放射性污染时,要组织专业人员尽快判定危害范围,开展监测,指导防护。

5、(7)加强对蚊蝇、鼠类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8)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水源管理、饮水消毒及杀灭蚊蝇、鼠类的方法见洪涝灾害一节)3、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三)地震灾害后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灾区的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与健康相关的灾害后果评价,继续做好抗震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1、迅速恢复和重建疾病监测系统。(1)要尽快恢复县、乡、村三

6、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临时组建的疾病监测系统的工作要逐步移交给恢复重建后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居民临时居住地周围的啮齿动物和媒介生物消长的情况等。2、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

7、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临时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2)尽快恢复和重建饮用水供应系统,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4、加强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公共卫生监督与指导。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工业企业、公共场所、城市规划的卫生监督与评价;控制职

8、业危害,加强放射源的清理核查,恢复和完善对放射源的许可管理。5、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非灾区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来自灾区的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传染病的播散。灾区医疗卫生单位要对返回人员,加强传染病监测。6、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接种与预防性服药。尽快恢复和重建计划免疫设施和冷链系统。要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物工作,提高人群保护能力,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尽快恢复受灾地区计划免疫的常规接种,尤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查漏补种,保护易感人群、消除免疫空白,防止计划免疫所针对的疾病的爆发或流行。7、继续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地震

9、灾区疾病控制工作探讨1 地震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震后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供水设施遭到破坏,饮用水源会受到污染,是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因此,首先要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1)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2)虫媒传染病,如乙脑、黑热病、疟疾等;(3)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狂犬病等;(4)经皮肤破损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等;(5)常见传染病,如流脑、麻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等。其次是食源性疾病和饮水安全。震后房屋倒塌,使食品、粮食受潮霉变、腐败变质,存在发

10、生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由于水源和供水设施破坏和污染,存在饮水安全隐患问题。2 灾区疾病控制的主要措施2.1 预防控制传染病2.1.1 肠道传染病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饮用水。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用消毒剂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应该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蚊蝇。不随地大小便,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有条件的可加放生石灰消毒,土层要夯实。要及

11、时消除垃圾、污物、环境消毒、管理好粪便、垃圾。2.1.2 虫媒传染病积极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陇南市是亚热带地区,又正值暑期,是疟疾、黑热病、乙脑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实行24h值班和疫情网络零报告制度,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睡觉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根据疫情监测动态,及时给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同时做好斯锑黑克、喷他脒、乙胺嘧啶

12、、伯氨喹等紧缺药物的储备,一旦发生黑热病和疟疾方可有效治疗。2.1.3 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要加强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1)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和杀虫、灭蚊为主的环境整治活动,降低蚊、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密度;(2)要管好家禽家畜,猪、狗、鸡应圈养,不让其粪便污染环境及水源,猪、鸡粪发酵后再施用,死禽死畜要消毒后深埋;(3)管好粪便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病人的粪尿要经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处理;(4)临时居所和救灾帐篷要搭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

13、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减少人与鼠、蚊等媒介的接触机会;四是要做好鼠疫疫苗、出血热疫苗和有关药物的储备,以便应急使用。2.1.4 预防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造成人员外伤,易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疾病发生,对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必须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给予有效的抗炎对症治疗,严重的送医院救治,教育广大群众破损的伤口不要与土壤直接接触。2.2 预防食源性疾病2.2.1 灾区不能吃的食品被水浸泡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都不能食用;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压在地下已腐烂

14、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h的熟食等。2.2.2 要正确加工食品粮食和食品原料要在干燥、通风处保存,避免受到虫、鼠侵害和受潮发霉,必要时进行晒干;霉变较轻(发霉率低于30%)的粮食的处理,可采用风扇吹、清水或泥浆水飘浮等方法去除霉粒,然后反复用清水搓洗,或用5%石灰水浸泡霉变粮食24小时,使霉变率降到4%左右再食用。2.2.3 搞好饮水安全工作选择合格的水源并加以保护。首选井水,水井应修井台、井栏、井盖及井周围30m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打

15、水应备有专用的取水桶;其次选没有污染的山泉、小溪和上游水,并划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倾倒污水垃圾等;最后,可根据情况选接自来水供水管线、打手压泵小口井等,集中式的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必须由专人管护。饮用水的处理与消毒:饮用水要经过澄清、过滤、消毒等处理后方可饮用。2.3 灾区健康教育救灾防病健康教育应通过开发领导层,积极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争取主动,使健康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作为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实现行政干预。在做好领导动员和社会动员的同时,运用一切传播方式,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健康教育活动。(1)充分发挥医疗队、疫情处理队和基层“三级”防保网的作用,承担起卫生宣传员的职责,利用出

16、诊和卫生防疫工作时间,在灾区村庄、街道、棚区,向群众讲解一些基本防病和卫生应急常识。(2)组织有关专家撰写针对灾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文章,在当地报刊发表,制作成卫生科普录像带、录音带等大众宣传材料,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更多的人群及时掌握灾后卫生防病知识。(3)根据灾情和疫情监测动态,结合当地卫生防疫情况,及时编辑、印发卫生宣传海报、宣传单、标语等各种宣传品,并分发到灾民手中或张贴到各单位、街道、村庄、学校等群众多的地方。对于较严重的卫生问题可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通知加以控制。(4)在人员较集中和稳定的灾区,分期分批分点召集人员进行分散的短暂培训,学习卫生知识,进行行为指导。(5)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往往容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给灾区群众造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