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3511181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商业银行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商业银行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商业银行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商业银行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目 录,同业与资管业务发展综述,同业与资管业务发展方向,同业与资管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特征,建立非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体制,同业与资管业务的监管建议,目 录,1,2,3,4,5,6,1、同业与资管业务发展综述,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或有)现金流的大资金类业务,包括: 一是标准化拆借、回购、存放及证券投资业务; 二是以SPV类形态出现的同业投资业务; 三是资产管理业务; 四是表外业务,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类等。,同业业务与资管业务均属于狭义的非信贷业务,狭义的非信贷业务,广义的非信贷业务,1.0 同业与资管业务界定,除了信贷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具体包括:抵债

2、资产、应收欠息、挂账等高风险业务,同业拆借、买入返售资产、衍生品交易、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直投非标准债权、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大资金类业务,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经营性资产。,1,增信措施要求的趋同,投资范围的趋同,风控要求略有差异,其他差异:,各自优势:自营优势:利差较高/理财优势:资本节约,2,3,4,1.1 同业与资管业务的比较,期限偏好不完全一样 ,投资额度和时间要求不一样 ,资金来源不同,5,8号文和 127号文规范了理财非标投资以及同业投资。 分别从最终标的和交易模式两个不同角度界定和规范。 在业务中,理财与同业业务的主流投资标的、交易模式、增信措施限制已无显著界限。,资管投

3、资标的分为债权和非债权;同业分为标准化债权和非标准化债权 资管非标投资与同业投资基本雷同,财金31号文后,银行可直接投资于股权,“8号文”要求资管非标 “比照自营贷款流程”进行尽调、投中和投后管理,同业自营尚无明确要求。 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等要求表内外授信进行统一管理,但资管是否、如何占用授信额度并无明确规定。,(1)标准化业务(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业拆借;同业回;存放同业;同业借款;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2)非标准化业务(场外):票据转贴现;同业投资(直投信托 、银行理财投资、直投券商、直投基金 、SPV投资);信托贷款;委托债权等 (3)表外或有业务(表外):信用证;保函 ;

4、承兑;承诺等,1.2 同业与资管业务的分类,1.3 总体概述:高速发展与管理滞后,2014年末部分商业银行表内非信贷资产规模与占比,高速发展: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5万亿,银行自身:管理滞后与快速扩张并存 (1)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形成 (2)部分管理制度仍处空白 (3)组织模式仍需探讨 监管方面 :过度与缺位并存 (1)部分创新业务的风险权重 (2)授信额度的占用 (3)资本占用的明确 。,管理滞后:与规模的快速扩张不匹配,1.4 风险揭示与风险抵补问题,产品组合的风险识别,产品组合面临的 风险,1,2,3,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的风险抵补,对于表外业务中的融资

5、性理财、资管计划等具有信贷替换性质的委托代理业务,虽然银行在协议中明确不为产品本金及收益提供任何担保,不承担风险,但部分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维护声誉而间接或直接向投资者进行了刚性兑付,承担了委托资金的损失。 银行因维护声誉等原因而进行的刚性兑付行为与委托代理业务性质相违背,银行为此承担的风险属于声誉风险范畴,不宜通过计提拨备的方式覆盖风险,而适宜采用计提资本或利润中留存更多一般准备的方式解决。,预期损失补偿:拨备不足问题,非预期损失补偿:刚性兑付的声誉资本计提,1.5 发展与管理中的困惑与问题,2、同业与资管业务的发展方向,2.1 市场环境的影响,(1) 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结果:存款成本提

6、高、大客户脱媒和利差缩窄。,金融体系内在关联性和金融风险空间传染性急剧提升,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其回归同业流动性管理工具本质。,同 业 业 务,理 财 业 务,逐步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逐渐弱化理财高息揽储和表外授信功能; 银行业存款利率面临全面上浮,将打破负债低息成本,推动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现状。,(2)BASELIII新资本协议,BIII的核心:一是提高资本要求;二是不鼓励开展同业批发性业务。,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测量及控制大额风险敞口的监管框架建议中要求最大单家同业敞口不得高于银行一级资本(或核心一级资本)的25%。 LCR的监管要求限制同业期限错配。,同 业 业 务,短期流动性指标与同业

7、1个月净流入波动高度相关(相关性如下表),理 财 业 务,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和风险规避,理财业务在资本计量风险模型中所占风险权重较小,属于低资本消耗业务。,(3)存贷比弱化与金融脱媒,银行业差异化变明显。部分银行会往交易型银行、混业经营方向转型,部分银行可能会继续存贷款等传统业务; 鼓励融资走贷款的正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同业、理财等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动力; 纯粹为降低存贷比而出表的动力会消失。但银行其他出表动力并不会减弱,尤其是资本充足率和损失计提(不良率); 同业负债与一般负债的区别弱化,同业负债将更多地负担起一般贷款的负债来源; 商业银行将发力资产管理、存量盘活、混业经营等蓝海领域。,2.

8、2 监管新规的影响,(1)同业监管新规,同业监管127号文(规范了同业业务的分类和核算标准): (1)非标只能进投资科目 (2)同业负债不超总负债的三分之一 (3)对单家机构的同业融出资金净额不超一级资本50% 同业监管140号文: (1)专营部门,不能再转授权 (2)逐笔审批 (3)总行记账 (4)总行承担所有风险管理责任 同业监管178号文,总体延续了“上收同业业务权限”的思路,(2) 理财监管新规,理财监管8号文:明确对银行的非标准化理财产品做出了规模上的限定:对于部分非标资产比重占比较大的银行,要么整理资产池,要么将超出部分的非标债权计提风险加权资产,纳入监管考核。 理财业务全面登记申

9、报。 理财监管35号文: (1)事业部制改革,时间表 (2)理财产品间不得相互交易,调剂收益,2.3 同业与资管业务发展方向,(1)回归负债管理(组合管理),同业负债总体规模上升趋势减缓,但是从长期来看,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会推动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持续上升;(以美国为例,1973-2008,银行业同业负债占总负债2%-22%;存款占总资产94%-65%) 来自资本市场的沉淀资金主要是结算资金,成本较低,且粘性较强;(据估算,新增纳入存款项下的同业存款目前存量规模约为8万亿元) 理财产品形态将打破同质化。(净值型产品、个性化产品),(2)实质资本占用,非标资产已经难以作为银行同业资产,也无法再享受

10、较低的资本占用; 开展同业投资业务,表明监管层防范风险、加强管理意图,将直接增加银行的资本消耗。 按照监管“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按照资产风险实质上占用资本。,(3)加快产品创新,同业创新方面:标准化工具方向。 同业负债业务除了拆借、回购、存放以外,将大力发展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产品;“非标资产”则可能逐步被资产证券化等标准化产品替代。 资管创新方面: 净值型、开放类、委托管理类产品将是创新方向。 加强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提高市场化透明度。 提高管理能力,避免风险传递,真正履行好资产管理责任。 拓宽思路,发展综合理财和咨询服务,立足于资产管理平台和高粘性的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11、4)拓展合作渠道,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同业合作将逐步继续深入,从分散的、单点的合作转变为系统的、战略性合作,通过资本、业务、服务等关系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 搭建互联网+同业合作渠道,组建富有粘着力的客户分层体系、产品营销体系、信息快速共享体系,以资金、渠道、服务为支撑,拓展同业业务创新盈利能力。,3、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特征,3.1 信用风险主体日益复杂,由融资方式创新、资产形式转换带来的资产驱动性同业业务快速增长。,信用风险主体由同业机构向融资主体、融资项目转变。 风险承担主体由单一同业机构向银行、非银机构、融资主体、融资主体关联方等多元主体转变。,资产驱动性同业业务多交易结构复杂,投

12、资方需与多元风险承担主体互相协作,共同控制信用风险。 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的自控性与同业业务信用风险的他控性。,风险承担主体多元化 信用风险的他控性,3.2 交易对手风险呈多元化发展,非银金融机构参与增加,其业务风险偏好较高,但普遍整体实力不强; 存款保险制度推出,银行破产清算可能成为现实; 为运用信用杠杆,获得超额信用溢价,主动选择风险评级较低金融机构。,3.3 简单业务复杂化,操作风险增大,交易结构中多个交易主体,需签署多个法律文件,原银行与融资人之间的直接借贷关系,转变为银行与通道结构之间的契约关系,对融资人的约束力下降,操作风险上升。 收益权的再转移或再结构化后,法律主体、法律文件之间的依

13、赖或关联关系复杂化,操作风险上升。 简单业务复杂化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蕴藏在法律文件中,法律风险成为同业及资管业务的第一风险。,(1)期限错配,短期资金配置长期资产,获取更高息差。 同业业务。同业资产占负债比例过高,导致资金运行稳定性脆弱,潜在流动性风险压力增大;追逐高收益从而不由自主扩大期限错配程度,蕴含潜在流动性风险。 资产管理业务。截至2014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3.19个月,1年期以上理财产品占比仅为1.23%。投资长期限非标资产存在流动性风险。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4),3.4 流动性风险日益增加,(2)产品转换,风险暗藏,同业、资管原债券、票据、同业负债

14、等高流动性资产投资占比逐步降低,让位于应收款类投资,导致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产品转换中暗藏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上升。,3.5 市场风险日益上升,期限错配导致利率风险,资产负债重定价过程将可能产生损失,导致成本大于收益。,业务交易结构复杂,没有充分辨识底层标的资产风险,未充分计量风险溢价。,3.6 风险传导性、发散性增加,银行同业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跨越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多个领域,局部风险事件通过链条扩散的可能性显著上升。 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母行运用各种金融杠杆做大金融资产,市场风险可能在母行与控股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传导。,4、同业与资管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4.1 风险偏好

15、不正确,4.2 风险政策不明晰,4.3 风险治理不完善,4.4 风险识别划分标准不健全,4.5 缺乏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5、建立非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机制,5.1 非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四大体系,建立“自上而下”的非信贷类业务决策审批组织体系,1.设立非信贷类业务决策审批委员会 2.审议中心 3.风险管理团队,建立“流程优化、高效有序”的非信贷类业务决策审批内部运行体系,1.尽职调查阶段 2.审查阶段 3.审批阶段,建立“分门别类、全面统一”的非信贷类业务债项评价体系,建立“内控严密、稳健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1.统一管理 2.逐级授权 3.会计核算 4.风险计提 5.后续管理,1.标准化业务

16、的打分卡债项评价体系 2.非标准化业务打分卡债项评价体系,(1)建立自上而下的非信贷类业务决策审批组织体系,设立非信贷类业务决策审批委员会,1,2,3,设立非信贷类业务审议中心,设立非信贷类业务风险管理团队,审委会作为非信贷类业务决策审批组织体系中最高决策和议事机构,负责对相关业务的审批决策,并对该业务产品具体授权至不同层级。,审委会下设非信贷类投资业务决策审批审议中心,进行分层、分权、分级管理和决策审批。,总行风险管理部向金融市场部派驻风险管理团队。,(2)建立流程优化、高效有序的非信贷类业务决策审批内部运行体系,尽 职 调 查 阶 段,1,2,3,审 查 阶 段,审 批 阶 段,若业务在金融市场部有效授权范围内,则直接对业务进行审批。若业务超出其授权范围,则根据相关审批体系的授权和职责范围,对应提交至审委会或审议中心进行快速审批。,金融市场部相关处室对项目审议后,将相关材料报送总行风险管理派驻团队进行风险审查,并由其出具审查报告。,相关营销团队须充分挖掘交易结构中可能包括的风险点,在快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