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时-2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503377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时-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时-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时-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时-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时-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1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一词多义、了解省略句等古汉语知识。3积累文言词语,并翻译全文。 4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一、自主先学1、朗读课文,然后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重点把握下列词句。(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解决疑难,古今异义及省略句是重点)(1)词语: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魏晋 语云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病终 遂无问津者(2)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指导学生掌握省略句)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二、合作探

2、究出示问题:(1)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2)村人自述来到桃源的原因的句子是:_这说明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什么特点?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叹惋”什么?(4)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5)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写?个性化设计(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特点:乱、社会动荡,战争频仍,民不聊生。(3)说:社会的

3、动乱黑暗以及秦以后的变迁,讲桃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叹: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表现桃源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热爱,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4)怕外人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5)“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三、拓展导学用自己的话概述世外桃源的美好。(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富足和乐。没有战争、没有纷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四、练习检测1、解词(1)妻子邑人( ) (2)寻病终( )(3)便要还家( ) (

4、4)处处志之( )(5)不足为外人道也( )2、翻译句子。(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选出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 )A.桃花源的人希望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C.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之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行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的感慨。D.桃花源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土地肥沃,男

5、耕女织,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四、小结反思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三课时一、自主先学齐读课文引入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 通过下列二个问题理解文章的主题。1、出示问题:(1)本文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这与作者生活所处的时代有什么不同?(2)桃花源的生活在陶渊明时代能实现吗?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3、课文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

6、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三、整理归纳引导学生归类整理词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本子,把文言字词归类整理在本子

7、上,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如果课堂时间不足,便把它当作课外作业)1古今异义词:鲜美 妻子 无论 交通 不足 乃不知有汉 绝境2.一词多义词:屋舍俨然/便舍船 寻向所志/寻病终 乃不知有汉/乃大惊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个性化设计2、师生共同交流。(1)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生活和乐 主要在第二自然段 作者所处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2)表达作者对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的向往。3.通假字: 便要还家 4.用法发生变化的词: 渔人甚异之 处处志之 5.成语的本义及现在的通用义。见课前学习中词语积累部分。(不强求每位学生积累得一样,看他们自

8、己的能力,积累的词语要有例句。老师切记不能包办。) 四、当堂检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1)此公欲来( )(2)老人肯相引至此( )(3)此殊不缺也( )2补出下

9、列句子中的省略词语,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3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五、小结反思【参考答案】1.(1)杨氏(2)大穴(3)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穴中人 杨氏 山洞中的人又告诫杨氏说:“你来如果迟了的话,那洞口就会封掉了。”快到傍晚的时候,杨氏与老人一起出了山洞。 3.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