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84135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问题行为之原因课堂问题行为是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在中小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表现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教师在采取既定策略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之前,首要任务是必须充分了解课堂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一)学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差异无论在生活、交际、思维还是学习方式方面,男女学生的行为举止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女生比男生更乐于配合协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男生对室外活动的兴趣比女生更大;男生大多热衷于数理化科目的学习,而女生往往在阅读、写作和语言学习方面有技巧且颇具优势。实际上,不同性别学生除了存在部分性质相同的课堂问题行

2、为之外,更大程度上各自拥有一些具有性别特征的问题行为。男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多为显性的,如吵闹打架,明显违反课堂纪律,破坏课堂教学秩序;而在课堂上过于拘谨、胆怯、情绪化表现或是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等隐性问题行为在女生中的发生频率则可能较高。(二)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导致课堂问题行为性质的转化从小学到高中,在自身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学生的生理、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心理趋同倾向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强烈,必然出现有些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地位,导致向权威提出质疑、发出挑战的行为产生。在课堂中,教师和课堂行为规范通常被视为是权威的象征,是受挑战的对象。所以年龄较小的学生表现出违反课堂行为

3、规范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都比较单纯,大多属于不能自控的表现。而年龄较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扰乱课堂秩序,往往还具有了挑衅的意味,从而增大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性和教师的管理难度。(三)学生性格类型与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课堂问题行为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往往喜欢人际交往活动繁多的环境,能够忍受强烈的噪音和捣乱行为,而且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干扰而影响学习。如果身在秩序井然、结构清晰的课堂上,教师坚持要求教学时保持绝对安静,他们在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必然会感到厌倦无聊。而内向型的学生则与之截然相反,干扰不断,充满全新体验的课堂学习环境虽然显得十分有生气,但性格内向的学生认为这样的环境会扰乱思维,损害学习效果。他们往往

4、倾心于能够保证个人学习,以及能够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思考自己事情的课堂。对于这种情形,教师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地穿插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学习活动,当不同性格学生各自喜爱和厌恶的状况交替出现时,一般都能够忍受并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形成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因素应该有以下几点:1、家庭因素。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家庭的养育方式、父母的关系、家庭结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对于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这三种因素是否与小学生问题行为相关有较大的争议。宣煦、徐秀峰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均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

5、生没有显著相关;但是王善信、翟静等人的研究结果却认为,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低,且显著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徐静、李新胜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干部者,其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各组;王亚萍、姚凯南等人的研究表明对儿童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都会增加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目前关于父母亲的健康状况和家族精神异常病史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结果表明父母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父母健康状况差的家庭;有家庭精神异常病史的家庭,问题行为发生率也较高。2、社会因素。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研究的重点也集

6、中在农村与城市小学问题行为的发生率的比较,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城市的小学生。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还都比较落后,对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教育方式上,都落后于城市。使得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学生。但是也有个别研究表明,城市学校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或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其原因是教师对农村学生或者农民工子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比较容忍或者默认为正常行为,如果城市孩子出现类似行为的话。就会认为比较严重。例对重点小学与非重点小学问题行为检出率的比较研究发现,重点小学问题行为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个非重点小学,其原因是重点小学的学生

7、多。教师要求高,学生的竞争压力大。关于大众媒体、社区文化氛围、同伴交往对小学生问题行为影响的研究虽然很少,但是我们从国外早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推知,暴力、色情等媒体内容、不良的社会风气、结交不良朋友等一定会对小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小学生产生问题行为。3、个人的成长发育史。个人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如果遭受不良的刺激,儿童神经系统出现一些问题也会导致小学生产生问题行为。例如相关的研究表明妊娠期接触有害物质和有严重的妊娠反应的母亲生出的孩子要比无妊娠反应的母亲生出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出生时窒息10分钟以上,脐带绕颈,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辅助分娩者,其行为问题

8、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或剖宫产者。还有的研究表明有头外伤史、惊厥史和出生窒息史等与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呈显著相关关系。摘要:目前我国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有很多,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量表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订的,是否还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部分研究结果不一致,这说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行为量表一、引言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相对不成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各种不良因素,例如不良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同伴关系不良等都会导致小学生在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即问题行为。问题行为(behavior disorder)

9、又叫做行为问题、行为异常、行为障碍、偏差行为等,研究者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它下了不同的定义。柯克(1972)年指出,行为异常指的是与年龄不相适宜的偏离行为,它显著的妨碍儿童的成长于发育,也妨碍他人的生活。朴永馨等人(1995)认为,情感和行为障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学习困难,但又没有智力、感觉和健康方面的原因;不能与同龄人及老师建立并保持一种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持续的不高兴或有抑郁情绪;出现与个人或学校适应不良有关的身体疾病、疼痛或恐惧。池丽萍、王耘(2002)把问题行为界定为违反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

10、不成熟的行为。吕勤等(2003)认为,儿童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余强基把问题行为界定为,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游戏中,经常发生的异常行为。它既不是躯体症状,也不是某种精神疾患症状,而是指那些偏离了正常群体儿童的行为,即正常儿童没有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称作适应不良行为。主要发生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并且以小学生发生的概率较大。综上所述,对问题行为的界定以及概念的表达还没有一个能得到大家承认、并较少提出质疑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表述中找出问题行为的共同特性:(1)有问题行为的儿童智力是正常的;(2

11、)问题行为是显著不同于同龄正常人的行为;(3)问题行为常伴随着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4)问题行为因其违反社会和文化的要求而难以被人们接受;(5)问题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由于问题行为具有以上特性,所以问题行为严重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会给儿童一生带来不良的、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形成精神疾病。二、小学生问题行为研究的现状(一)研究工具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研究者们在研究儿童问题行为时,常用的工具是问题行为量表,有少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自编量表,而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从国外引进并在国内修订过的量表。在中国期刊网上键入问题行为和小学生搜索出来的文

12、献中,使用Butter儿童行为量表的占44.83、Ae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D的占34.48、其他量表占13.79(包括Conners行为评定量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儿童行为评估系统等)、自编的量表占6.90。在这些量表中Conners行为评定量表目前还没有在中国标准化,Butter儿童行为量表、Aehenbaehs儿童行为量表(CBCL)、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使用的中国常模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订的。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文化背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常模的适用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在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中,我国研究者使用自编的问题行为问卷的人很少

13、,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基于本国社会文化背景设计的并为人们所认可的儿童问题行为量表,但是已经有人开始做这一方面的研究了。研究发现在引进的一些量表中,有的项目较难观察到,或不适合用来形容小学生。(二)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综合各种研究结果,我国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总体检出率在8.2530.4。所有的研究都显示男孩的问题检出率要高于女孩。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出了一些一致性的规律。例如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中的父母问卷来研究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很多结果显示: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以A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即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最多,其次是N行为(Neur

14、otic Behavior)即神经症行为,最后是M行为即混合行为。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小学男孩的问题行为以A行为较多,而小学女孩的问题行为则以N行为较多。再比如使用Aehenbaehs儿童行为量表(CBCD研究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女生的问题行为多以内隐问题行为主,包括社会退缩、体诉、分裂样强迫行为和性问题等。有些研究结果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如被试的区域差异使得研究结果呈现出多样化。例如使用Aehenbaehs儿童行为量表研究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结果显示,有的小学男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违纪、多动、攻击等,有的小学男生的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交往不良、分裂样、强迫行为等方面。也就是说有的

15、研究认为小学男生的问题行为以外显问题行为为主。而有的研究认为以内隐问题行为为主,还有的研究认为小学男生的问题行为多样化。另外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年级特点,有的研究(使用的是Achenbaehs儿童行为量表)显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问题检出率最高,而有的研究(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则显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问题检出率最低。目前的研究虽然使我们看到了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一些特点,但是还有很多研究的结果不一致,这一现象说明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讨。 (三)小学生问题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1、家庭因素。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家庭的养育方式(包括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和亲子关系等)、父母的关系、家庭结构(主要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正常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对于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这三种因素是否与小学生问题行为相关有较大的争议。宣煦、徐秀峰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均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没有显著相关;但是王善信、翟静等人的研究结果却认为,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低,且显著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徐静、李新胜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干部者,其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各组;王亚萍、姚凯南等人的研究表明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