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题】桃花源记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483813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题】桃花源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题】桃花源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题】桃花源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题】桃花源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题】桃花源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题】桃花源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题】桃花源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方案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桃花源记为依据设计的。【学习者分析】本教学方案面向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文言散文已经比较熟悉,也识记了一些文言文词语,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喜欢欣赏优美散文,对桃花源记很感兴趣。【学习需求分析】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桃花源记,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所在和优美环境,不能全面的欣赏文言文散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训

2、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授课时数】 2课时【教学重点】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

3、应。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导入新课。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检查预习 1. 字

4、音认读俨然(yn)豁然(hu)阡陌(qin m)邑(y)诣(y) 垂髫(tio) 便要(yo)还家 2. 字形辨识 遂 迷 骥 郡 间隔 语云 3. 词语补注(1)一词多义:其:这、那 复前行,欲穷其林他的 得其船为:作为 捕鱼为业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给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2)古今异义: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正式配偶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 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无论: 古义:更不用说 今义: 不论;不管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二、背景资料 1.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

5、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2.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

6、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 题目解说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

7、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 知识链接嗜酒的陶渊明陶渊明一生喜爱喝酒,他常常设酒款待客人。他如果先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有一次,他家里的酒酿熟了,他急着要喝,不等酒凉,就用头上的葛巾把酒渣过滤然后再喝酒,酒渣过滤完后,就马上把葛巾戴在头上。三、合作学文第一步 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

8、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第二步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

9、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的完成情况。第三步 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

10、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第四步 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1

1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2) 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

12、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四、课文赏析(一)内容解读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记述事物的文体。这篇“记”后面是一首五言古诗,“记”相当于这首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作为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陶渊明这篇300多字的短文传诵千古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勾勒出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光秀丽的蓝图,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桃花源,哗哗的小桥流水让人们彻彻底底地摆脱了肉体和灵魂的羁绊,使人的心灵完全凌驾于社会的、历史的硝烟之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桃

13、花源人从秦朝的时候就来到这里躲避战乱,已经五六百年了。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世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民不知道遭受过多少次灾难,而桃花源里的人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然更不知道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了。桃花源里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与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社会和动荡不安的现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农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作者笔下,桃花源风俗淳朴,全无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他们彼此之间平等相爱,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也被他们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十分殷勤周到地招待他。这个美好的社会,正是作者对当时长期战乱、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恶劣现实的对立性的反映。作者出于对现实的失望,运用想象描绘出了自己的人

14、生追求,同时也代表了广大农民朴素的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渊明不可能寻找到改变黑暗现实的道路。所以他想象当中的桃花源,还只不过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但是对于一个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诗人来说,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结构图示:(二)特色赏析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古典散文。这篇美文对后代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 精于描绘,情景优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用优美的文笔精心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桃源仙境。这些景物极具画面感,如开头这段景物描写:“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的景色是

15、那样的诱人: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还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景物平添了无穷的情趣。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乡村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桃花源的美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自然会吸引读者饶有兴致地读完故事。2. 故事曲折,结构精巧。全文结构摇曳多姿,引人入胜。作者多用曲笔,把故事情节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满奇趣。尤其是作者巧设伏笔,妙用悬念,精当剪裁,使故事兴味盎然,多姿多彩。如前文“忽逢桃花林”中一个“忽”字,暗含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为后文写再寻桃花源不遇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后文的“遂迷,不复得路”更增加了文章的传奇色彩。3. 语言精练,惜墨如金。本文只用了短短不足五百字,便描绘出一个曲折而优美的故事。故事讲得既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扣人心弦,又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15个字,不仅交待了“渔人”从桃花源外进入桃花源内的行踪,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