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认识与坚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83088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认识与坚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认识与坚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认识与坚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认识与坚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认识与坚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认识与坚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本体性教学的认识与坚守江苏省兴化市茅山中心校 甘网英【摘要】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因此,吴教授指出,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以避免大多时候语文课不但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在管着语文之外的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

2、。【关键词】 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的课程初识语文本体性教学,缘于吴忠豪教授的文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文中,吴教授提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吴教授指出,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以避免大多时候语文课不但要做好

3、自己的分内事,还在管着语文之外的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第二次恭听,是在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姜堰兴化小学语文教学联谊会”教学沙龙这一环节。与会老师纷纷就语文教学内容的本体性与非本体性,发表了自己的理解、观点,自觉受益匪浅。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再联系吴忠豪教授提出的“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心里不由产生了一丝欣慰。一言惊醒梦中人。自己默默地执着多年的一份坚守,终于得到了有识之士和众多同仁的认可。笔者以为,实现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语文教师要走向“课程的语文”而不是“教师的语文”。“语文教师当然要教语文课程,学生当然要学语文课程里的语文。” 组织建立科学合理

4、的语文教学,充分放大教学效益,教者应该始终坚持以下几点:确定阅读取向,研究学生经验;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收;鼓励质疑,倾听思考的声音。一、确定阅读取向,研究学生经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确定好教材取向,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当今的阅读教材中,始终存在着阅读姿态、阅读方式的取向问题。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中论述道:目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至少混杂着四种取向的“阅读”,一是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寻求“思考与练习”“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二是以分析课文形式为主,归结为生词、语法、修

5、辞、章法的语文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三是遵循2000年大纲,以“诵读”为主要样式的“鉴赏者”取向;四是2001年标准所倡导的“感受性阅读”,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讨论法”的倚重。 这段论述非常精辟,一语道破了当前许多语文教师所经历的阅读取向转型。无所适从的感受伴随着许多教师的默默转变。而学生也因此被有意无意地置于这样的相互冲突、相互干扰之中,无法形成一以贯之的良好阅读方式。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因而许多老师往往用“语文教材顶替着语文课程,课程的具体形态被淹没在教材层面。” 在这样的状态下,语文课程内容被直接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教师体现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备课”被局限于对教材的深入钻研,驱动教

6、师关注的是教学结果的显性表现,而不是需要学生长期积淀才能获得升华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当然要教语文课程,学生当然要学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语文教师要努力地做“课程的语文”,确定阅读取向,考察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在课程标准指引下,进行目标、内容与教师风格、个性的双向或多向互动。语文教师还得在研究学生经验上下功夫。把握学生,研究学生经验,即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背景、认知水平、生活积淀、可接受与可发展的差异等。不忽视研究学生对于知识表达的“方式解读”,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即我们经常说的,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教材。学生的学习经验是怎样的,教师就研究怎样的教学设计,设计取决于学生经验。适合才是最

7、好的。不同的内容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学生选不同的方法,教学手段才能体现高效性,体现为学生全面发展而教。这其实也是因材施教的基本手段。我们要爱护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动手动脑学好语文。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二、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收简简单单教语文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来。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是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简单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朴归真。不追

8、求所谓的“时髦”,不追求到处可以进行的小组合作、表演、讨论、拓展、发散等等,哗众取宠。返朴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崔峦语)。例如,我在教学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朗读教学生字词语。第二课时教学“写实与抒情”,这是本体性教学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一、认识“写实与抒情”1、学生自由读全文,然后老师读修改后的文章。(第一小节改成“夏天的夜晚,母亲常常给我唱动听的歌谣”;去掉第四、五小节;第六小节改为“母亲唱

9、累了,就为我讲神话故事,然后又给我唱童谣”;第十小节改为“民歌童谣唱过了,又让我猜谜语”;最后一小节只保留一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2、去掉了这些抒情的句子、语段,文章有什么变化。(修改后的文章就是由歌谣、童谣、故事、谜语加上一些简单的句子连缀而成,失去99%的美)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写实与抒情的作用。二、合作探究,实践操练读短文,画出老师刚才省去的句子、语段,再想一想,交流,探究:如果去掉了这些,文章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说说应该保留的理由。三、拓展延伸,迁移写作1修改短文妈妈的爱(选自诗歌妈妈的爱中的片段)。2修改后交流。我这样设计教学流程,采取的是一种 “认识实践迁

10、移”学习方法教学流程。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写实描写,什么是作者的抒情,这是一种陈述性知识。接着让学生认识抒情在文章中的作用,通过比较和小结,使学生明白读文章时分辨写实与抒情的作用。这种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一种程序性知识。然后又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去运用,学生就有可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去修改一篇习作,让学生认识抒情在写作中的作用,通过运用将写实与抒情迁移为一种写作方法。我想,如果我们教师经常有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来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表面看,“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

11、和怀念之情”这一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好像没有涉及,但是学生“读短文,画出老师刚才省去的句子、语段,再想一想,交流,探究:如果去掉了这些,文章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说说应该保留的理由”这一环节的学习,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其思想内容,也就是“非本体内容”教学,不也就渗透在朗读、批注、探究、交流的过程之中了吗?“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简单的语文教学是活的语文。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听与说,读与写,也就取得了扎扎实实的学习效果。活动是教师为学生学习创设的舞台。简简单单教语文,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标准,简单,是教师历练后的提升;简单,是复杂背后的升华;简单,是扎实有效的透视。 三、鼓

12、励质疑,倾听思考的声音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作为一名教师,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孩子大胆质疑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是同学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的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

13、的一种氛围。总之,我们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课堂上据理力争,使对的有道理,错的有原因。通过质疑问难,让学生的思维有形、有据、有序,提高提问能力、解题能力。语文的课堂应该听到思考的声音,这是解决语文教学重文本内容还是重语言表达形式的争论的重要方法。任何文本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丰满的内容来源于表达形式的完满结合。教师面对一篇文章,如果既能关注文本内容又关注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那就能为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豁然开阔视野,更好地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应激起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仍以月光启蒙教学为例:教学第四小节“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

14、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当我和学生经过探究,了解到此处为何不可省去时,有个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芳香的音韵好像写得不对,芳香是形容味道,而音韵是写声音”。我听到这里,不觉正中下怀,他有问题证明他在思考。我随即将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辨析。顿时,有些学生似乎有了同感,也有些学生立马陷入沉思。几分钟后,一番讨论,终于形成共识:这句话中“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实际上是指母亲动听的歌声,作者这样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歌声如和风般轻柔,如小溪般流畅,让人感觉十分悦耳动听。有问题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学生喜欢随心地去接受知识,这是他

15、们的天性。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新的乐趣,体验深度阅读的快感。课堂需要书声琅琅,需要情感丰富,更需要听到思考的声音,只有高位追求,才能获得精彩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让语文课轻装上阵,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的认识与坚守。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页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卫生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