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会想你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479727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会想你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会想你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会想你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会想你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会想你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会想你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会想你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张岱的山水小品文以清新隽永见长,在明末清初文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把他的湖心亭看雪当作一篇山水游记来欣赏,而对他的心灵语言不予解读,等闲视之,恐怕会唐突了名士和名士的佳作。所以,我以品雪景、品痴人,悟痴心为切入点,运用传统的诵读、品读法,始终在教学中贯穿吟诵、品读,在诵读中悟出真意,找到答案。同时,大胆尝试运用文本对读的方法,从吟诵歌咏西湖诗文引入课题到引导探究赏雪景,品痴人,悟痴情都引入大量相关文本,以拓宽学生视野,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共鸣,使他们更好的体会大自然地诗意,人生的情趣,并站在一定高度深入文本,从相关文本探访并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赏析融情、景、理

2、一炉描绘的浩渺空旷悠远明净而不乏空灵清丽、玲珑秀美的湖山雪夜图景,体会那幽深的故国之思,家园之恋。教学目标 1品析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体会融情、景、理一炉的写作特色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淡淡的故国之思,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体会融情、景、理一炉的写作特色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品读法 、文本对读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回顾与引入:同学们,今天天气怎么样?好冷呵。老师前两天晚上备课时也觉得今年冬天真是冷得早呵,我想,莫不是要下雪了么?没想到,第二天清晨一推开窗子,哇,好大的雪啊!只

3、见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真是太美了!这场雪虽然来去匆匆,但那银装素裹的美丽的雪世界却还在老师心中挥之不去。同学们呢?是啊,雪世界太美了!而张岱笔下的西湖,苏子曾说“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说西湖真是美,晴也美,雨也美。可是明代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明代的张岱就是几人中的一人吧。今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他的湖心亭看雪,去领略冬日雪湖的美景。生齐声课文。二、引导探究:(一)、品雪景:体味描写雪景情、景、理融于一炉的特色。文中写湖心亭看雪, 写了什么样的雪景?冬日雪湖美在哪里? 一生朗读第一段。教师

4、引导品读:(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大雪三日”与后文写雪景有什么关系?“绝”是什么意思? “湖中人鸟声俱绝”,什么意思?请用一个成语来替换。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的角度刻画了大雪过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空寂,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课文这里是通过听觉写雪景,江雪呢? 通过视觉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大无垠,一尘不染,没有什么生命气息,洁净而凄清的雪世界,大家读过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吗?在一代伟人的眼中,北国雪景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图。我们同学们眼中的长沙莲花的雪景是怎样的呢?(PPT展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

5、宗元江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 雪 学生前天写的描写雪景的片段:雪花像软软的绒毛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像个俏皮的精灵,它们停留在我的发梢上,鼻子上,钻到脖子里,凉凉的,冰冰的。一会儿,树们披上了白色和绿色相间的新装。忽而,又披上了洁白的哈达。厚厚的雪覆盖在房顶上,让人倍感温暖。下课铃一响,大家都飞奔出教室,纷纷捧起洁白的雪,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好不热闹呵!171班王晗张岱笔下冬日的雪湖,也像柳宗元的雪世界那么凄清而毫无生气吗?还是像北国雪景那么壮美?还是像我们同学们眼中那个温暖、俏皮、热闹的雪世

6、界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魅力?(3)怎样具体描写西湖的雪景?(生读原文,PPT展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三粒而已。”)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画面。“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可以去掉吗?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寓动于静,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一种富有层次感,错落有致的灵秀美。若只说“天、云、山、水”则缺乏生命的活气和远近高低的层次。“上下一白”, “一”是什么意思?大雪使色彩绚丽的西湖成为一个统一的白茫茫的世界,浑茫难辨,足见其大,“湖上影子”,依稀难辨,足见其小,对比之下,大者更大,小者更小。“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脸三粒而

7、已”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把小舟比作芥,是有一个典故的。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这样的句子:“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意思是说,在堂屋的低洼处倒一杯水,就只能拿芥草作它的小船了。数量词是喻体,数量词前的名词是本体,“数量词名词”就是一个绝妙的比喻。这种写法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如:“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钩残月向西沉”,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一峰骆驼”“一眼井”夸张。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来分别描绘长堤,湖心亭,舟,人,是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想象中居高俯瞰的视点上所看到的雪中景物之小,与浑然一体的浩渺天地构成鲜明的对比 。长长的堤岸如同苍茫大地上的一道划痕,湖心亭如同万顷波

8、涛中的一个小白点,小舟如同一棵小草梗,舟中人如同两三粒米粒,把我们仿佛带进了一个既空旷悠远又空灵、玲珑秀美的雪湖的世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旷辽阔的境界与“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渺小相对照,把一个小小的我置身于一个浩渺天际的天地之间,自然而然地引发出作者天地、宇宙太浩大了,我太渺小了,生命太短暂了,我也只是生命的匆匆过客啊!的感慨。真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那种淡淡的孤寂感伤情怀也就从这几个量词中体现出来。板书:看雪:空旷悠远(景) 孤寂感伤(情) 人生渺茫(理)师:作者用语极其简练,寥寥几笔,就刻画出这么一幅清丽淡雅,玲珑秀美的冬日雪湖美景画面,让我们看

9、到他对西湖是多么的痴情啊。只有胸中装着西湖,装着山水,才会有这样的胸襟。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板书:情、景、理融于一炉)(插入PPT:)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西湖梦寻 自序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西湖七月半一生自由吟咏背诵该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幅悠远空旷又不乏玲珑秀美的冬日雪湖图,体会作者那种淡淡的孤寂情怀,深沉的人生感慨。(二)、品“痴人”: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师过渡:作者将渺小的自己置身于一个极其广大的背景之下,通过大

10、与小的对比,表现出自己的孤独、寂寞,那么如果这时遇到和自己一样深夜来看雪的人,会怎样?1、师朗读课文第二段。2、思考讨论:“我”和“金陵客”是怎样的人?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哪些个性差异?(性情中人,清雅脱俗之人,任性放达之人,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卓然独立之人)能否找到文中评价他们的一个词?“痴人”,“痴”在何处?金陵客的“痴”:“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是金陵客的惊呼,”“拉余同饮”,是他们惊喜的表现,“拉”这个词用得恰当吗?毕竟是初次见面啊,改成“请”如何?一见如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喜极忘形,颇有豪爽之风。二人大喜,二客“痴情”,我当时呢?心情如何?他想见到金

11、陵客吗?为何“强饮”三大白,而不是“畅饮”? 我把西湖引为知己、情人,冬日西湖是寄托孤寂、忧郁情怀的精神港湾,本想一个人尽享西湖的美景,才会在大雪三日之后,更定之时,独往看雪,没想到遇到了别的赏雪人,扰了雅兴,。西湖是他的知己,更不如说是情人,去寻找情人需要他人吗?他是去追求精神的暂时宁静与超脱,可是就是这,也被破坏了,内心何等的忧郁啊?“强饮三大白”,不是酒,是内心的孤独和无解。另一种看法:辛弃疾有诗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里也可以说,“我见二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与同饮,正是借二客之眼,写痴情之“我”。 “强饮”说明作者原本不能喝酒,却尽力喝,

12、而且一喝三大白,足见其诚意,也有点“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意思,是偶遇知己内心喜悦的一种表现。如果改成“畅饮”,就体现不出不能为之而为之的诚意。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张岱的“痴”: “独往”、“强饮”,痴景而痴行,因痴行而痴迷,因痴迷而喟叹。小结:张岱和金陵客都是痴人,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PPT展示)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可谓志同道合,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

13、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柳宗元的江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曹雪芹写红楼梦。u 异:张岱和金陵人性格方面的差异:金陵人赏雪是二人结伴而行,带上好酒,谈诗论文,何等潇洒快乐,豪放旷达。足见两人胸襟开阔,心情开朗,与其说是来赏雪,不如说是来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张岱呢?他是“独往”,真的是独自一人吗?舟子呢?哦,他或许认为凡夫俗子的舟子不是他的同道和知己,没算上数,忽略不计了,这正反映了他的清高,孤高自许。还有“强饮

14、三大白而别”,张岱为什么会这么清高孤僻?“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插入有关作者基本情况介绍,课前印发给学生。)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少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

15、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自为墓志铭)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