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75916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2011年渝北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素质提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渝北区麻柳沱中学:刘琴2011年8月14日 这次全区教育系领导干部素质提高培训,培训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全区的管理者提升素质,提高认识,推动全区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这几天的培训,让我感触颇深,也深感惭愧,这次培训主题是素质提高培训,突出了“素质”两字,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几位校长几位专家在他们的报告中也充分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第三次全教会发布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实施素

2、质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素质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以至于要牵动全党、全国呢?江泽民同志说:“必须看到,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出来。”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对素质教育的正确把握和理解。 关于素质教育,通过学习,结合我自己在工作中的理解和领悟,我有4点体会和认识: 1、高度:也就是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就是人口素质。现在,一般认为,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国民教育不但决定人力资源的水平,还决定着社会

3、发展的水平; 2、核心和灵魂:思想道德素质; 3、重点和突破口: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艺术修养; 4、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中国目前并不是缺教师,而是缺教师素质,中小学、幼儿园都如此,校园拜金主义滋长,教师的师德经受着建国以来的最严峻的考验。大中小学的教师都如此,金钱的腐蚀正在破坏着损坏着亵渎着葬送着师生关系,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现在在素质教育,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正确而超前的观点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质量,严重地影响着中小学的校风和学风。 1、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老是有这么一个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就是应试教育,这个观点在中小学比较普遍。不对,素质教育是一种

4、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是宏观的一面,而应试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或者说是对教育效果的检测和评估,是微观的一面,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有人说要以素质教育来取消应试教育,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以目的来取消手段,我个人认为是很荒唐的。比如,信息素养,普通话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课程恰好是通过严格的应试手段来完成其进程的,现在教师每五年一次严格的普通话检测,信息素质是教师晋升,评职必备的检测项目,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绝对的反对应试,实际上也是取消对素质教育成效的检测,这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素质教育了吗? 2、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认

5、识:创新教育不是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知识,知识本身是不能轻言创新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门知识叫“创新”。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靠熏陶,不能强加和外贴。与此相关的是,要高度重视现存量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学校,任何课程,任何考试要求,都必须、也只能着眼于现存量知识的学习、巩固和运用。四则运算规律、数学公式、物理学定义、化学方程式,你怎么去创新?新知识有没有呢?有,但它的来源决不是在中学小学的课堂上,也不轻易产生在大学课堂上,我们不能一提到创新教育就是西方,就是当代。平心而论,其实,我们教育界的老祖宗孔子的教育思想就相当开放,相当创新。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即使有夸张,也是

6、很不错的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走出课堂,注重实践,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态度、学风和教风都应该是一流的,是后人很难达到的高峰。 3、能力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一个外国专家考察的几所中学,考察了北大,最后说:“中国不可怕,中国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这纯粹是荒谬的,极端错误的。中国传统教育以知识教育而见长,西方则重视能力教育,现在很多人就一味地认为西方的能力教育好,而中国重知识教育就是不行。这个看法如果走到绝对化上去,也是不对的。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不能据此就说我国的基础教育就不行。现在,也有许多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教育有它自己的特色,在国外,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像中国的中小学一样严格要求

7、学生,许多对学生放得太松让孩子玩得太多的学校也是不受家长欢迎的。也有不少人认为,分数还是很重要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如此,他们认为,课业负担过于轻松的学校,也许会毁了孩子的前程。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分数的问题,我认为,高分高能与低分低能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而高分低能与低分高能只能算是一种特殊现象,我们决不能用特殊现象来贬低高分、赞扬低分,这是个导向性的大问题。中小学和大学都如此。 4、对中小学“减负”的理解和认识:一、“减负”与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减负”只是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决不是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二、“减负”与考试

8、的关系。“减负”并不意味着取消考试,而是要减少考试次数,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三、“减负”与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精神的关系。“减负”是要学生获得更多主动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空间,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减负”决不是培养新一代学生懒汉。我认为,“减负”主要的是应该减学生心理压力之负,减家长、教师和社会的畸形心理之负!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美国就不是这样,美国总统布什当选总统以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说你一定会为你的儿子感到自豪,他母亲说:“是的,我为他感到自豪,但是,我也为我的另外一个儿子自豪,他正在田里挖土豆。”社会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畸形评价以

9、及教师待遇的具体情况,又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反向依赖,教师对学生不是从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题海,在时间上的所谓充分利用,实际上是扼杀。我们要敢于向每一个学生说:“你就是最棒的。”作为一个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最后我作一个小结。以人为本,在教育界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必须同时注意,才真正是“以学生为本”。 一、“以学生为本”,学校决不能放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神圣职责。 文明礼貌、良好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正面教育,坚持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大家必须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学校不仅仅是科学文化传播的场所,更应

10、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学生不仅仅是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的专门人才,更应该是精神文明形象的示范者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二、“以学生为本”,一定要以教学为中心,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这有包括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先进、科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体现创新精神,就是江泽民讲的教育创新,体现素质教育的灵魂。另一方面是严格常规的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秩序,保证上课、听课、作业、考试、学籍处理等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强调规范,从严要求,决不能放松。这说到底是一个教风、学风和校风的问题。要让学生都明确:读书学习绝对不应该是一件好玩的事,必须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

11、力。学习光阴是十分宝贵的,现在好玩儿,今后可能就要不好玩儿,可能就要面临痛苦;现在辛苦了、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未来的人生之路将会更加辉煌和灿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这些古训,尽管散发着封建主义的腐烂气息,但它里面同样也体现出勉励读书人勤奋刻苦、求学上进的深刻道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一定要吃透其精髓并正面宣传它的合理层面,鼓励学生勤奋、上进。 三、“以学生为本”,全方位为学生服务,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提供给学生以高规格的充足的教学、生活、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还要提供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

12、后勤管理人员。 江总书记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新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老师”正如教委谢主任所说:“在现在的基础上,做好自己的事,把农村学校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如能够作到这些,能够理解到这些,并能够付诸实施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幸甚,我们的未来幸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幸甚!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卫生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