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71386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二七年一月编 制 说 明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积极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按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方向,为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1. 现状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

2、,分布集中。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3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08种,保有储量居全国10位的矿产有38种。据统计,全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1.92万亿元左右,居全国第10位。其中,煤、铁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和潜在价格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但是,人均水平很低。全省人均矿产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为全国水平的1/2,且分布不均。近年来,安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正在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正稳步提高。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全年生产总值(GDP)53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

3、产业增加值959.6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2234.2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亿元,增长9.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597元(折合1049.5美元),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的预定目标。 “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636.438.0变化为2005年的17.941.640.5。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省工业门类齐全,现已形成机械、家电、化工、能源、等支柱工业产业;正在积极改组、改造、提升和做强烟草、酿酒、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先导产业。同时我省

4、凸显能源、建材、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的地位,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特殊性,造成了安徽的环境和资源矛盾突出,资源的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有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工业化进程,如淮河、巢湖流域环境污染问题等等。特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安徽节约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能源生产及消耗。2005年,我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为618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13。煤炭产量由“九五”末的4790万吨,发展到2005年8634万吨,超出“十五”计划目标任务2600万吨。电力生产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电力装机规模由

5、2000年的872万千瓦,增加到2005年的1280万千瓦,是我省电力装机规模增长最快的时期。发电量由2000年的368亿千瓦时增加到2005年的64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是历史上增长最为迅猛的时期。2005年,我省能源消费总量664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比1991年增加4419万吨标准煤,增长200%,年均增长14.2%。其中煤炭消费量为8340万吨,焦炭消费量为538万吨,石油消费量为476万吨。电力消费增加迅猛,全年消费量折标准煤达715万吨,年均增长13.6%。近年来,我省单位GDP的能耗量一直在下降,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4.2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36吨标

6、准煤,下降209%,年均下降13.9%,低于全国水平(全国为1.43吨标煤),但高于邻近的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工业37个大行业中,我省每万元产值消耗电力高于全国水平的有11个行业,其中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较突出;每万元产值消耗原煤高于全国水平的有8个行业;单位水耗和单位资源消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马钢等少数企业达到或低于全国水平。总体消耗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我省能源消费品种以煤为主,煤炭终端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90%左右,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80%;二是能源消费主要集中于工业。2

7、005年,我省能源消费量在部门构成中,第一产业占1.8%,第二产业占83.6%,第三产业占6.1%,生活消费占8.4%。工业终端能源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75.7%。在工业行业内,重工业消费所占比重为92%,轻工业占8%,电力、冶金、化工、石油加工及炼焦和建材五大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总消费量的比重近80%。三是居民生活用电快速增长。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冰箱等大批家电进入百姓家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大幅增加,2005年全省人民生活用电89.7亿度,比上年增长12.3%。四是发电用煤增长较快,由于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2005年,全年发电耗煤达3082.9万吨,比上年增长7.4%。

8、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80%。(2)水资源及消耗。我省是水资源缺乏省份,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受季风环流和地形影响,降雨量变化很大,因此水资源量变化也很大。我省2001年至2005年的水资源量分别为474、825、1083、501、71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749、1295、1690、804、1104立方米,五年人均水资源量为1128 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2200 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省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1700立方米被视为缺水警戒线,人均拥有1000立方米

9、是底线要求。而我省2001年、2004年人均水资源量分别只有749和804立方米/人,不足缺水警戒线的1/2,为严重缺水。从各市的水资源来看,一些市的缺水状况非常严重。水资源5年人均不足1000立方米的有12个市;不足600立方米的有合肥、宿州、阜阳、马鞍山4市,不足500立方米的有淮南、淮北2市,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警戒线,长期的水资源短缺必然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水资源紧缺,我省水土和人口资源分布还很不均匀。皖南山区水资源多,但人口、耕地少。平原地区水资源少、而人口和耕地多,形成了水资源的“贫富”不均。我省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量只占全省20%,而人口占到4

10、2%,耕地占49%,每亩耕地拥有水资源约400立方米,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7%,全国的24%,且年内及年际的水资源变化又很大,调蓄能力远低于其他地区,因而是我省水资源最为紧缺地区。2005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08.03亿立方米。其中,农灌用水量108.5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林牧渔畜用水量7.6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6%;工业用水量67.7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2.5%;居民生活用水量19.8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9.5%。2005年全省人均用水量328.5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86.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69.1立方米。工业用水快速增长。1998年全省用水

11、量为177.6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量为37.5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08.0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量67.72亿立方米。8年间,全省总用水量增长了30.4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量增长了30.2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增长较快,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用水效率不高。浪费现象普遍存在。2005年我省万元GDP用水量386.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69.1立方米,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之多。2005年全省工业用水重复率为52%,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资源综合利用。2005年,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约1300家,“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到3

12、85亿元。全省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196万吨,利用量335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79.3%。其中,煤矸石产生量约1500万吨,利用率85%,粉煤灰产生量约549万吨,利用量约476万吨,利用率87%。冶炼废气利用1.2亿立方米,利用率近75%。矿山开采有利用价值共伴生矿产13种,回收利用10种,占76.9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钢铁150万吨,废塑料、废玻璃、废橡胶、废纸等80万吨。从行业看,煤炭行业煤矸石利用率达到83%,电力行业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87%,冶金行业高炉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冶金化工行业工业废水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4)清洁生产。我省从1993年开始推

13、行清洁生产,97年全省实施一系列国际组织资助的清洁生产项目,阜阳化工总厂和安徽造纸厂的中加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荷兰政府资助我省的8家水泥企业、4家化肥企业、4家酿造企业的重点审计、10家水泥行业企业的快速审计的中荷清洁生产项目。使我省清洁生产由清洁生产方法引进、项目推动、宣传示范的初始阶段,转入以建立政策激励机制推动清洁生产的深化发展阶段。为有效的推动清洁生产深入开展,对清洁生产骨干力量进行了专门培训,先后举办清洁生产审计培训班8期,各类清洁生产培训班、学习班14期,累计培训企业负责人和业务骨干800余人次。召开清洁生产座谈会研讨会12场次,先后选派了33人(次)赴加拿大、15人(次)赴荷兰进行

14、清洁生产培训与考察。同时,接待来皖帮助清洁生产审计、培训和提供技术指导的加方、荷方和中方专家100多人(次),接受考察和指导的企业达29家。试点企业员工1.2万余人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清洁生产教育和培训,经贸、环保部门和企业管理人员近400人进行了ISO14000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企业对实施清洁生产的认识,增强了开展清洁生产的业务能力,培训了一批从事清洁生产的专门人才。为强化推行清洁生产的工作机制, 2000年11月,原省经贸委、省环保局联合制定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对“十五”期间我省推行清洁生产的指导原则、总体目标、基本思路与要求、激励政策都作了详细的

15、规定。(5)环保产业一是总体规模稳步扩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省有1370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在36万人,环保产业总产值445亿元。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值85亿元,占19.1%,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302亿元,占67.9%;二是环保装备(产品)品种不断增加,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高效布袋除尘设备、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以及一些性能优良的环保材料等,有了较快的发展;三是一批具有科研、生产、设计、施工、运营和服务一体化的工程公司迅速成长。服务的范围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拓展到环保工程总承包、环保设施专业化

16、运营、投融资等方面。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市场化步伐加快,成为环境服务的热点。2. 工作成效 “十五”期间,我省以优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积极贯彻“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政策法规引导,提高和完善基础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成绩。(1)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各级政府及相当一部分企业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市各部门在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过程中,都将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全省工业系统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健全省、市管理组织和工作网络,依法实施管理,健全执法体系,强化监督检查,规范行政行为。同时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