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及其他地区的过年习俗.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71200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及其他地区的过年习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及其他地区的过年习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及其他地区的过年习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及其他地区的过年习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及其他地区的过年习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及其他地区的过年习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及其他地区的过年习俗.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过年习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

2、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相恭喜。这一天,讲究忌讳,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下锅煎炒(忌吵),不沾扫帚,不向门外泼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骂儿童。认为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他灾祸。祁门县还有“喊年”的习俗。即正月初一、初二两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齐复声:“

3、应该来的”。别有一番意思。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还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画像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户户还要张挂彩灯,徽州区岩寺镇的元宵戏灯最为盛行。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生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安徽春节习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

4、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吉祥起名网特别为您整理出安徽各地春节习俗,让您了解安徽,走近安徽。 春节的民俗众多,我省南北地区过年习俗差异很大。安徽省部分地区的过年习俗,这些不同的风俗,有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幸福安康。池州春节习俗锣鼓喧天舞傩戏池州的街头处处洋溢着傩文化的气息,傩的艺术本身和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记者在梅街镇姚街村看到,正月初头,村庄家族祠堂中,鞭炮、锣鼓喧天,鸟铳齐鸣。田间地头劳作一年的老实巴交的农民,擦净傩舞面具,邀上宗族师承技艺的同乡,有声有色有模有样表演开来,这种蕴有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

5、的古老民间文化,一次次焕发出久违的生机。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舞时大多锣鼓伴奏,节奏明快,这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外地市民慕名而至,这种祈福纳祥的傩戏饱受赞誉。 淮南春节习俗大年初一听故事大年初一上午,在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桃花源戏楼下茶馆,里里外外围了数百名居民,大家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听故事。讲故事的可是镇里的名人78岁的“民间故事讲述家”轩传林。“下面的客官,请喝杯茶,歇个脚,听我给大家摆个故事。摆啥故事?打起那个竹板精神爽,列位客官听端详。展护卫武艺强,江湖道上美名扬,可偏偏就是有人不买账。这人气势太张狂啊,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江湖上人称

6、锦毛鼠那个白玉堂。”轩传林三两句语言就吸引了台下观众的注意,他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坐在台下81岁的杨家康自豪地告诉记者,淮南有着丰富的曲艺文化积淀,“故事家家户户讲,nan ren 讲,女人讲,小孩子也能讲。” 颍上春节习俗吃到硬币饺子会吉祥在皖北颍上农村,年三十的午饭才是一年中的团圆饭,这顿饭都要在自己家里吃。吃过团圆饭,家里的女人们就开始张罗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动包饺子。先是准备饺子馅,饺馅分荤、素两种,年三十的晚上吃荤馅的,年初一一天都要吃素馅的。据老人们说,年初一家里不能吃荤,所以要准备足够的素馅饺子够一天三顿的。这时候家里主妇们就各显神通了,把素馅饺子包成各式各样,最受欢

7、迎的就是元宝(就是一种两个饺子皮合起来包的圆形饺子),有的周围还捏上花边,一般元宝的数量和家里的人数一致,就是说家里有几口人,就要包几个元宝,这样就能保证家里每个人的碗里都会盛到一个元宝。其中一个元宝中间会被特别加上一枚洗干净的硬币,据说吃到包了硬币的元宝的人一年里都会财运亨通。 涡阳春节习俗初一早晨祭祖先 在皖北涡阳县农村有一个年俗,那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到祖先坟前祭祖。 年初一早晨吃过饺子之后,先是晚辈挨个给家族里的长辈们拜年,然后,一个家族的男人们便会聚集到一起,带着冥钱和鞭炮,到田地祖先坟前进行祭拜,烧纸钱、放鞭炮,前来祭祖的每个人都要在坟前跪下磕一个头。根据当地风俗,祭祖时,女人们是不

8、参加的。一般年初一田地里都会有雪,祭祖回来之后,两脚都会沾满泥。祭祖回来的路上,晚辈们便开始在年长者的带领下,挨家挨户给同村里的长辈们拜年。 庐江春节习俗 吃鸡蛋拿“元宝” 在庐江,鸡蛋被当地百姓冠上“元宝”的美名,家家户户用此来招待客人,祝福前来拜年的宾客新的一年能发大财,交好运。 每家每户“拿元宝”的时间从年初一“开门炮”放过以后,家里人先吃上一个煮鸡蛋,表示新年吉祥之意。随后,去邻居、亲朋好友家拜年,主人在吃饭之前必先端上一盘事先煮好的鸡蛋。一般情况下,主人都去劝客人“拿双元宝”,即吃上两个鸡蛋,一是鸡蛋是“双数”表示更加吉利,另外是拿的“元宝”越多,新的一年里赚的钱会越多。 “元宝”的

9、烹饪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家庭选择白水煮,有的家里用茶叶、盐水煮,还有的鸡蛋选择花生仁外面的一层皮作为辅料来煮,颜色特别红润。 歙县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来碗枣栗汤 在徽州古城歙县有这样一句老话,“清闲初一朝”,说的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可以清闲一点,但是清闲归清闲,大年初一的早晨还有一场“重头戏”。 按照古老徽州的习俗,家家户户就要由一家之长主持,带领全家老小点香、燃烛、上供、鸣炮,向祖宗画像行跪拜仪式,邀请列祖列宗与家人们一块过年。现在,这一环节已经慢慢淡化了,但是早起喝上一碗枣栗汤可是不能省略的重头戏,一般人家都要在三十夜烧上一锅,初一早上来上一碗,寓意朝朝顺利,岁岁如意,也有盼望子孙早早得力。

10、砀山春节习俗 扁食出锅先敬神 砀山过春节大年三十那天最为繁忙。贴春联、贴门神年画,上午要剁好扁食(饺子)馅。中午饭吃扁食,扁食下锅时要放炮敬神,出锅先盛碗敬神,还要以汤浇地祝祷。傍晚要在门口横放下个棍子,叫做拦门棍,据说是为了拦住财气。初一早上吃的扁食,三十晚上就要包好,然后以扁食皮封住刀口、擀面轴。 除夕夜,多为家人聚在一块吃个团圆饭。初一这天谁家的鞭炮响得早,就代表这一年谁家运气好。放鞭炮的同时,开始煮扁食,吃完扁食去拜年,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桐城春节习俗 初一初二不拜年桐城过年,大年三十那天,中午吃饭要吃挂面,表示日子长长久久,除夕的年夜饭一定少不了鱼,但是却不能吃鱼,寓意是连年有余。

11、正月里请客要上两碗鱼,一碗可以吃,另一碗不可以吃。 桐城人在拜年上有很多讲究。“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一这天,不准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说是怕把财气扫掉,而且初一这天只吃两顿,晚上要早早地上床睡觉。桐城人认为,初二不但不是好日子,而且还是个忌日,亦称新灵。就是上一年如果家里有人去世了,第二年正月初二所有亲戚朋友都来拜祭;如果家里上一年没有人去世,亲朋是不能在这一天登门拜年的。桐城人走亲戚拜年,必须带糕。吃过饭准备回家了,亲戚会备好糕,作为回礼,意思是“高来高去”。 亳州春节习俗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这种

12、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蒸馍,炸丸子,炸

13、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春联也在这一天贴。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人们睡得很晚,有

14、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正月初一最为隆重。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春节时,拜年最热闹。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这种拜年十分讲究。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

15、人家也不拜年。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称“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灯节。在乡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说是“十五不亮灯,扬场没有风”。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烟花,说是能“刺”去晦气。 在春节期间,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无影无踪了。百“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在我老家安徽省黟

16、县,人们把“理发”说成“剃头”,每年春节都有个习俗叫“剃头过年”。家乡的剃头店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摆下四五张剃头椅,小的则连一张椅子都摆不下,只能勉强放一只小凳子将就。我最爱光顾的剃头店是紧挨北门桥头的那爿四面凌风、古色古香的剃头店。店里一排有些年头的古旧剃头木椅,转动起来会发出晦涩苍桑的响声;临着漳河的一排徽派建筑风格的木格花窗,推窗即可远眺山景,俯瞰鱼游;最为美妙的是,由于其临溪吊脚楼式的砖木构架,使得那些剃头师傅们,无需远去水井旁汲水挑水,只需将水桶拴好长绳,便能轻松愉快地从店堂下的河中提上清水来。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卫生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