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64052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一、充分认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重大意义司法管理体制是对如何管理司法活动及相关事务的体制设计,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对司法权配置、运行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性安排。决定要求:“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重要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决定提出“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有利于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

2、层次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2、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依法治国理政既是重要标志,也是重要保障。司法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司法机关定分止争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司法制度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习总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司法公信力,让司法真正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司法管理体

3、制和规范高效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司法的权利救济、定分止争、制约公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基本功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二、全面把握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任务决定着眼于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司法公正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重大措施。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宪法的明确规定,是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法制保障。决定从完善制度入手,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一是建立各

4、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制度机制。 决定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同时强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健全维护司法权威的法律制度。 决定提出,“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

5、行为的法律规定。”这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司法权威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这有利于防止利用职权干预司法,保障和支持法官、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如何配置司法职权,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是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 决定提出,“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但宪法和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公、检、法三机

6、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四机关”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司法实践形成的重要制度成果,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鲜明特色,是对我国司法管理体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二是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执行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权威。司法实践中,有的案件判决是公正的,但由于被执行人已经丧失实际履行能力而无法执行,申请执行人往往归咎于法院,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审判权和执行权分别由不同的机关或部门行使,符合这两种权力的不同属性,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近年来,人民法院在内部实行审执分

7、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决定提出“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这是一项涉及司法职权配置的重大改革措施。要积极探索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模式,取得实践经验,认真研究论证后再逐步推开。三是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目前,我国刑罚执行权由多个机关分别行使。其中,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监狱执行;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由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机构执行;死刑立即执行和罚金、没收财产的判决,由人民法院执行;拘役由公安机关执行。刑罚执行权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刑罚执行标准。决定提出“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有利于加强刑罚统一执

8、行的管理和监督,更好地发挥刑罚教育人改造人的功能,保障罪犯合法权益,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四是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管理属于司法行政事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改革措施。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这是对三中全会改革措施的进一步深化。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合理做法,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3、完善司法管辖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9、,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具体改革举措。一是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 决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这有利于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有利于最高人民法院发挥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工作职能,集中精力制定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审判工作,审理对统一法律适用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案件,提高审判工作水平。二是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地方各级法院、检察院均按行政区划设置。决定提出,“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这有利于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对

10、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保障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有利于构建普通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特殊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的诉讼格局,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这项改革,考虑对现有铁路运输法院和检察院加以改造,合理调配、充实审判人员和检察人员即可实施。三是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 可以考虑适当提高行政诉讼案件的级别管辖、对行政诉讼案件采取异地集中管辖等方式,以有效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行政诉讼案件审理的不当干预。4、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重要

11、保障。决定在这方面提出了多项重大举措。一是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 目前,我国法院受理一审民商事和行政诉讼案件,实行立案审查制,经审查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才予以立案,为有案不立留下了制度缺陷。决定要求,“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依法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有利于有效化解群众诉讼难,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二是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当前,我国刑事犯罪高发,司法机关办案压力大增,必须实行刑事案件办理的繁简分流、难易分流。2014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两高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

12、从宽制度。”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要加强研究论证,在坚守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在刑事诉讼中对被告人自愿认罪、自愿接受处罚、积极退赃退赔的,及时简化或终止诉讼的程序制度,落实认罪认罚从宽政策,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三是完善审级制度。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同时,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再审程序。目前,我国法律对一审、二审、再审定位不清、功能交叉,不利于发挥各个审级功能,也影响司法效率。为此,决定提出完善审级制度,进一步明晰了各审级功能定位,“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

13、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四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没有庭审,就没有裁判。充分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的作用,是确保案件处理质量和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审判为中心是由司法审判权的判断和裁决性质所决定的,强调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都要围绕庭审进行,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和证据经得起法庭质证的检验,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确保诉讼证据出示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诉辩意见发表在

14、法庭、裁判结果形成在法庭。五是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实践中,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不确定,导致无法提起诉讼。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利于督促公民、法人、组织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履行法律义务,有利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5、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一是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决定要求,“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司法机关内部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明确各

15、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二是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 决定要求,“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这有利于保障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检察机关要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执法司法机关要自觉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三是加强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要依照有关规定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四是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 决定强调,“严禁司法人员私下接触当事人及律师、泄露或者为其打探案情、接受吃请或者收受其财物、为律师介绍代理和辩护业务等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惩治司法掮客行为,防止利益输送”,为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