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官兵的思想底数.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62721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把握官兵的思想底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把握官兵的思想底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把握官兵的思想底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把握官兵的思想底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把握官兵的思想底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把握官兵的思想底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把握官兵的思想底数.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把握官兵的思想底数 对战士了如指掌,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工作方法,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思想工作的一个“基本功”。这就如作战了解敌情一样,不熟悉敌人的地形,不掌握敌人的兵力部署,就不可能制定正确的战法。思想工作也是如此,要做好战士的思想工作,必须掌握战士的真实思想。否则,就会犯“瞎子摸鱼”和“闭上眼睛捉麻雀”的错误。下面我就如何把握官兵的思想底数从三个方面浅谈以下个人认识:一、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情况是摸清官兵思想底数的前提一是用心熟悉战士的基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面了解:(1)通过查阅档案,掌握所属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情况,个人简历和爱好特长、性格气质、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婚恋

2、情况及人际关系等。(2)通过个别交谈、询问同乡等多种渠道,掌握全队官兵的现实思想状况,如一个时期带有倾向性思想的范围、规模和程度等。(3)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心里要有个活账本,及时掌握战士思想变化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二是心里要有战士,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俗话说,人熟好办事。思想工作也是如此,只有对战士的熟悉,做到真知、深知,才能心中有数,因人施教,把工作做到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指导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深入细致的作风。(1)有了强烈的事业心,对战士才能用心。军队的基础在士兵,而士兵又大都集中在连队。战士是人民的优秀子弟,是我军的希望,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把他们培

3、养成“四有”革命军人,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与期望,也是指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指导员是中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是塑造战士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指导员的事业心,对于战士的成长进步关系极大。(2)有了深入细致的作风,才能对战士做到真知、深知。指导员整天和战士在一起,面对面、脚碰脚,应该说是“知兵”的。然而,这种“知兵”却是“知面不知心”,这不是真知。指导员应该做到高人一筹、既知其面,更知其心。把对战士的了解,从档案中走出来到训练场、深入到洗澡堂,运用在为战士补衣服等日常生活中。三是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问题。观察,是及时发现问题的重要前提,是了解战士情绪变化的一种手段,也是基层干部必备的一个思想工作能力

4、。观察,贵在“留心”,重在异常。战士的思想变化是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饮食睡眠、习惯爱好、着装仪表、脾气情绪、工作表现等方面的异常现象表现出来的,只要留心这些方面的点滴变化,是能摸准他们思想脉搏的。俗话说:“观测风云知天气、察看脸色知心理。”然而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观”是知觉事物,“察”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所以,观察能力包含知觉、注意及分析综合能力。思想工作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我觉得要做到“五勤”:腿勤多跑,深入到训练场、娱乐场所和班排宿舍;耳勤多听,会上讨论听发言,会下议论听反映,个别座谈听心声;眼勤多看,接受任务看态度,工作训练看劲头,课外活动看情绪,探家回来看变化;嘴勤多问

5、,问骨干、问同乡、问亲友、问知情者;脑勤多想,对所见所闻的各种现象勤于思索,从个抓住本质,从战士言行的细微变化中察觉其思想苗头;从起居饮食说话声调、兴趣爱好的突变中及时发现思想问题;从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态度中探索其思想倾向,及时发现新事物的萌芽和问题的苗头;从喜欢看的书刊、爱听的歌曲、愿意交往的朋友等现象中,了解他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进而探索出思想深处的奥秘。二、善于研究分析,准确判断情况是摸清官兵思想底数的关键。正确区分战士问题类型,是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区分问题类型就是依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划清是非界限。在我们基层中队,通常见到的是分清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分清认识

6、问题和政治问题,分清是无意差错还是有意破坏。这是做好思想工作的关键一环。三、区别具体情况,正确处理问题是摸清官兵思想底数落脚点区别情况,正确处理,是经常性思想工作全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者的态度又是正确解决的关键。因此,我们对任何战士,哪怕是犯了错误,甚至态度不好的同志,也应抱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去做耐心地批评教育,又达到新的团结。其中,关键的关键,又是对他们的认识,切不可把犯了错误的同志看扁看死。这不仅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的态度问题。没有教育者的正确态度,战士的思想问题就不能正确解决。一是不能持偏见和歧视态度,这样不利于犯错误的战士重新做起。(1)要端正根本

7、态度,从团结人,教育人的愿望出发,一片真情,满腔热情,用自己的行动去消除他的疑虑,增强他改正错误的勇气,决不能把人看扁看死,更不能歧视。(2)为他改过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周围战士的工作,教育大家对他不讥笑,人人都伸出热情的手予以帮助。(3)适应特点做工作,促进他改过。及时发现他的优点,适时地进行表扬;一段时间内,和他谈心一次,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根据特长,有意识地安排他单独去完成任务,为进步创造条件。二是区别对象,对症下药。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关键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因为每个战士的思想状况不一样,产生问题的原因不一样,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因地而异,我认为应注意三

8、点:(1)区别对象,首先要区别情况。主要区别战士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老兵,还是新兵;是外向性格,还是内向孤僻。(2)区别对象,其次要区别问题的性质。是思想认识问题,主要是加强思想教育,同时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无意的差错,主要是批评教育,帮助总结经验教训;对有意的破坏,则要在进行严肃教育的同时,酌情给予纪律处分或依法惩处;对带普遍性的倾向问题,要通过普遍教育来解决;而个别人的问题,则一般进行个别教育。(3)区别对象,还要因时因地而异。根据战士思想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思想教育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探索教育监督规律 建立苗头

9、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机制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对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深入探索和把握领导干部教育监督的内在规律,不断创新教育监督的途径和办法,切实强化教育监督的实际效果,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任务的一个重要课题。大量实践表明,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产生,都呈现出从小问题到大问题、从苗头问题到突出问题的发展轨迹和蔓延趋势。如何建立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机制(以下简称“三早”机制),治病于初始、治患于萌芽,推进教育监督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增强教育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建立苗头性问题“三早”机制的实践意义 当前,领导干部在作风和

10、廉洁方面的苗头性问题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方面的一般性问题;廉洁自律或不正之风方面的一般性问题;涉嫌违反党纪政纪规定,但情节轻微、不需纳入案件检查程序的问题;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群众反映强烈、需要引起有关单位和领导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轻微违纪,有的尚不构成处分条件,其现实危害指数虽然不高,但潜在危险系数很大,如不及时纠正和制止,就有可能发展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创新日常教育监督方式,建立苗头性问题“三早”机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建立“三早”机制,既包含了从严治标的内容,又包含了注重预防的理念。重大典型案件往往都是从小案发展而来的,涉案

11、人员最初的行为,多表现为廉洁自律方面约束不严、作风漂浮等一些苗头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往往造成问题积重难返。个别干部在缺乏提醒敲打的情况下胆子越来越大、行为越来越张狂,最终滑向腐败的深渊。建立苗头性问题“三早”机制,能够在党员干部腐朽思想产生之前及时纠偏,在问题严重之前及早阻止,有效控制和减少大案要案的发生。建立“三早”机制,既发挥了组织提醒的作用,又发挥了制度约束的功能。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方面的苗头性问题,廉洁自律或不正之风方面的倾向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偏扶正,往往会上行下效,扩散蔓延,严重败坏一地的党风政风民风,危害一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立苗头性问题的

12、“三早”机制,在问题没有成风之前就及时提醒纠正,强化组织监管,能够从制度机制上防止个别问题发展为普遍问题、苗头问题发展为风气问题。建立“三早”机制,既体现了对干部的严格管理和要求,又体现了对干部的真正关心和爱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私欲膨胀,放任苗头性问题发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腐败。不少腐败分子在忏悔中都提到:如果组织上能及时提醒、批评,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充分说明,治未病非常必要。建立苗头性问题“三早”机制,及时提醒党员干部不犯错误,严厉督促犯有轻微错误的干部改正错误,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和保护党员干部。 二、建立苗头性问题“

13、三早”机制的着力方向 苗头性问题“三早”机制,是一种日常教育监督方式的有益探索,其目的就是要克服传统教育监督的弊端,增强教育监督的实际效果。要改变一味泛泛而谈的传统方式,突出教育监督的针对性。只有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教育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近年来信访反映和查办有关案件中涉及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分类建立廉政档案,作为上廉政党课、个别谈话和实施信访监督的重要依据,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同时,要甄别对象、分类施教,针对不同职级、不同岗位、不同地域领导干部的不同思想状况,采取集中教育与个别谈话教育相结合、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等措施,分类型、分层次进行针对性

14、教育。改变单纯事后纠偏的传统方式,突出教育监督的时效性。防治腐败不能只停留于事后纠偏,必须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做到教育真正打动受众、监督真正制约权力。教育监督内容要体现时代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当前干部队伍思想状况相切合。要找准教育监督的最佳时机、方式和切入点。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职务升迁、子女升学等特殊时候,往往是苗头性问题的易发多发时期,特别需要采取集中治理、专项检查等方式,及时打好“预防针”,提前开展提醒警示。改变各自为政的传统方式,突出教育监督的统筹性。教育监督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职能部门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具体内容。只有将各职能部门的资源统筹起来,信息互通

15、、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系统推进,才能攻克教育薄弱环节、增强监督工作实效。要建立纪检监察机关与组织、信访、政法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有效整合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党风、信访、案检、审理、执法、纠风以及巡视掌握的资源和手段,形成治理防控苗头性问题的整体工作合力。 三、建立苗头性问题“三早”机制的实现途径 建立健全苗头性问题“三早”机制,需要集苗头性问题的排查、预警、防控于一体,排查要力求深入、预警要力求及时、防控要力求有效,真正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发现渠道多样化。苗头性问题可能发生在干部履职的各个环节,必须增强敏锐性和主动性,把苗头性问题的查找和发现有机融入纪检监察各项工作中。要善于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民主

16、评议行风政风以及信访、巡视等多种渠道,举一反三、从点到面,查找和发现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将其进行分类、甄别后录入廉政档案管理系统。定期召开苗头性问题会诊分析会,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梳理排查,确定苗头性问题预防工作重点和措施。 提醒措施常态化。苗头性问题往往难以引起个人的足够重视,难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警醒,因此需要从组织的角度加强经常性的提醒、点拨和警示。一是廉政党课常态化。明确上级纪委书记给下级领导干部上廉政党课的责任,明确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给干部职工上廉政党课的责任。坚持带着问题、带着案例、带着要求上廉政党课,切实提高廉政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集中通报案例常态化。坚持定期通报典型案件查处情况,用“身边事”教育提醒“身边人”。三是个别交心谈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