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左东岭.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62462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左东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左东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左东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左东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左东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左东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左东岭.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系列讲座 第一讲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左东岭 时间:2006年10月10日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教四225 主讲人:左东岭 主持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项是一项纯粹的学术奖项,值得我们每个博士生为之奋斗,我们学校目前为止获得过一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今天我们刚刚结束今年校级博士论文评选,准备推到全国优博评审。作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我们邀请左东岭教授来开讲。左老师是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而且有着完整的好几轮培养博士生的成功经验,同时作为文学院的院长,文学院的博士培养过程和环节比较紧凑严格,最早实行预答辩制度,他还是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他

2、给我们开讲很难得,下面请左老师给我们现身说法: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左东岭:各位同学,应该说都是学弟学妹。这个题目从研究生部来说,叫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博士生,从他们的要求愿望非常好,但是从我这个角度认为这个题目没法讲,因为优秀从来不能批量生产,如果优秀能批量生产那就得打折扣。1999年的时候,我获得了首届优秀博士论文以后,我的母校南开大学,研究生院曾经说过要回去跟研究生讲一讲,我坚决拒绝了,为什么坚决不讲?有两点原因,一个是我刚才说的,优秀不是学校生产出来的,连我自己也决没有把自己当优秀博士生,优秀博士研究生不能用优秀论成败,我当时在学校一点不优秀,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拿到学位,我为之奋

3、斗为之熬夜,为之不安就是能不能拿到博士学位,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当时我们的老师指导我们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布置的书读不完,可老师说想不想拿学位,想拿就得苦读。拿得到拿不到学位对一个博士生是性命攸关的,能否得到优秀的确当时不在自己的考虑之内,所以也毫无经验可谈。另外还牵涉到导师,学生应该感谢老师,老师费了很大的心血,很负责任,而且导师把我培养成了优秀博士生,当然证明了导师的严谨治学精神与较高学术水平。可是学生没有获得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导师是否水平就不高或治学不严谨呢。可只要一讲就容易造成这样的误解,容易引起导师之间的不平衡。 现在为什么要讲是因为首先导师之间没有不平衡,无论如何说我导师好,也不会

4、引起我校老师的误解。另外我想改一改题目,叫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我觉得合格可以是一个标准,各方面都比较遵守规则,各门成绩都达到了标准,外语也过了,论文答辩也通过了,这就是合格了,这是以标准为衡量,优秀是没有标准的。在全国评比当中是不是因为你的优秀论文就写得比其他人水平都高,这就很难说,评奖过程当中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说你只要写好就能评上,我跟谁一说评上优秀博士论文,得到奖金,你很高兴吧?我跟谁都说我评上感到很意外,评上不一定是最好的。合格有一个大致的标准,但是合格来自方方面面,我觉得可能听起来比较枯燥,第一,浪费一晚上博士生宝贵的时间,已经非常不安了,就更不能再罗里罗嗦。同时也不能

5、讲得太技术化,这需要导师去讲,我在这儿想挑几个我自己觉得可以跟大家交流的经验,而且这种讲座方式我认为不是最好的方式,我想少用点时间讲,留更多的时间大家交流,有什么问题咱们都可以坐下来,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交流,这可能更实际一些,所以这不是什么讲座,大家可以做一个有效的交流。 我要讲哪三方面的问题呢?我觉得要想成为合格的博士研究生,所有优秀博士研究生优秀博士论文都是在合格当中产生的,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哪个学科里合格得多,评上优秀博士论文的可能性就大,只要合格得多,就评上的几率更大一些。比如南开大学,从我得了优秀博士论文,去年又得了一篇,就是中国文学思想史的,这一个学科在十年之间连续得两篇,

6、这在全国很少,为什么能做成这样,在那儿读书非常非常辛苦,导师非常非常严厉。学校对博士生的中期考核非常严厉,写论文并进行答辩,答辩通过继续写,答辩通不过回家,就严重到这种程度。在这个学位点上读书确实是很辛苦,它有一个合格甚至严格的标准立在这儿,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决不会侥幸得到学位。当时就觉得学术是认真严肃的事儿,要在这拿学位必须达到这样的水准。我们点上有两位先生,他的话是什么样的话,有一位师范大学40岁的副教授要报考这儿的博士研究生,老先生就说这个算了,已经很难改变他养成的不良研究习惯了。所以我认为一个学位点培养博士生,最重要的还是把好合格关,不苟且,不降低标准,维护学术的尊严。有了合格当

7、然才可能产生优秀,我觉得还是讲合格比较现实,在合格中产生优秀,这样更顺理成章。我以为这样讲也合乎本次讲座的要求。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学风和坚毅的精神。第二方面,如何和导师处关系,和导师处关系是很重要的问题。第三方面,如何写好博士学位论文。特别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论题,什么样的论题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好的论题,容易合格更容易得优秀,我想挑出这三个很重要的问题来谈。 第一方面,一个合格的博士研究生,他应该具有良好的学风和坚毅的精神。我们一听学生的谈吐办事就知道是不是好学生,从做人方面应该实事求是,应该办事实在,应该为人诚恳,这是一个学者基本的素质,凡是说话落不到实处,凡是夸夸其谈

8、,凡是有一分说三分,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博士生,中国古人讲道德文章,包括两个方面,道德好了文章才能过关,尤其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在做人方面先过关,这一点已经被很多事情所证明。一位学者最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就是看他是否具有高尚境界和严谨态度,大家写几篇文章,做一些实验这可能容易,凡是成为优秀学生,必须有良好的素养,也就是说高尚的境界和严谨的学风,而且现在道德内涵在扩大,现在如果说政治领域里面道德内涵在缩小,道德等于政治,那么在学术领域道德内涵在扩大,这个道德内涵不仅仅是学生的道德水准,而且还包括他的综合素质,或者用学养更准确一些,学养是包括道德、素质、水准等等综合因素的。博士生当然

9、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一个好的博士生决不能只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一点我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好的博士生他首先是一个专业人才,因为高级专科人才的培养路径越来越窄,领域越来越具体,但是它如果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学者和优秀博士研究生,比如说一个做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不仅仅需要对科学史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是如果不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他要有很好的学养,这不容易做到。而且还要有认识论方面的知识,做自然科学就需要把实验做好,把数据弄准,其实是不完全对的。我读过一本书,这本书叫做人道主义的僭妄,是批评“人道主义”的。在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科学和民主是两大课题,你读了西方学者这本书你会发

10、现他谈的不是科学和民主的事情,他批评的是现代西方过于把人当作中心而忽视其他因素,把人看得高于一切,一切为人服务。那么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吗?这本书不这样认为,作者认为人的最大问题是太看得起自己,把自然界所有东西都不在乎,最后人也受到伤害。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人类太狂妄自大,狂妄自大到什么程度?认为人可以运用科学手段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导致核威胁、艾滋病和地球垃圾化,而最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要毁灭在人类自己手里,你说毁在老虎或者猴子手里是没人相信的。北京晚报曾刊登过一幅漫画,一大群狼说赶快跑,人来了,人要一来所有的动物都要面临危机,等所有动物都

11、灭绝了,人也灭绝了。这样的书读了以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首先要评估一下科学研究的价值,当你发明核武器的时候,想没想过有什么危机,科学家要评估研究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对人类整体的意义,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搞自然科学的人,应该在专业之外反思一下你所从事研究有没有真正价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将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指得这个。 比如说当年跟我同一个寝室住的,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者,非常优秀的小伙子,他做的是生物学的艾滋病毒研究,他非常具备优秀学者的素养,他的书架上除了本专业的书以外,还有爱因斯坦的著作、西方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书。他认为一个搞科学的人应该关注这些,他应该有思想。现在大学里面,许

12、多人只关心实验,只重视数据,这些当然是需要重视的,但你不能没有思想,不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实验,为什么写论文。一个只会当工具的研究人员是很危险的,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来说都是很危险的。根据我接触的这些人,我认为一个没有思想的科学家那不是真正的科学家。搞人文科学的人更是这样,他应该读一读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知道该如何认识历史。如果我们研究历史只注意文献学,只注意如何把握对象,却没有历史哲学方面的修养,无论是搞文学研究还是搞历史研究,都不会到达自觉的状态,研究自然也就缺乏深度。现在西方很重视历史哲学,而我们长时期在历史哲学方面,对于历史认识方式问题,其实是不太关注的,不太关注的人写文章容易流于一般

13、化,表面化,不能把问题谈得更透,所以只有具有历史哲学方面的修养,然后才能让自己具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和思辨问题的能力,你要加强思辨能力,要增加自己的思考深度,我觉得历史哲学一定要关注。其实也就说到一个博士研究生他应该有什么样的学养,文章最后写得好跟自己本身深度有关系,没有这样的深度就成不了好学者,这不用多讲,我们很多人有体会,我只是在介绍自己有这样一些体验,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治学应该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也就是坚毅的精神,指的是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表现就是决不人云亦云,决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能够持之以恒,有坐冷板凳的意志。每个读书的人都知道,读书是苦差事,我们说读书太幸福

14、了,那只是成果呈现以后才幸福,读书过程是很艰辛一个过程。有人说做理工科的人读书少很幸福,但我深深体验理工科毕文科还辛苦,有的五点出去晚上十点回来,就吃面包,吃方便面,是靠什么样的东西坚持下来,我想就是坚持对学术的执著,拥有了这样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做学术的人需要长期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思考长期钻研,甚至梦里都在思考自己关心的问题,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为是持续性连续性思考过程,没有长时间投入,那是不可的。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或者是矛盾,这问题矛盾是什么呢?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矛盾,包括导师的指导,你觉得我想得是对的,一定要有自信,自信不是狂妄,自信和狂妄之间是有区别的。 我曾经给

15、文学院的新生讲过一个故事,我想在这儿奉献给其他院系的同学,明代有两位学者争论如何能够成圣人,成圣人有什么条件。其中有一个叫耿定理的说:“自以为是不可以入尧舜之道”,意思是批评对方遇事过于自信;被批评的人叫做李贽,他回答说:“不自以为是亦不可以入尧舜之道”,这是批评对方缺乏坚定信念与自信心。那到底是自以为是好,还是不自以为是好,妙处就在这二者之间,什么时候可以自以为是,什么时候可以不自以为是。从道德方面来说,一名优秀博士生不能轻易受环境影响,这才能坚韧不拔,才能成大器。比如说挣钱,比如说唱歌等等,最容易说三缺一,今天晚上赶快来一把,三缺一是个严重的问题,一个不去得罪三。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他在学

16、习过程中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谁也拽不走,你叫他干什么就是不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能不能够坐下来,能不能守得住,这是考量一个人的毅力和信心的时候,凡是能轻易被别人说动的人,大家所有人都夸他,这个人热心,这个人乐于助人,但这个人可能最后一事无成。一个优秀博士生要不被环境所诱,坐得住,守得住。但是同时你不又能成为脱离群体的怪物,一天到晚念念有词,也不能成这样,成这样的人学问做好了,人做傻了,最后女的找不着对象,男的找不着媳妇,也不行,这就是脱离群众。 以上所说的事并不是说绝对不可以做,而是要认真考虑什么时候可以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做。比如说勤工助学,完全是可以做的事,有了钱可以补助生活,可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书籍,同时也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但是我认为时间应该相对比较集中,不能拖得时间太长,否则就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同时最好能够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既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也可以得到一些实际锻炼。还有院系安排的勤工助学也可以做,比如给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