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农村征地拆迁中引发的信访问题.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62055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应对农村征地拆迁中引发的信访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农村征地拆迁中引发的信访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农村征地拆迁中引发的信访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农村征地拆迁中引发的信访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农村征地拆迁中引发的信访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应对农村征地拆迁中引发的信访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应对农村征地拆迁中引发的信访问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应对农村征地拆迁中引发的信访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征地拆迁项目增多、力度加大,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征地拆迁和由此引发的诸多矛盾逐步成为一个普遍的、尖锐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征地拆迁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对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带来了最直接、最彻底、最深远的影响,征地拆迁特别是大规模拆迁一度成为被拆迁农民、居民的“不能承受之痛”和各级基层政府的“不能承受之重”。征地拆迁中的信访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需要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一、当前土地征用拆迁存在的信访问题因土地征用拆迁引发的信访问题量多面广,从近年来农民信访

2、反映的问题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偏低;二是征地补偿不到位;三是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不公开;四是乡镇政府、村组擅自出让土地,克扣、私分土地补偿款;五是外嫁女等特殊群体类补偿款分配。以广德县为例,2009年以来,县本级因农村土地征用拆迁引发的信访共945件次,占信访总量的10%。其中征地补偿款发放引发的信访245件次,占25.9%,征地安置及失地农民保障引发的信访261件次,占27.6%,农村外嫁女、独生子女户等特殊群体补偿分配引发的信访328件次,占34.7%;因征用拆迁补偿标准引发的信访83件次,占8.8%;征用拆迁政策和程序不到位引发的信访28件次,约占3%。二、农村土地

3、征用拆迁信访问题的成因农村土地征用拆迁信访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出现多元化。从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征地拆迁程序不规范。一是村务不公开、不透明。一些村组将政府的拆迁补偿方案视为“秘密文件”,不向群众公开。二是土地补偿费使用管理不规范、透明度不高。因此极少数村干部借征地之机,钻村、组经济管理不善、缺乏严格监督的空子,中饱私囊,成为农民、村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三是在处理土地信访问题中存在“不作为”现象。个别部门和单位对信访工作不重视,态度冷漠,作风粗暴,推诿扯皮,有的以家长式、强制式的态度对待正常上访,有的甚至把上访群众当作对立面,视为“刁民”,有的具体经办

4、人员,不熟悉土地管理法律,一些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的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至失去群众的信任,造成越级上访。(二)补偿标准不统一。一是由于建设项目性质不同,拆迁安置补偿政策有差异,如水库、公路和城市公益事业等非经营性项目建设征地与经营性建设用地适用政策的不同,涉及征地拆迁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同。二是新旧政策法律交替时间分界,造成在相应时间的绝对差距,使个别群众认为分配不均而产生不满。三是征迁主体不一,在征地拆迁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征拆主体不统一,有部分征拆项目是由不具备法定主体资格的“某重点办”、“项目指挥部”、“园区拆迁部”等组织进行的,在操作上出现了不规范性和随意性,导致补偿范围、标准不一致,宅基地安

5、置面积不一致,丈量尺度不一致等,造成群众攀比,引发群众信访。四是奖励政策标准不统一,在村民宅基地安置方面,有的为了确保拆迁进度、降低工作难度,擅自做主增加宅基地面积。有的地方在对待“钉子户”问题上,以多支付费用的妥协办法变通处理,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三)补偿安置存在不公。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和户籍限制的逐步放开,部分农村出嫁女嫁入城市非农户口,有的虽然嫁入农业户口户,但由于所嫁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而选择在娘家安家落户。当前,部分村、组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传统观念的影响,规定出嫁女及所生子女不能享受征地拆迁款,也不安排宅基地,造成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此类纠纷大多通过信访的渠道表现出来,

6、涉及利益较大的群体甚至采取极端的措施给政府施压,制造影响。(四)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一是养老方面,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提出了政策性要求,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但所能享受的养老金较少,随着物价水平快速上增,养老金无法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二是就业方面,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方面,虽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劳动力培训、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措施都没有跟上,没有让老百姓吃上“定心丸”,被征地农民存在许多后顾之忧。这些都增加了征地拆迁工作的难度。(五)协调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土地征用拆迁工作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征地补

7、偿、拆迁安置、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诸多方面,涉及部门要统筹考虑,全力协作,强化各相关责任部门的共同责任,才能确保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但目前,这一机制很不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有时各行其是,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引发群众重复上访、越级上访。三、化解农村土地征用拆迁信访问题的对策农村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引发的信访问题,是当前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涉及的问题和群体不断变化,解决难度不断增加。亟待各级高度重视并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把服务民生,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化解农村土地征用信访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舆论宣传、依法行政、畅通

8、渠道、完善政策、加强监督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加大宣传,深入细致地做好征地拆迁中的思想工作。一是通过运用多种宣传媒体、开辟乡村宣传,设立政策法规咨询室等形式,加大有关土地征用拆迁裣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政策入心入脑,从而帮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服从意识。二是在拆迁实施的工程中,对群众反映的困难也要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对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坚决予以维护,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实现由阻力变动力、被动变主动的转变,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征地拆迁工作氛围。(二)依法行政,规范征地拆迁管理行为。一是拆迁主体要统一。城市规划区所有集

9、体土地的征用拆迁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国土部门,应由其统一发布征地拆迁公告、统一丈量、统一补偿标准、统一核算补偿费用。二是行政管理部门对征地拆迁工作要科学管理。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解决以及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事项,都应当从行政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遵照市场价值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让群众感受到政府为民办事的公正性。三是征地拆迁管理工作要实行阳光操作。从立项、评估、补偿到裁决、强制执行,每一个环节都让群众参与。征地拆迁许可证审批程序、管理收费标准、投诉电话等面向社会公开,让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三)畅通渠道,建立和完善充分的民意表达机制。一是要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对重大项目建

10、设进行“双评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方面,应征求有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减少和防止随意性,尽可能把各种矛盾预测在前、预防在前,让决策和政策的制定得以更加科学合理。二是拓宽民意表达渠道。要抽调专人成立群众来访接待机构,针对群众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反映的问题,要热情接待,指明出路,坚决防止出现“冷、横、硬、推”等现象。(四)完善政策,解决征地拆迁农民的后顾之忧。一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职业技能,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要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找到就业机会,解决生计问题有一定困难。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实行免费技能培训,让失地农民获得一技之长,从而有能力自谋出

11、路。二是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范围,在政策层面上对失地农民予以保障。同时,完善失地农民转为城市社区居民的衔接与管理办法。三是切实解雇失地农民中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在政策上按城市居民条件同等享受政府开发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待遇。(五)加强监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了加强征地拆迁信访问题的源头治理,各级要明确专门部门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的全程监督,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处理群众投诉,严防小事变大、大事变炸。要制定征地拆迁责任追究办法,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造成征地拆迁群众大规模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纠正和杜绝损害群众利益

12、的不正之风,把关注民生,让利于民的执政理念贯穿于征地拆迁工作始终,以取信于民。 广德县信访局2012年4月28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卫生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