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的看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18375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金融危机的看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金融危机几个问题的看法(安仰东4月23日会议发言提纲)一、金融危机的动向问题去年,我预计,保守的估计,金融危机影响要两到三年,最艰难的将是2009年。我的这个预计不变,而且已经逐步得到证实。不能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大的转机。这是因为:其一,这次危机的酝酿时间长,经济泡沫大。有专家估计,国际上金融衍生产品3万多亿美圆,现在仅消化了1万亿。其二,这次金融危机涉及面广。西方发达国家,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甚至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在高负债的状态下超负荷运行。消化这一状态,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三,金融危机已经向实体经济扩散,必将反作用于金融业。其四,各国采取的抗击金融危机的措施基本上是经济扩

2、张的方式,即采用扩大信贷投放的措施。它是以制造更大的虚拟泡沫为代价的。它是双刃剑,可以扩大需求,但同时也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本身。因为,现在的金融危机,本身就是虚拟泡沫的产物。关于第二轮金融危机的问题。去年,我曾说过,2009年可能会爆发第二波金融危机。现在,有的人说已经进入了第二波金融危机。最近东欧危机的问题凸显出来。但由于东欧不足以影响世界,只能被世界所影响。因此,东欧的情况只能是受第一波金融危机影响的延续,并不标志着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到来。判断是否进入第二波的标准是什么,是这个问题的关键。这个关键在于,金融危机的性质。金融危机从流动性风险转为安全性风险,应该是第二波金融危机的标志。第二波金融危

3、机的特点与2008年金融危机最大的不同应该是:2008年第一波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主要是流动性风险,扩散到实体经济。而2009年第二波金融危机,是受实体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形成,出现了安全性风险。因此,有可能比第一波金融危机更为猛烈。流动性风险转为安全性风险,还应该发生在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才能形成真正的第二波金融危机。因为这个转移,发生在任何美国以外的国家,都不足以形成影响世界的金融海啸。最近,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宣布:美国将利用低息贷款和政府7000亿美圆救助资金剩余的750亿至1000亿美圆,吸引投资者购买5000亿到1万亿美圆的不良资产,被西方形象的称为“有毒资产”。这个消息

4、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贷款质量的判断,世界上通用的是五级分类: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这五级贷款,其质量是逐级下降的。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

5、少部分。第一波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从以上对次级贷款的定义我们知道,它有可能造成损失,但尚未形成真正的损失;丧失的只是流动性。美国经济持续恶化,次级贷款必然下滑为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而且会产生更多的不良资产。从美国财长透露出的信息分析,这一下滑已经发生。否则,就没有不要采取清除“有毒资产”的方法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世界“有毒资产”高达4万亿美圆。其中,美国将高达2.2万亿到3.1万亿。而且,这些数字还有可能增加。二、我国的金融资产质量问题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是内发性的。世界金融危机只不过使我们有了一个把早已存在的金融风险摆上桌面的机会。在十年前,我们就已经从四大银行剥离了1

6、.4万亿人民币的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其后,一直陆续进行剥离。其发生时间均早于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按照国际通行的金融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的标准,我国的金融资产质量远远低于美国。第一波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损失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数量微乎其微,不足以构成对金融的威胁。大家应该注意到,美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是次级贷款。而我国,金融安全问题已经困扰长达二十余年。从1984年的通货膨胀开始,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不良资产处置。目前威胁最大的,还排不上次级贷款;而是损失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约为5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美国和世界上通用的计算口径,我国的损失、可疑、次级贷款总计计算,其数量更为惊人。金融资产,无论从数量上,

7、还是质量上,都远逊于美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不良资产产生。最明显的例子,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这十年,各家银行又有大量不良资产产生,其总量,赶上甚至超过了前五十年不良资产的总量。我国金融不良资产不仅数额巨大,而且还有加速产生的趋势。近10年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剥离不良资产的方法,即通过划账的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信贷投放达4.58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历年的全年新增贷款量,接近今年全年计划新增贷款总量。要知道,信贷资金投放规律,一季度是货币回笼期,并不是信贷投放旺季!而我国一季度GDP为6.58万亿元人民币。我

8、国三月份一些经济指标的回升,是和这4万多亿元信贷投放相关的。并不是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结果。因此,不可乐观。这4万多亿贷款将会形成多少新的不良资产?绝不可过分乐观,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对我们所面临的巨大的金融风险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当前,最为危险的,是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我国金融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产生的破坏力。而且在西方世界的吹捧中,有些飘飘然。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受的不过是轻伤,欧洲受的却是重伤,而中国,受的则是内伤。中国经济是抗不起世界危机的。在这次危机中,叫的最凶的,并不是损失最大的;受到损害的,是最不应该承担这次危机责任的。最为让人担心的,也是比较普遍的,从政府到百姓,有两个认识上

9、的误区:第一个误区是金融损失是银行的,与地方政府和老百姓无关的错误认识。第二个误区是金融损失是国家的,与地方和老百姓无关,最终损失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错误认识。要让大家知道,银行只不过是借贷中介,银行的钱来自于各项存款。银行资金的损失就是各项存款的损失。我国财政收入不能弥补这些巨额损失。从数量上来说,我国财政收支一直处于紧张的平衡状态,每年收支相抵难有余富用于消化金融不良资产。今年预算,财政赤字将高达9000多亿元,实际上是负平衡。从职能上来说,国家也不可能停止全部国家机器和社会公共事业运行来保证财政收入用于弥补金融不良资产的损失。所以,用财政资金弥补金融损失是不现实,也是无法操作的。为什么我国

10、似乎受金融危机冲击远远低于西方国家?这涉及到对金融危机的承受力问题。我国对金融危机有极强的承受能力。主要的根据有两点:第一,我们有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我国之所以在金融风险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国民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的政治威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优势。党的领导,强有力的政府行政系统,人民对党对国家高度信任,使我们能够做到统一步调,实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这一政治优势,在抗击非典、抗击5.12大地震、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发挥的很充分,也必将在抗击金融危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我国人民群众有储蓄的习惯。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从总体上,人民群众都有一定的存

11、款储备,至少可以保证一两年的生活所需。这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有极大的差别。西方国家的人们是负债消费,金融危机切断了信贷输入,马上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稳定。而我国,有储蓄存款作为缓冲,一方面得以保证绝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至于市场急剧疲软,有效的缓解了金融危机的杀伤力。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发放消费券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并不很大。在我国社会基本稳定的总体状态下,不排除会产生局部问题,以及在局部的一些存在已久的问题会激化或扩大;在总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基本保证的状态下,不排除有一些贫困人群发生生活困难。因此,有必要动用相当数量的资金,做好社会救济工作,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社会稳定,是我们争取

12、时间,战胜金融危机的重要保证。要特别提请大家注意,要特别警惕通货膨胀的危害。目前,我国同时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方面的压力,但就目前形势,在抗击金融危机的斗争中,最大的危险来自于通货膨胀。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已经超过上年的新增贷款总量;2009年财政赤字预算突破9000亿元,这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的。通货膨胀,使人民群众储蓄缩水,缩短了储蓄对支撑市场消费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时间,会增加人们的恐慌心理,减弱储蓄对抗金融危机的缓冲的作用,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通货膨胀,往往和扩大信贷损失相伴而行。这是因为,我国经济运行还是在粗放经营的轨道上,和信贷的极度扩张互为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

13、,市场容量有限,信贷盲目扩张的结果,必然会涌现出大量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亏损乃至资不抵债的企业,从而导致信贷损失。当我们力图解决伴随信贷极度扩张而产生的金融风险的时候,在粗放经营和信贷依赖的经济环境下,必然导致经济运行受阻。最终迫不得已再度放开信贷控制的闸门,出现新一轮更大更严重的信贷极度扩张。这种交替往复进行,整个社会经济进入超负荷运行状态。最终,出现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一蹶不振。金融风险由潜在变成显露和现实。客观的说,我国的金融风险的显露,或者更明确一点的说,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下挫,在世界性金融海啸之前,并成为世界性金融海啸的一部分。三、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普遍反映中小企业贷款

14、难。其实,这个命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所有的企业贷款都难。就是政府想要寻求信贷资金也很难。之所以中小企业难的呼声比较高,是因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话语权和话语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其实,中小企业融资难,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情。金融危机,只是再一次把这个问题凸现出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难在我们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难在金融功能的缺失,难在没有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注意,我这里讲的是金融体系、金融功能、金融机构,而不是银行体系、银行功能、银行机构。大银行的服务对象,只能以高端企业、大商业为主。它的运行方式、运行成本,支撑不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就像交通一样,大型飞机,能飞美国,能飞香港,能飞哈尔滨,但无法完成

15、从东城到西城的运输,更不能完成农村山涧小路上的运输。让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就像要求大飞机进行从县城运化肥到乡镇乃至完成耕田犁地的作业。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的,能够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和信用社,及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结构。回顾我国历史上,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有数以万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有效地服务了零散农户和社队企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专业银行几起几落,时断时续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开革开放后,出现了众多的地方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中小企业有多元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但今天,

16、放眼望去,全是大银行。专业银行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几乎所有的地方银行,如深发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甚至民生银行,全成为全国性的大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也改制成为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全是大型的。金融结构单一化巨型化倾向非常严重,中小企业缺少金融服务的载体。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我们金融体系和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契机。目标: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对一些大银行进行分拆,使它成为省和跨省的区域性的银行。针对我国目前大银行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竞争过度的状况,选择一至两家甚至更多,进行分拆,使之经营规模适用于为中型企业服务。抑制地方银行的扩张冲动。长期实践证明,地方银行是必要的,但也是扩张冲动最为强烈的。我国之所以大银行林立,是和这种强烈的扩张冲动相联系的。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也应该适当下降现在所谓地方银行,即通过由原信用社改制成立的地方商业银行的层次。地方银行,重点是地市县的银行,以便于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