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03357055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名校联考历史2019.7(时间:100分钟 满分:l00分)命审单位:安庆一中命审人;张剑王蓓第1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这说明西周的礼制A. 有助于形成高度集中的王权B. 促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C. 有利于形成文化心理认同感D. 奠定周朝分封制政治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礼制的作用,注意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通过共同的语言

2、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可知,西周的礼制突出了对周文化的认同,共同的民族心理,有利于统一的华夏民族的形成,故选C。A项不符合史实,商周时期王权尚未完全集中,故排除;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秦朝,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点睛】礼到西周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这种发展是和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分不开的。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2.孔子弟子子夏在全国许多地方办私学,广收门徒,其学生中不仅有兵圣吴起,还有李悝、魏文候和商鞅等;荀子的弟子中有韩非子和李斯等人。这说明A. 儒家和法家思想主张一致B. 诸子百家存在共通之处C.

3、 诸子百家思想皆源于儒家D. 各学派思想融合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干的材料信息,我们可以获取信息,就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子夏、荀子的学生中有法家、兵家代表人物,这充分说明到了战国时期,各学术流派思想渐趋融合的发展趋势,故选D。A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诸子百家的共通之处,排除B。C表述错误,排除。【点睛】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3.阅读下列表格中的史料,由此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出处“粤之无镈(注:一种锄草用的农

4、具)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周礼考工记“四月,郑祭是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之麦。秋,又取成周(注:以洛阳|为都城)之禾。周郑交恶”春秋左氏传A.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 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成C. 农耕技术有所进步D.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已提示两则史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景象,第一则史料说明当时粤人几乎达到了家家可以制作农器的地步,第二则史料反映出当时农作物的种植已经有了两熟制现象。可见,材料中的两则史料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当时农耕技术有所进步,故选C。井田制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材料也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排除B、D。4.韩愈的“治心论”认为,

5、只要你内心认为封建名教礼法是神圣的,你就会去遵循它,就不会有不自在的感觉。韩愈的这种观点A. 意在使儒学实现宗教化B. 加速了三教合一的趋势C. 强调对传统儒学的改造D. 推崇信奉儒学的自觉性【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韩愈强调用心践行儒学的重要性,只要内心自觉的践行儒学,那么就不会有不自在的感觉,这说明韩愈对自觉践行儒学的行为比较推崇,故选D。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韩愈要将儒学宗教化,排除A。自觉践行儒学与三教合一的加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B。传统儒学也强调封建名教纲常,因而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强调改造儒学的观点,故排除C。5.下面是宋元时期有关商贩商业活动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该时期

6、记述出处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叫卖声)俱不同(宋)高承事物纪原只见汴河岸上有馒头店门前牌儿上写着:本行侯家,上等馒头点心宋元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无大都),小商贩,用盒于盛着糕点,将盒子顶在头上,手中敲着木鱼卖糕点(元)熊梦祥析津志A. 南北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 商业经营中渗透广告意识C. 都城开始成为商业中心D. 小商贩完全集中在居民区【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的三则史料,反映的是宋元时期京师和大都商贩的商业活动。第一则史料说明宋时京师的商贩在贩卖时要进行吆喝,吸引购买者;第二则史料说明汴河边的馒头店店门匾上写有广告语“上等馒头点心”,吸引消费者;第三则史料说明元大都的商贩在

7、卖糕点时,要将糕点顶在头上,手中敲着木鱼,其意也是吸引购买者。故以上史料都可以用来证明宋元时期的商贩在做生意的时候已经有了广告意识,故选B。其他几项表述错误,故排除。【点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严格采取重农抑商的国家。所以宋朝的商业非常发达。宋朝打破了市坊制度。从此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6.明代对于外国贸易,不用唐宋以来的市舶使或市舶司之职,而代以官设牙行。因为牙行是由官府设立的,故称为“官牙”,行商则称为“官商”。这一变化说明明朝A. 外贸具有官方垄断性质B. 对外经贸交流日趋规范C. 买办商人群体逐步形成D. 官营手工业品享誉海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不用唐宋以来

8、的市舶使代以官设牙行”“其时番船多集广州,故广东牙行独盛”及“官牙”“官商”等信息说明,明朝政府不仅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监管,且直接参与对外贸易,可见,当时外贸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故选A。材料中没有体现“规范”等信息,排除B。C项买办阶层是在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材料不符。D项与本题无关,故排除。7.在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地大物博,但能合力以图之,持久以困之,不患不操胜算”。中国“又何畏此小国”,日本的行为只是“夜郎自大”。据此可知他A. 存在轻视日本的心理状态B. 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C. 认为中日的开战已成定局D. 对日本国情有清醒认识【答案】A

9、【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但能合力以图之,持久以困之,不患不操胜算”。中国“又何畏此小国”,日本的行为只是“夜郎自大”,可知李鸿章存在轻敌的心态。故选A。B项与本题无关,故排除。C、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8.川沙县志记载:旧时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土布大为减销,女工又少一技能;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这反映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A. 加速了民族工业发展B. 顺应了经济发展潮流C. 冲击了传统农耕文明D. 淡化了男尊女卑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破坏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女工

10、到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虽多一生计,但“风俗不无堕落”,这就说明了传统的农耕文明受到了冲击,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对中国产生的冲击,没有反映其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排除B。女工到洋纱厂、洋布局做工,在当时被认为“风俗不无堕落”,这说明男尊女卑意识仍未淡化,故排除D。9.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两学”的局面。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B. 政治体制发生质变C. 政府失去了对舆论的控制D. 民族救

11、亡意识凸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朝士皆耻言西学”到“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意识凸显,故选D。当时的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改变,故A错误。B政治体制发生质变,表述错误,当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材料没有显现政府失去了对舆论的控制,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严重即可答题。10.1928年,申报出现了一个新专栏“咖啡座”,当时的编辑明确表示,这个专栏就如现实中的咖啡座,人们可以在里面自由的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这从侧面反映出A. 人们

12、日益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B. 大众传媒发展助推思想文化传播C. 上海民主政治氛围相对的浓厚D. 西方文化传入改变人们休闲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咖啡座”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交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文化传播,故选B。申报里的“咖啡座”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咖啡座,因而不能得出人们日益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故排除A。自由的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并不等于民主政治发达,而且缺乏比较,得不出上海民主政治氛围相对浓厚的结论,故排除C。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11.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这

13、体现了他A. 全盘肯定西方文化B.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 坚守中国传统文明D. 力图整合东西方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胡适整理国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寻找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基础,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所以既不是全盘肯定西方文化,也非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胡适提倡“整理国故”,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表明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理性、科学、批判的看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其力图整合东西方文化,故选D,排除AC项。胡适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并非是洋务派,故其不会坚持“中体西用”思想,故B错误。

14、【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在充分读懂材料,不能受所学的全盘否定思想的控制,要在理解基础上联系所学即可得出答案。12.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以前蒙、藏、回、苗学校概称蒙民、藏民、回民、苗民小学或师范,此后“所有该类学校一律以地名称之”。边疆地区各民族小学学校“不得冠以任何族别字样,以泯界限”。国民政府如此规定旨在A. 突出大民族观念B. 提升政府集权意识C. 消除民族间差异D.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答案】A【解析】【详解】1937年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旨在淡化民族差异,强化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意图。故选A。材料是教育部规定,体现不了政府

15、集权意识,B错误。单独取消学校出现民族的称谓无法体现消除民族间差异,C错误。材料不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键词是“不得冠以任何族别字样,以泯界限”,提倡没有界限民族之分,为的是共同抗日。13.下图为民主革命时期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A. 促进了国共内战全面的爆发B. 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C.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完成D. 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片信息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这是解放战争最后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在1946年6月,故排除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故排除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完成指的是三大改造胜利结束,这要到1956年底,故排除C项。14.1960年,中共中央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时,曾恢复了农村集市贸易市场,允许出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