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46829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管理学平时作业4.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城乡关系协调与管理一、选择题1、( )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法国2、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A 人口的流动 B 总人口的增长 C 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3、( )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A 科技现代化 B信息化 C 工业化 D农业现代化4、根据中心城市对城市边缘区的作用程度,城市边缘区可以分为( )。A 外缘区 B 郊区 C 城市影响区 D内缘区5、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二

2、、填空题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 的过程。2、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 。 3、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4、城市化本质上是社会 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5、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 层面,导致了城市边缘区管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6、 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7、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搞好社区 ,解决好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问题。

3、 8、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 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 9、城乡 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10、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 体制在全国广泛推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等过去存在的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地域中心作用。 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 2、城市边缘区: 3、城乡一体化: 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2、城市化浪潮的动力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3、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4、简述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脉络。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6、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4、 7、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8、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9、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0、城市边缘区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11、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12、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五、论述题1、试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2、试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2、ABCD 3、C 4、ACD 5、ABCD 二、填空题1、城市化2、服务业 3、城乡之间4、生产力5、农村6、小城镇7、服务和管理 8、经济效益 9、统一市场10、市管县 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2、城市边缘区是城

5、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3、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四、简答题1、城市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2、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3、 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 4、 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5、 农民向市民的转变。2、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3、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2

6、、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30%7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4、1、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时期(19491957),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保持协调发展的较好时期; 2、城市发展波折时期(19581965),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出现大起大落; 3、城市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在这整个期间,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4、城市发展恢复正常、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1978年以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逐渐转入城市,我国城市发展步入一个健康的、快速发展的时期。 5、1、地域型市的出现; 2、市管

7、县体制的广泛推行;3、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6、1、城市和乡村的空间交界地带城市边缘区中存在的众多经济、社会问题;2、城市中的灰色地带城中村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3、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7、1、城乡交错的地域综合性; 2、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 3、功能的双重性,即表现为对城市的依附性和对农村的带动性; 4、发展演变的动态性和不均衡性。 8、1、 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 2、 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3、 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 4、 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 5、 精神

8、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 6、 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9、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 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10、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 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 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4、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 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11、

9、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12、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五、论述题1、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

10、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

11、,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

12、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2、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

13、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

14、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