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取向.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46724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取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取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取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取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取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取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取向.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取向【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表现,但区域差异过分扩大必然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并进而导致国民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动因,探究了可持续发展下我国区域协调的基本思路,并从强化区域经济的政府协调职能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下区域协调的策略取向。【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理论动因;基本思路;策略取向1 引言区域经济是国内空间资源组成的地区经济集合体,是在市场作用下以分工、交换、协作方式形成的联系相对紧密的生产要素与产业集群,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既保证使之满足于当

2、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种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多重目标的发展,除经济方面以外,还应包括诸如安全、健康、教育、就业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评价方面;协调的发展,既包括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包括社会经济内部诸方面的协调发展;高质量的发展,是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的的;持久的发展,应保证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永久利用。我国是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动因国外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26年德国农业经

3、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书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和假设,用“利润=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来研究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及所形成的农业的区域配置。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理论不断涌现和发展。2.1协同发展理论协同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从整体经济的实际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在一定时期内突出相应的发展重点,通过适度倾斜和协调发展相结合的途径,来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协同发展理论主张区域经济发展要有利于优化全区域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

4、源的配置;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消费市场和交通枢纽并使各产业形成最佳的区域组合;通过促进欠发达区域的快速发展,使区域经济差异逐渐缩小。2.2增长极理论由佛朗束瓦佩鲁首先提出,他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不可能在所有地域或所有产业同时全面出现,而首先出现于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域或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并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然后才会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作用影响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主张政府运用干预手段,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和重点产业进行集中投资、重点建设,进而作为引擎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1957年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提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区域因较其它区域超前发展而不断积累有利因素,进而使区间经济

5、差异显著化。弗罗德曼的“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论指出经济中心区较外围区条件更为优越,致使生产要素从外围向中心区转移。赫希曼的产业关联效应也明确阐述了“发展确实是按主导部门带动其它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的方式进行的”。增长极理论的不足在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中会加剧增长极与周边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2.3梯度推进理论梯度推进理论认为无论发达区域还是不发达区域均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条件的差异性,发达区域是高技术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低梯度地区,某一时期某区域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由于每一种新兴产业、技术、产品会随时间推移经历新兴、成长、成熟、衰退阶段而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因此,

6、从效率优先的角度出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发展于较发达的高梯度区域,而传统产业应在较落后的低梯度区域发展。梯度推进理论忽视了高梯度区域与低梯度区域的相对性与交融性,实践中易人为扩大区域发展差距。2.3经济增长趋同论经济增长趋同论认为资本报酬具有递减的特征,由于较发达区域资本投入比不发达区域充裕得多,因而较早遇到资本报酬递减现象;不发达地区资本报酬递减的程度小,时间要迟,可取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如果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增长速度间的差异能够保持一段时间,不发达区域就能够达到与发达区域一致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经济趋同论的缺陷在于不能够解释为什么趋同通常只存在于最富裕的区域间或最贫穷

7、的区域间而不存在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2.4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区域间或区域内部、部门或产业间应保持同步发展,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达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目的。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区域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将趋于消失。平衡发展理论的缺陷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考虑到欠发达区域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二是虽考虑到区域间公平和生产力平衡而未顾及效率。2.5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由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主张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等级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的线状重要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连接地区进行重点发展。随着开发活动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等级点轴的人流和物流增加,生产和运

8、输成本降低,产业和生产要素聚集,区域发展的重点由高等级点轴向低等级点轴延伸,进而使区域经济在另一个发展阶段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点轴开发是一种点线面结合的地带开发,它既可转化城乡二元结构,又可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形成战略性结构网络。2.6菱形发展理论菱形发展理论主张依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分工基础的状况,选择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大的地区作为增长极,突出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多个增长极,形成以陆路、水路交通干线为纽带、点状跳跃式区域开发模式的菱形状网络式发展格局。该理论的不足在于忽视了除交通条件以外其它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事实上,在一些交通条件差不多的区域,其区域经济

9、差异也十分明显,甚至有些交通便利的区域经济发展仍滞缓。3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我国幅员辽阔,受各地区资源禀赋、制度体制、历史人文、经济基础、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等发展条件的影响,区域经济长期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据国务院发展中心对我国大陆社会经济区域的划分,可分为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冲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西北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三省;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二市两省;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一市两省;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

10、建、广东、海南等三省;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等三省一区;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四省;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三省一市一区;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两省三区。此外,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还有“东、中、西三大地带”、“六大综合经济区”等区域划分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区域平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演进。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平衡发展战略影响,国家投资和地区分布在“一区”和“三线”建设时期出现两次大规模“西进”。改革开放以后,遵循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开始实施向东部地区倾斜的经济政策,但因政

11、策倾斜过度,助长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抑制了具有资源优势的西北、西南、黄河及长江中游地区发展基础产业的规模和速度,损害了这些区域自我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鉴于此,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提出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保持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即地区间实行适度倾斜与必要补偿相结合、产业间适度专业化与必要多样化相结合及空间结构上适度集中与必要分散相结合,以解决近期经济效益与长期发展要求或区域间协调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合理生产力布局和完善市场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区域经济,需要在承认客观存在的地区差距和遵循效益优先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经济增长与

12、城乡布局、区域经济、环境保护间的相互协调,降低社会和生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高效的统一。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一方面表现为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没有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国际关系,地区封锁和保护严重、区际经济磨擦不断、区际分工不合理及区域产业同构严重。因此,可持续发展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努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区域分工、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调节功能。具体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一是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改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条件落后的局面,基本要求是促进区域平衡不以降低发达地

13、区的发展水平为代价,发达地区的发展不以牺牲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二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共同市场建设与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共建来促进产业聚集,形成产业布局和分工合理、经济联系紧密、内部聚集效应与对外扩散效应明显的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以减少交易成本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三是改善城乡功能和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协调城乡利益结构和利益再分配,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四是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这是可持续发展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五是合理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和使用,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对环境

14、的过度消耗,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4 可持续发展下区域协调的实现方式可持续发展下的区域协调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体现公平,这是有效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4.1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增长极理论看来,政府的区域发展战略是规划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的点,在这些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育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极要充分发挥其辐射、扩散和带动作用以实现其对周边地区的扩散效应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各区域的资源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实现有效配置,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从而使发展极成为周边地区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只有将政府的支持与市

15、场机制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下的区域协调。4.2强化区域经济的政府协调职能市场机制是以利益为导向,它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益好的方向流动并推动各个区域效率的提高,但它无力克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国家要采取必要的手段调控国民收入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调节区域间利益关系:一是成立落后区域的开发与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制定有关区域政策、综合开发计划、筹措开发资金等工作;二是通过政策创新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进而理顺各种关系、调节各种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对落后区域实施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优惠贷款、贷款担保等多种政策或措施支持落后区域的

16、发展;四是调整工业布局,引导一些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经济落后区域转移;五是建立专门基金或运用于区域政策的资金有明确的法定来源。4.3实行产业政策区域化通过产业倾斜,建立一个各区域依据比较优势使资源空间分布更为合理的生产力网络系统。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投资与贸易、资源与加工、配置与组装、生产与市场等方面利用好差异性和互补性,找准区域分工中的产业定位,积极承接沿海和海外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在全方位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鼓励专业化协作配套、产品延伸加工;鼓励企业自主选择为主的联合兼并,促进存量调整,完善产业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而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4.4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把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结合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