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建设之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45197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建设之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市化建设之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市化建设之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市化建设之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市化建设之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化建设之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建设之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1 页 共 12 页城市化建设之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已经迫在眉睫题记危机篇:城市发展遭遇“垃圾围城”一、建筑垃圾的危害1、占用大量土地,降低土壤质量2、破坏大气环境,影响空气质量3、污染水源,严重影响人体健康4、恶化城市环境,破坏城市形象二、目前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一是对未经任何处理的建筑垃圾进行直接填埋二是进行轻度分拣出废金属、废混凝土三是试点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篇:建筑垃圾资源化迫在眉睫一、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二、南京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现状1、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有待加强2、建筑垃圾资源利用技术瓶颈已突破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经悄然启动4、建筑垃圾“无处可去”和新墙材企业“无米下锅

2、”形成鲜明对比问题篇:建筑垃圾资源化遭遇“成长的烦恼”挑战之一:缺乏统筹协调力度,综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挑战之二:源头问题没有解决,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成本高挑战之三:设施建设推进缓慢,资源化利用率较低挑战之四:产业扶持政策不明晰,市场缺乏保护机制建议篇: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长效管理机制一、立法先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二、理顺关系,明确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组织机构三、推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 建立专业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四、明确利废路线图,打造固体利废产业链城市化建设之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已经迫在眉睫题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多角逐力”的发展模式、“危机驱动型”的社会形态,使我国的各项社会事业在紧迫感和危机感中

3、悄然前行。没有危机就没有进步,但是,危机又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垃圾围城”给我们带来了危机,促进了我们开展资源化利用,但相关的不确定因素,立法的空白,监管的缺失,行政的缺位,使我们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之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破解这些挑战的方法,就是创新监管和运营模式,立法先行,建立起一个长效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年来我们周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几乎半数的人给出的回答都是城市面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间间危楼平房被高楼大厦所置换,上百条马路、胡同被一条条通衢大道取代,每次走在光鲜灿亮的大街上,可能没人想到,那些被拆除下来的建筑垃圾到底去了哪里!当威胁

4、或危机还没有真正显现在眼前的时候,让社会公众在其不可知的领域饱含“忧患意识”,显然过于苛刻。然而,每年大量的施工建设和拆迁改造工程产生的数亿吨建筑垃圾,它正悄悄地向我们的生活逼近,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正在侵蚀着我们城市的肌体,正在毁灭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危机篇:城市发展遭遇“垃圾围城”所谓建筑垃圾,就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维修、装修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渣土、废砖、废瓦、废混凝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此外还有少量的钢材、木材、玻璃、塑料、各种包装材料等。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产

5、生总量达到15.6亿吨/年。而南京,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也达4000万吨,是城市生活垃圾的10倍还不止。按照国际测算法,每掩埋万吨建筑垃圾需要占用土地1.2亩,我市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就需要5000亩以上土地来掩埋,掩埋过的地方将永久不能复耕。大量的土地占用,已成为南京最大的环境隐患之一。而且,每年我市还在按照近2000万平方米的新建建筑面积在增加,再加上道路及旧城改造,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十分令人震撼的数字。如果这些建筑垃圾不能被合理利用,既不符合国家提出的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要求,拉扯了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建设的后腿,更会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重大影响。可以

6、说,“垃圾围城”已经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迫在眉睫的严峻挑战。一、建筑垃圾的危害开展建筑垃圾的综合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有必要先来分析一下建筑垃圾的危害:占用大量土地,降低土壤质量。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 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多, 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容。南京每年4000万吨建筑垃圾,需要5000亩土地来做掩埋或堆场,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而且随着道路、房屋等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基本建设量的扩大,这种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不知我们还有多少土地可以拿得出来!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在种种外力作用下, 较小的碎石块会进入附近的土壤, 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破坏土壤的结构, 降低土壤的生产力。更有一些乱倒乱埋

7、垃圾者,彻底破坏了土壤环境。今年6月份发生的“南京机场路香樟树风波”事件,曾引起季市长的愤然一怒,原来香樟行道树底下竟然全是建筑垃圾,难怪十几年来竟还只是一点点小树苗。破坏大气环境,影响空气质量。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 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 某些有机物质易发生分解, 产生有害气体;一些腐败垃圾则易散发出刺鼻臭味, 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 造成对空气的严重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二恶英等致癌物质,形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污染水源,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建筑垃圾在无规范的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透出的污水,极易造成周围地表水

8、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恶化城市环境,破坏城市形象。城市建筑垃圾占用空间大,堆放杂乱无章,与城市整体形象极不协调。工程建设过程中未能及时转移的建筑垃圾往往成为城市的卫生死角。混有生活垃圾的城市建筑垃圾如不能进行及时处理,一旦遇到雨天,脏水污物四溢,恶臭难闻,并且往往成为细菌的滋生地。南京是两型社会的示范城市,对环境及资源利用要求相当高。何况建筑垃圾的这些危害,是任何一个城市管理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城市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承受之重,是一种难言的痛楚,更是城市发展的顽疾。治疗这一顽疾,已经成为考量城市经营和管理者的执政能力,能否担当起社会责任的重要命题之一。二、目前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有人说

9、,世界上本没有什么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所谓垃圾,只不过是在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因技术或条件有限,对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的处置方式不同,最终导致人们给出的定义不同而已。目前,在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大体停留在两种类型上:一是对未经任何处理的建筑垃圾进行直接填埋,约占95%;二是进行轻度分拣出废金属、废混凝土,仅占5%左右。三是试点建筑垃圾资源化。通过对建筑垃圾分选、破碎、筛分加工,利用建筑垃圾中的渣土制成渣土砖;利用废砖石和砂浆与新鲜普通水泥混合再添加辅助材料,生产出轻质砌块;利用废旧水泥、砖、石、沙、玻璃等经过配制处理,制成空心砖、实心砖、广场砖,利用建筑废弃混凝土粗细骨料,制成

10、多孔砖、自保温砌块等。前两种处置方法虽然弊端很多,但这是目前各城市通常的处置方法。我市目前也主要以这两种处置方法为主。至于第三种方法,是目前最受推崇的做法,不过,由于受认知、技术、习惯、时间、资金及政策的影响等,各地的资源化利用率并不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欧盟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平均超过70%,韩国、日本等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率达到90%以上,而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现状篇:建筑垃圾资源化迫在眉睫应该说,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诉求,当曾经“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论断受到质疑的时候,当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发展、威胁社会进步的时候,垃圾的资源化自然而然就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11、。2010年6月,中央政策研究室以简报形式,刊发了一篇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正当时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此作出亲笔批示;接着,中央机构编制委下文明确了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工信部、环保总局、财政部等部门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总体规划和整改措施,综合协调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工作,制定建筑垃圾集中回收处置的政策和措施,并监督实施。财政部迅速出台了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正式拉开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序幕。与些同时,地方政府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中也积极行动起来。各地纷纷出台措施,研究对策,建筑垃圾资源

12、化利用作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一时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一、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伴随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浪潮,各地区在参考了国内外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模式后,纷纷做出了相关尝试。北京首先从立法层面着手,在今年3月1日实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加入了建筑垃圾处置的条款,并且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了第一责任人。同时,出台了全国首个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导则,对处置企业建设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目前,北京已经建起了一条年处理建筑垃圾能力100万吨的生产线,而且,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还用建筑垃圾的粗细骨料建成了一栋1200平方米的再生混凝土结构实验楼。 深圳是在国内较早出台建筑垃圾管理地方

13、法规的城市之一。目前,深圳已经投产四条资源化再利用生产线,处理量达到50%以上,并且还在扩大产能,有望整治清理出更多的可用土地资源。邯郸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从2004年就已开始,建设部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过专题报道。就在不久前,邯郸市刚刚由人大通过了建筑垃圾处置条例,从项目、资金、税收、推广等政策上进行了明确。该条例已于今年八月一日起正式施行。昆明市的相关政策法规,详细规定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特别规定政府出资的工程项目,资源化再利用产品应用率必须达到30%以上,社会出资的工程,应用率要达到10%以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源化再利用产品的出口问题。另外,上海、

14、青岛、河北、哈尔滨等省市的建筑垃圾综合处置项目,也都顺利开展,创造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典范,为其他城市的建筑垃圾处置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经验。二、南京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现状南京在被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后,正在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高水平上谋划和推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与此相对应的是,城市环境问题也得到了多方的关注,特别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有待加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垃圾管理工作,制订了一系列文件和措施,建筑垃圾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拆迁数量不断增加,给建筑

15、垃圾的有效监管增加了难度。因乱倒乱卸、扬尘遗撒造成的市容环境问题有所抬头,简单、落后的处理方式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所以说,开展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逐步规范建筑垃圾产生的源头,完善清运处置体系,提高资源化处置水平,已经刻不容缓。2、建筑垃圾资源利用技术瓶颈已突破近年来,我市一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和相关企业相继在基础回填、再生混凝土及制品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些处理利用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筑垃圾制成再生砖、轻质混凝土砌块、自保温砌块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与粘土砖相比,具有强度高、耐磨、吸水性小、轻质保温、隔音效果

16、好等优点。其抗压强度、抗震能力、导热系数、吸水率、放射性、重金属等指标,完全达到国家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在建筑垃圾处理设备上,研制和引进的给料机、专用破碎机、胶带输送机、筛分设备、建筑垃圾制砖机等组成的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我市现有的处理技术与专用设备,已经具备了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的条件。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经悄然启动位于江宁的南京世浩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在建筑垃圾资源化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该公司已经掌握了建筑垃圾制成保温砌块和再生砖的技术,目前已建成一条日产200立方自保温砌块,年消化5万吨建筑垃圾的生产线,并正式投产。该生产线的建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标志着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正式启动,其政治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